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传统体外诊断市场应该怎么玩?

 医渡天下 2015-04-29

?

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资源分布不均,国产检测产品夹缝中生存,我们的问题是,未来还是这种玩法吗?这篇文章,主要帮助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传统体外诊断企业的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一个产品进入市场,大家可能最先考虑的是市场占有率,所以拼命找代理、签经销协议,然后压货,资金入账。无可厚非,要去组织一支销售团队,前期的投入太大,效果也很难保证,不分销,可能客户都已经买竞争对手的了,风险太大。后期的问题也很多,客户回款、物流配送也会很麻烦,诸如此类的问题让经销商去解决,这样,渠道销售就是一个合理的存在。


一个外资企业的某一片区域,2011年销售额到2013年每年增长率40%,2014年75%负增长。global的高层表示无法理解,实际情况是:连续几年的压货到2014年货已经压不动了,仓库全是货,好几千万,可以卖个两三年。加上今年经济低迷,货又卖不动,很多Forecast没有实现。有人认为,这一行已经走到尽头了。


成也萧何败萧何,原先渠道销售的优势正在快速消失。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最直接地到达客户手里,销售价也是出厂价。为什么要通过代理?客户要承担增值税、附加税、企业所得税、贴资、转运费、培训费一大堆?有人想把这些费用砍掉,客户为什么不欣然接受?说到物流,淘宝一个配送中心就解决了每天配送货件成千万计、区域跨度大的问题。让经销商做物流,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很多货效期短没人要烂在仓库里,碰到紧急调货的还要跑香港当水军。


互联网思维:如何把产品以出厂价格最直接到达客户手里?


要先区别开价格和价值。销售们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产品价值的重要性,只有客户承认了价值后,再沟通价格的问题。以前公司开销售会议,有一位业务员说,竞争对手比我们价格便宜多了,我们没有竞争力。领导说,公司在中国已经30年了,产品一直比别人贵,按你这个说法,我们早就倒闭了。所以,一个合格的业务员并不担心价格贵,而重在突出产品的价值,再贵的东西都有人买。我认为,同质化的产品,如价格有优势,很多机会就可以把握住。厂家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同样一个产品,同样的价格,在欧洲可以卖的很好,在中国就不行,原因在哪里?劳动力成本!很多企业做预算,领导要求质量经理做个成本核算表出来,算了半天。


买一台自动化仪器的价格是A,雇两个人用手工方法检测的成本是B,结果A是B的5倍,要用五年的时间才能赚回来,太亏了!在欧洲两年不到。不是说价值很重要吗?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都能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对很多人来说,价格就是决定因素。这一部分客户叫企业,不是政府,也不是医院。


所以,低价所能争取到的是更大范围的客户。要降价格,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经销转直销,然后是怎么做物流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怎么做物流,问题是怎么做“九块九包邮”那么有竞争力。互联网的C2B模式,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先预估,配送中心要根据预估来确定储备情况,非常成功,这家经销商做了十多年了,客户很认可,关系很融洽。


羊毛出在狗身上,让驴买单


公司喜欢把一个设备的初始价格定得很高,耗材很低,仪器根本卖不动,客户根本没机会体会到耗材的实惠。公司有一个服务产品叫“流程优化”,价格也贵的吓人,无人问津。高价低卖,低价高卖,羊毛出在狗身上,让驴买单,这也是互联网思维,可以借鉴。检测这一行,服务很重要,不是一锤子买卖,东西越大越贵越要强调服务,把服务当做一项强项发展。诊断行业可以拼价格、拼模式,但是有些东西改变不了,这个东西可以成为优势。公司要求代理商有售后服务团队,但是也要求代理商每签一笔售后服务订单都要向其报备,有一天公司直销了,售后服务系统这个优势也会跟着做起来。


差不多饱和了


很多资深业务员觉得这个行业的客户已经做尽了,差不多饱和了。互联网迭代思维说明用户的需求快速变化,电商要做到快速失败,廉价失败,所以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周最佳前十产品”、“月最佳前十产品”,永远有卖不完的东西。实际上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每个人都有危机感,每个行业都有危机感。很多人的错误在于用己知否认他知。船小易掉头,经销商是最灵活的单位,只要掌握了客户,把握了客户需求,即使厂家直销了,也会围着你转,仪器卖不动,卖耗材,耗材卖不动,卖服务,服务卖不好,做物流,一样东西要是做到极致就不会衰退,关键在于会变。事实上,厂家也一直在丰富自己的解决方案,全奔着全面解决方案去,大船也要掉头。


不能让客户当哑巴


体外诊断行业不是让大家去评论产品的好坏,而是要建立学习探讨的平台,让同行之间围绕一个方法或解决方案进行探讨。很多客户相信,好产品不是靠销售员说出来的,而是靠同行、专家品出来的,同行以及专家们的意见往往成为决策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样做对这个行业才会更健康,行业才会更进步。


上面说的是不是太玄乎了,下面小鲸采用问答的方式分析下体外诊断市场机会

体外诊断市场机会分析


医院层次差异性


  Q:医院临床检验的主要科目,在不同级别医院有哪些差别?

