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红豆居士 2015-04-29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 yafycht - yafycht的博客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 yafycht - yafycht的博客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

 

4个乐章  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对于一颗敏感的心而言,命运的风不改方向地吹着。马勒从少年时代已看到了一张浮动而起的命运巨大、隐形的面容。他在19岁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可爱的大地,你什么时候怀抱了这片荒凉之地?啊,永恒的母亲,请收留一颗孤独不宁的心吧,”“地平线处处是淡蓝色,永无尽头!永远,永远……”从记述马勒的生活资料得知,马勒几乎从少年或更早就已进入了对生命的沉思之境中。不安的酵母潜藏在马勒的血液里。时空、大地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位置、形象,这些对 20世纪极为重要的文化命题,在一位19世纪末面色苍白的少年身上过早降临了。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 yafycht - yafycht的博客

 

 

 作曲家、指挥家——未来的同时代人——马勒。
在奥地利我是个波西米亚人 
在德国人眼中我是个奥地利人 
在这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地被看作是犹太人 
不论哪个地方都勉强收容了我 
却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欢迎我 
我是一个三重无国籍的人 
——马勒 
死亡与告别——听马勒《第九交响曲》听马勒是一件听乐活动中大事。一是因为马勒作品往往很庞大,很长。二是非常艰深,如果不用心听的话,往往会形成一种不经意的疲惫。再者,马勒其音乐内在的巨大张力,往往弄得人心里很纠结。他的音乐不象肖邦或者巴洛克音乐,偶尔作为背景音乐放放也很不错。听马勒的音乐,如果真正要听的真切,就得放下一切,关好门窗,排除一切干扰,方能在音响的海洋中,随着马勒的音乐体会生死和留恋;在众多的马勒作品中,我尤爱《大地之歌》和马勒《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确实让我触摸到了死亡。。。。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有关背景:少年时的马勒,似乎就有一种宿命的倾向,和在那个时代少有的一种不安全感。19岁时,在给友人的信中,马勒写道:“可爱的大地,你什么时候怀抱了这片荒凉之地?啊,永恒的母亲,请收留一颗孤独不宁的心吧,”这里似乎就有一种回归的隐士情怀。“地平线处处是淡蓝色,永无尽头!永远,永远……”,这些年少的片言只语,让我知道马勒的孤独和融于大自然的情怀!事实上,马勒的部分纪录片中反映,他从少年或更早就对生命进行思考和冥想。不安的纠结似乎一直潜藏在马勒的血液里。时空、大地以及个人在世界的位置、形象,这些在20世纪60年代后才为人所重的文化命题,马勒早在19世纪后半叶、还是一个少年时就开始思虑了。。。  1907年,马勒祸不单行,被歌剧院解雇、爱女夭折、无法治愈的心脏病。内外夹击,内创外伤,似为天意,这一切,恐将马勒置身于绝望之境,马勒只有从更深的精神意义上体味世间的爱与恨,甚至直面“死亡”。。。。。 [url=][/url]1909年至1910年,马勒创作了这首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马勒的“辞世之作”。这是一首以“告别”和“死亡”为主题的交响曲。马勒历经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已经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他似要表达:他即将去天国去找他的上帝和早逝的女儿,平静而安详的告别人世,并在离去中永生!对他而言,死亡,更可以看成是通往天国的旅程罢了。马勒说“交响曲应当包含整个宇宙。”。
在我听来,第九交响曲更像是对于自然的回归,是马勒在死前站在一个异常高的空间里俯瞰人间的一种抽象的描写。是对于第一交响曲的现实之美的完美呼应……死也不再是悲伤,一种归寂感仿佛让人走入了安详,光渐渐消逝,寂静得让心脏也失去了呼吸
......
   马勒对于死亡的理解,在第九交响曲中绝不仅限于人的生命之死,而泛指万物的归寂,万物再没有华丽的颜色,只留下淡淡的清香,它们随时等待着自然的召唤,随时捐弃生命,随时在渐弱中归寂,这个遍存万有的乐思始终在交响曲中交织出现。。。在这首作品中,音乐已经挣脱了人世,仿佛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平静的面对死亡和对人生无限眷恋。。。作此曲时,马勒似乎已安然超越了死亡。
马勒生前并没有听到这首交响曲的首演,在他死后的1912年6月26日,由他的学生和朋友大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维也纳首演。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 yafycht - yafycht的博客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 yafycht - yafycht的博客

 

 

 

         伯恩斯坦美国当今最杰出的音乐指挥大师,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7岁考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他是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造诣举世推崇。国际舆论认为,“他所留下的空白是难以填补的”。他的代表作《西城故事》、《憨第德》。

中文名: 伦纳德·伯恩斯坦 
外文名: Leonard Bernstein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 
出生日期: 1918年 
逝世日期: 1990年10月14日 
职业: 音乐家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 《西城故事》、《憨第德》 
主要成就: 美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伦纳德·伯恩斯坦,美国当今最杰出的音乐指挥大师伦纳德·伯恩斯坦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2岁。他是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造诣举世推崇。国际舆论认为,“他所留下的空白是难以填补的”。   
    伯恩斯坦于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他自幼聪明,喜好钢琴,凡是接触过的曲子,几乎都能很快弹奏出来,显示了超众的天赋。17岁那年,他跻身哈佛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毕业后又分别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夏音乐中心专修钢琴和指挥。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有梅利特、比斯顿、希尔、范格罗娃、雷纳、汤普森、库塞维茨基等。伯恩斯坦从这些名家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功底。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美国音乐史上永远难忘的一个名字,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闻,其天份与禀赋应受到最高的赞扬,就在伯恩斯坦逝世前5天,当他因肺部感染而住进医院时,不少美国报纸就刊载消息称,伯恩斯坦退出表演舞台将意味着“美国音乐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结束了”。不过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位音乐大师会如此快的谢世。他是继卡拉扬之后,世界乐坛陨落的又一颗巨星。   Leonard Bernstein 伦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洲,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是一们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造诣举世推崇。他和另一位超级天王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共同缔造了音乐的一个新时代。俯拾地芥恩斯坦可以说是美国音乐史上永远难忘的一个名字,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闻,期天人与禀赋爱到了最高的赞扬,生为当代最著名的音乐家做出了诸多文化贡献。

 

与人世诀别,痛彻肝肺,余极爱之,特发之以飨同好也。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 yafycht - yafycht的博客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告别)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 yafycht - yafycht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