分享

李从国:别让幸福逗留在虚无的概念之上

 昵称8109170 2015-04-29

  幸福不是概念而是体验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是没有多少人能把她抱进心窝窝里,体验在活生生中。

互联网时代,打开电脑会看到无数的心灵鸡汤,快乐名言。很多人都看上瘾了。在压力与枯燥的生活之中,这些美好的文字与文章成了生活的伴侣。然而只是过一下眼瘾,过后照样是压力和枯燥。

知道幸福不等于幸福,理解幸福不等于幸福,天天念着想着幸福更不等于幸福。只要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心而生的,幸福的滋味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鸡毛蒜皮之中,你实际是与幸福是隔离的。

幸福不是概念,而是一种体证。先贤王阳明为什么能在浩瀚深厚的中华文化里得到“心圣”的名分,在于他发现了良知。什么是良知呢?就是“知行合一”的修为。什么是“知行合一”的修为呢?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融入血液里的、变成了个人素质的修养。王阳明“心学”的要领在于:是专门为提升个人素质修养服务的,只适用于个人;知行不分,知行这意义体现在修养的结果上面。良知,就是长进肌肉里、融入血液里的人品素养。就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幸福”而言,在思想上懂得的幸福,天天在念想的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是一种飘忽的概念或者说是念想,而知行合一的,或者说作为一种良知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健康、快乐与自由的内在力量与体验。

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在网络的心灵鸡汤里去隔河观柳地想像幸福,在想像之中暂时忘却压力和烦恼,而是要把幸福融入血液里,成为一种良知,一种品质,让压力和烦恼进入不了身心。

王阳明心学要领的“致良知”,就是说我们要得到良知层级的幸福,或者说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幸福品格,其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功夫”。什么是功夫?那就是修行!修行是怎么样一回事呢?说的是这样一个天理,即人心最干净的时候,所有的道德伦理都在其中,所谓“万物皆备于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们凡人之所以不明事理,不是说没有明了事理的能力,不是说没有一个容纳事理的心灵,而是因为贪欲、嗔怪、痴愚的污垢遮挡了心灵,或者说污染了心灵,使人们看不见事理。不明事理,烦恼丛生。因此所谓修行,包括中教的修行,就是要清除心灵的污垢。修行的内容就是去除世俗的杂念,静心,身心沉入心底,这是一种功夫,不经试验无有意志不下功夫是办不到的,因为贪嗔痴的力量丰强大了,已经成为一种习性的力量,会拉扯着人的身心,不得入静,不得安宁。按王阳明心圣的说法,是人心进入虚灵明静之时,一切事理自然明了,心灵的污垢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清洗。

当人真正沉下心来时,无有干扰,无有欲望,无有执着的先在经验,此情此境中凡人习性中的贪嗔痴,会暴露出所有的丑陋,会被人从根本上抛弃。

我曾在“人人都可以成仙”中讲,人要经常回归自己,回归心灵,讲的就是要修行,要回归本我,要在本我的境地里,扫除心灵的污垢。而且只有回归心灵,心灵的污垢才能被唾弃。

然而人都有惰性,很多表面的勤快是来自于对欲望的驱使,而非来自内心的自觉。在金钱社会,物欲社会,人们被功名利禄牵着鼻子走,整天如热锅上的蚂蚁忙得团团转。整个活在欲望、压力、浮躁之中。

他们的精神被物质占尽了,没有精力对思考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他们的思想被欲望占尽了,没有智力去追索人生的究竟;他们的时间被浮躁占尽了,没有空闲去享受真然的人生。他们的魂魄被贪欲占尽了,整个人生如行尸走肉,活在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物欲之中。

江湖是一个物欲的大杂烩,然而人生离不开物质需求。然而在活在江湖中的人,为什么不能抽抽空偷偷闲,时时回归一下内心,回归一下自己呢?一个整个人生都是活在自己之外的人,怎么能得到幸福呢。

修行,功夫,回归,把握的是人生的根本航向。任何事业,不过是衣食住行而已。人生旅途中,修行远比事业重要,体验远比比较重要,自在远比活在别人眼里重要。

把幸福停留在概念上的,隔离在生活的大门之外的,是拒绝修行,是心灵的懒惰,是逃避回归。

回归心灵,把幸福熬煮成良知,才会有健康、快乐、自由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