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6的山西游中,悬空寺是最经典的旅游地之一。她在1957年就已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觉得哪怕就只游这一处,我们这次的旅游也已值矣。
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翠屏峰的山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约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从低到高三层
迭起。殿楼的分布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层次多变,在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据说始建初期,悬空寺的最高处离地面为90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传李白曾在这里写下诗作: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我们的旅游车一进入景区,大家便被眼前的景象征服,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走近点再来一张。
地面那块巨石上的“奇观”两字是李白的手迹。
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
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我们买了门票(登悬空寺的门票不免)拾阶而上,近距离观赏这一神奇建筑。
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在对面招手的就是我们这次旅游的组织人
兔肖。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我们登寺是在白天。是否想尝试手摘星辰或伸手抚摸白云啊!
表面看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其实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我好奇地轻推一下,果然这些木柱都能晃动。
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也能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
寺里的路非常狭窄。为安全起见,现在游人登寺都由指示牌规定路线,碰上不守规则的游人,就只得侧身而过了啦!不守规则,还吓得不敢靠边呢。
这是来到了最著名的“三圣殿”。三圣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由于只能一人通过,我们的队伍全散了,瞧!我在楼上,她们在楼下!
好不容易有五人会合,且有站立的地方,兔肖抓紧为我们五人合影留念。
悬空寺虽是造在峭壁上,但依然是精美绝伦,飞檐拱廊各具特色,由于太险,不能随意拍照,这张照片很不错,拍出了飞檐的美,还能感觉到离地面的高,下面的人似蚂蚁了吧!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所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的,用桐油浸过,不怕白蚁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悬空寺能屹立千年,实乃奇迹。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
许多的外国游人一致感叹:“去中国不到悬空寺,就如同没到过中国”。悬空寺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类文化的骄傲!
那么天下寺庙无数。悬空寺,为何要建在半空中呢,据说是为按照一位道长的遗训“上延霄客,下绝嚣浮”而修建。
我们在悬空寺游览徘徊近三个小时,大有不忍离去之感。据说由于旅游人数的剧增和对古迹的保护,正在考虑以后将在悬空寺的对面山崖上建一条缆车索道,参观的人不再登寺,只能在索道上观赏了。
就要离开了,最后在停车场的边上再为悬空寺留一张倩影,希望她永远地屹立在这片山崖。永远地让子孙后代观赏。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中华文化的智慧,文明和辉煌。
(非常感谢兔肖提供部分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