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的巨大成功,让笔者想起了另一个奥林匹克———技能奥林匹克。技能奥林匹克是一项类似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技能竞赛,目的是让世界各地工商业和服务领域的青年发挥专长,提高参赛国的技术、技能水平。从1950 年在西班牙举行第一届全球技能奥林匹克大会以来,每两年一次,至今已举行了39届。最近一次是2007 年11 月在日本静冈县举行,来自50 个国家或地区的参赛者在包括汽车装配、焊接、机械加工、建墙铺瓦、安装水管、网页设计、服装裁剪、做糕点、造家具、美容美发等技能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日本和韩国非常重视制造技术和水平,在技能奥林匹克中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尤其韩国,是世界上在技能奥林匹克大会上获奖次数最多的国家。2001年的技能奥林匹克大會,已实现綜合成绩“四连冠”的韩国,又一举夺得20枚金牌,将以擅长制造技术著称的日本和德国(分別获4枚和5枚金牌)远远拋在了后面。在那次比赛中,中国排名第九,是自1995年第一次参赛以来最好的成绩。
如果说举重、射击、足球和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体现了人在运动场上挑战人类体能极限的本事,那么,车、铣、刨、磨等生产技能则体现了人在生产现场上挑战人类体能极限的本事。日本一位车床工人兼作家小关智弘说过:“从脑传达到手,才成为技能”,“技能是带着体温的技术”。“技能”区别于“技术”之处在于,它是知识、经验等“知识面”与动手能力、劳动态度等“实践面”的结合,为掌握某些基本技能往往需要多年的努力、积累和忍耐,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奋斗和继承。而技能比赛所具有的将人体的本领、能力发挥到极致的挑战极限的性质,与体育运动颇有共通之处。
中国近年来虽然多次举办全国和地方的技能竞赛活动,并多次派出选手参加国际技能奥林匹克大会。但中国在技能比赛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中国还没有举办过国际技能奥林匹克大会。处在工业化途中的中国,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中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5%,而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中这个比例超过35%。工人技术素质不高,使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不良产品而损失近2000亿元。同时,由于缺乏技术力量,一些企业盼来订单却不敢接单,许多工厂虽引进了比某些国际著名公司还先进的生产线,但生产出的产品却不能同人家竞争。不少制造企业经营者叹息说:“机械加工又苦又脏,现在的孩子愿意学习的不多,多年来机床人才一直后继乏人。”“现在很多孩子梦想的是当球星,歌星,又能出名又能挣大钱,能够'甘心’做勤勤恳恳的生产劳动者的优秀孩子是越来越少了。”
这种社会风气与中国出现“技工荒”有很大关系。在中国,那些在科技和生产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技术工人,基本上不为人知,而当年日、韩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把夺得金牌、载誉归来的优秀技工当作英雄那样看待,就像我们现在追捧奥运金牌获得者一样。然而,中国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技能奥林匹克”?有多少人知道在普通劳动者中涌现的技术明星呢?其实,那些“技星”挑战人类体能极限的表演,也是极具抓住人们眼球的魅力的,他们正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英雄。中国理应申请举办国际技能奥林匹克,也需要更多地传播技能奥林匹克的信息。这是对中国追求奥运理念的完善,也是对中国劳动者的最大尊重。
“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是为了各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振兴和技术的提高.以及促进各国技能者的国际交流和友谊召开的,通常是两年一度的国际性技能竞赛,参赛选手必须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来自约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400多名青年参加,在40多个行业中进行技能比赛。竞赛组织的全称是“促进职业培训和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国际组织”,其总部设在西班牙,秘书处设在瑞士.组织章程对其目标和任务、成员资格、经费和财政、管理机构、议事规则、竞赛工种标准等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章程所说的“成员”是指国家机构.不是这个机构在组织中的代表人.也不是指他们的国家。
下面是NHK的纪录日韩对决,年轻技术精英之战。纪录了2007年的国际技能奥林匹克竞赛的故事:
其中有两个小细节,
第一,大赛的金属加工部分,钻头打孔会自动向外偏离(因为力的相互作用)。而日本年轻选手在大赛前就多次加工失败,经验丰富的师傅不告诉其解决方法!因为师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技术难题,而这个时候就全靠聪明的技师自己来解决。不能依靠别人,你只能比你的竞争对手早一步找到解决方法,此选手采用的方法,连自己经验丰富可以堪称权威级人物的教练都没想到,这就是自己不断的摸索才能出来的。培养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技术人员是日本的传统。
第二,日本选手在为机床优化自动程序时,发现大赛组委提供的程序里面有个严重的漏洞,就是机器在自动模式到手动模式的切换时会发生错误进而导致机器停止工作。大赛组委认为这个漏洞并不影响比赛,只要选手装备好机械,程序能够正确控制就合格。但是日本选手却不依不饶,他认为他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缺陷,虽然为了满分只要程序按照要求让机器运作就行,但是这位日本选手(来自epson)在冒着自己的编程会被扣分的风险下,依然要编出没有瑕疵的程序,坚持自己的判断,最后拿到了金牌。
日本人对工作的态度是兢兢业业的,到吹毛求疵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制造业如此发达,可以说日本自古的匠人文化的功劳。再看看我泱泱中华,身为日本的老师,相传了数千年的匠人文化,竟早已忘的一干二净!鲁班如果泉下有知,必定会悲痛不已吧。
最后获得冠军的epson参赛选手说了一句话:技术可以传给外国,但不能在日本失传,这就是日本制造业现状,日本人为了传承技术而对培养新人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