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貂婵为虚 人皆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但很少人知貂婵史无其人。其实,她只是在汉末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孕育产生的文学人物。 貂婵名噪于小说《三国演义》,在王允巧设的连环计中,她以身相许,在董卓和吕布之间周旋,成功离间“父子”,致使吕布杀董卓,为朝廷除害。 吕布为何杀董卓,不妨还原历史真相。 《三国志·吕布传》载“(董)卓以(吕)布见信于(丁)原,诱(吕)布,令杀(丁)原。(吕)布斩(丁)原首,诣(董)卓,(董)卓以(吕)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自恐人谋己(谋害自己),行止常以(吕)布自卫。然(董)卓性刚而褊(biǎn 先是,司徒王允厚接纳之(吕布)。后(吕)布诣(王)允,陈(述)(董)卓几见杀状。时(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董)卓,是以告(吕)布,使为内应。------(吕)布遂许之,手刃刺(董)卓。” 《后汉书·吕布传》亦有相似记载。 吕布杀董卓,主因是二人已产生矛盾,吕布害怕,谋求自保;次因是董卓性情刚烈,心胸狭小,吕布是反复无义的小人;再次是王允的离间、主谋和士孙瑞的支持。根本没有貂蝉其人其事。虽然涉及到女人,即董卓的侍婢,但是绝没参加谋划和行动,而且董卓并不知“私通”之事。只是吕布做了亏心丑事,“心不自安”而已。 貂蝉是如何产生的? 以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蕴含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憎恨董卓的不义,赞颂王允主谋为国除害,未免添枝加叶。加上“女色救国”的内容,更富传奇性和可读性,从而在董卓侍婢、吕布妻的基础上产生了貂蝉的形象。她的产生如同古代美女西施、王昭君被借用于政治斗争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女色亡国”、“女色救国”特殊政治观念的产物。 貂蝉的故事,在北宋即已产生流传。宋、元时期是三国历史故事文学化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作为民间三国故事的写定本,貂蝉的形象进一步丰满成熟。由单纯的政治工具,变成为理想信念而自觉献身的红颜烈女。从此,她的艺术形象才真正在文学史上站立起来。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按自己理解的历史观念与尊奉的政治理想,集中净化,拔高貂蝉“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推向最成功的顶点,从而使貂蝉的形象得到普遍的承认和好感。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强大可读性和感染力量,读者很少怀疑貂蝉的历史存在。甚至有好事者,将史无其人的她列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未免滑稽。 中国历史,美女林林总总,为何单列此四位,何况后人无从睹其芳容,焉知其大美?!无非还是由于“女色亡国”、“女色救国”观念,因她们均涉及重大政治事件,知名度高,从而入“选”。甚至杜撰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以状其美,似有神话色彩,细思谁能信之?! “四大美女”之说的产生,愚以为最早不应远于北宋,或者是在小说《三国演义》诞生风行之后。 摘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