  A:生化、临检这些基本二甲、三甲都能做,检验科检测项目列表的东西基本都能做。有些特色的,比如优生优育、染色体、分子生物学,需要卫生部门的许可证、操作人员要有资质证明,基本只有三甲才有。

  仪器昂贵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二甲医院医生临床诊疗水平没这么高,没有这么多诊断需求,医院的综合实力决定了辅助科室的配置。

  Q:政府在推动二级医院建设,这块会不会差距逐步减小?

  A:全国医疗水平肯定是在提高的,但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综合实力决定的,很难短期内改变。

  Q:医院的检验科室设置是怎样的?

  A:临床基础检验室、急诊检验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疫室、血液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遗传室、配型实验室、微量元素、血细胞癌细胞,后面几个都是三甲才有的,二甲偶尔会有。


与采购相关的细节


  Q:试剂管理、耗材仪器管理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

  A:医院有采购委员会,分管采购的副院长,检验科也有人专管采购,按月上报采购计划后进行招标,比以前单方面采购好很多,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Q:医院目前生化试剂使用的主要品牌有哪些?国外和国产试剂大概占比能有多少?

  A:我们三甲医院都是进口试剂、仪器,很少使用国产的。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不仅试剂仪器好,关键是管理好,开展新检测方法都要做论证,流程都要整改,非常苛刻。要通过ISO15189、美国CAP等标准,这些都是跨国大型公司要求的标准。二级医院就没有这么高要求,很多采用国产试剂。

  Q:是不是不同类别试剂的采购厂商也不同?还是一体化打包采购?

  A:我们要做到同一样本,不同人员做出同样结果。不同的人操作习惯不同、使用试剂依赖性也不同,很多老医生都有自己的习惯,很难统一。

  Q:仪器的更换周期大概是多久?

  A:一般更换周期是5~8年,大部分都是进口仪器。

  Q:一家医院,三级、二级、一级医院,每年的生化、免疫、分子试剂消耗量大约是多少?

  A:这个每家医院都不同,采购试剂总金额每年几千万、一亿元也是有的,一般的三甲医院都不到一千万元。

  Q:国产试剂能否打入三甲医院?

  A:可以通过第三方,借助其公关资源进入医院,但是这样又多一层利益分割。我们还是希望买自己熟悉的品牌,不要强制购买,医生的经验很关键,一般都不会轻易更换品牌的。

  有些国内企业做得很好,质量不差、价格便宜很多。价格差异没法算,因为有的差别几倍几十倍的,国产还是有价格优势的。做肝炎检测的5盒98人份试剂盒,国产人均只要几块钱,进口要三十多。


医院自身利益考量


  Q:检验科目前的收费标准大概是什么情况?检验试剂和仪器消耗在其中的成本占比能有多少?

  A:有些项目是亏钱的,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不符合实际,但患者要做也没有办法。很多项目销量不大、价格不高,有的医院就不愿意做了;有的医院为了声誉考虑还坚持做。

  Q:对于医院来说,在药品加成限制的前提下,检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收意义?

  A:这块还是有的,但是作为三甲医院,检验科的利润贡献占比不大,还是辅助科室。

  Q:三级医院诊断结果互认,可以减少诊断次数,这一点您怎么看?

  A:这个还是很难,因为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人员基本上已经是超负荷工作,没有精力再给别人做,何况互认需要通过ISO15189标准,在检测人员配置的同时还需要配管理人员,这一块多出来的成本很难消化,所以这一政策推进起来是很难的。

  Q:国外的大型检验集团如BARC、QUEST等在国内医院中选择中心实验室,承担全球临床药物试验检测的工作,这些国内会不会逐步增多?

  A:还是有的,而且检验科可以作为单独业务与制药企业合作,给对方一些价格优惠,同时自己也抽取一些费用,但这块还是量比较小。

  Q:医院临床检验有很多项目,现在很多做独立临床检验中心的,您觉得医院有没有想法逐步外包一些业务出去?

  A:主要是把一些医院平时检验次数少、单独做不划算的项目包出去,独立检验中心将很多家医院的检测需求整合到一起,有了规模后就划算了,成本就低了,但是这类项目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做。


一线市场需求感受



  Q:您觉得近期哪些种类的检验需求,或者说哪些疾病的诊断次数在提高?哪些有下降趋势?

  A:这个其实不取决于检验科,其实是取决于医院科室的诊疗需求,我们现在生化、分子都很好,免疫有些差,主要是开始逐步被化学发光替代了,发光可以做到定量检测,免疫只能定性、一个阳性一个阴性,很有效地提高了医生诊断的可靠度,目前试剂仪器都是买进口的。

  Q:最近几年肿瘤发病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您在第一线,有没有感受到检验需求的相应增加?如果有,主要是哪方面的诊断?

  A:整体医疗需求肯定是向上走的,有些诊疗水平提高之后带来新的需求,有些新项目比如肿瘤标志物、分子检测、病毒检测等都能带来增量。一家医院的门诊人数很难有大的增长,主要还是靠项目增加。

  和季节也有关系,比如近期我们微生物就很多做的,和流感有关。上海的癌症发病率确实在提高,相应的肿瘤标志物等项目会很好,如果哪家企业能够开发出肿瘤检测的创新手段,那么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Q:您在第一线,直观感受的行业需求增速能有多少?

  A:大概是10%~20%之间,30%有些困难,未必做得到。


点评


  IVD行业的结构性与医院层次的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三甲医院进入壁垒、医生品牌粘性高;而二级医院价格敏感性相对较高,又不是外资品牌的战略重点。本土企业可在外资巨头战略重点以外求发展,二级医院是其未来主要的成长空间。

  诊断是治疗的辅助,诊断项目增长实际上取决于临床治疗科室的需求。疾病谱的变化、健康体检增长等因素,都会使得不同类型诊断需求发生分化,肿瘤、血液等病种值得关注。

  检验科首先要保障自身试剂耗材的品质,为了稳定性、连续性,不会轻易更换品牌;物价标准规定的很多项目并不赚钱,有可能被外包。

  诊断试剂销售不同于药品以省级为单位招标,销售单点模式明显,因此营销潜力很大,其成长并非仅仅依靠新品种的不断投放。

“过去无法改变,必然发生的也无法阻止,但是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诊断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在结束这个话题之前,小鲸插播如下新闻:

【注意】体外诊断试剂安全整治大风暴来临!


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4月7日制定发布了《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质量评估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食药监办械〔2015〕55号),将于今年4月至9月,对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开展风险排查,摸清全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经营企业(含进口总代理)的底数,了解医院使用体外诊断试剂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监管档案,以全面了解体外诊断试剂质量安全状况,并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息,即CFDA对IVD的管理力度升级了,这是继CFDA对避孕套采取专项治理以来的又一强力动作,意味着对医疗器械进行专项治理或成一种监管新模式!


《通知》要求,采取风险排查、质量调查、专题调研和专项整治等方式,将质量评估和综合治理有机结合,通过质量评估达到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提出监管措施的目的,通过综合治理达到分步整治、综合施策、逐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目标,继续巩固“多方参与、打防结合、打建结合、公众受益、行业发展”的医疗器械监管专项治理新模式。


《通知》明确指出了在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跟其他医疗器械不同,体外诊断试剂容易受环境、运输和贮存条件的影响,从而使体外诊断的安全性、有效性发生变化。因此,《通知》对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进行专项整治,抓住了要害,直击问题所在,有利于整治出成效!


在IVD生产环节,部分生产企业选用原材料不合规、用水制备不合规。更有一些企业擅自变更生产工艺,严重影响IVD质量安全、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对于这些问题苗头,将是此次整治的重点之一,相关企业切莫等闲视之!


在IVD经营环节,应该严格按照新《条例》、《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8号令)、医疗器械GSP的要求,重点整治无证经营、经营无证产品、冷链储运不合规、标签标示不合规等方面的问题。严查经营企业、第三方配送企业不按产品说明书和标签运输、贮存的问题。


在IVD使用环节,《通知》要求重点整治医院使用无证产品、使用过期产品、储存条件不合规、标签标示不合规等方面问题。因此,对体外诊断试剂使用单位,使用过期、失效的体外诊断试剂行为,可以严格按照新《条例》第66条第1款第三项的规定予以处罚。


另外,《通知》还要求采取风险排查、质量调查、专题调研、“体外诊断试剂质量万里行”活动、专项培训、组织查办案件、建立长效机制等系列措施,对体外诊断试剂进行综合整治,这意味着CFDA将在全国掀起一场体外诊断试剂安全整治大风暴!不仅要求雷声大,而且一定要见雨水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