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每天饮用多少水才算科学

 meiyilin2014 2015-04-30

人体每天饮用多少水才算科学

人的一日三餐要同时补一定量的水,各种营养在体内代谢也需要一定量的水,由此,每天应补水1200~2000mL。水在排毒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不管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垃圾,还是体液和粪便中所含的各种毒素,都必须在足量的水参与下才能排出体外。只要心脏功能和肾脏功能正常,就可以多饮水,这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排毒和保持体内的水平衡,一旦由于饮水过量出现轻度水肿,应检查心、肾功能,遵医嘱调整饮水量。喝水量的大小与肾功能关系密切,如身体长期处于缺水状态,身体会因水循环不良而老化、衰退且因尿量减少,产生尿路结石和尿道炎等等疾病。随着肾脏的老化,会使口渴感迟钝,导致身体总水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缺水量的多少,我们一般分为三度,即轻度、中度和重度缺水,轻度缺水的缺水量达到体重2%-4%,口渴为最常见的症状;

中度缺水的缺水量达体重的4%-6%,即可感到极度口渴、唇舌干燥、烦躁、尿少、乏力、皮肤弹性差和眼这窝凹陷等临床症状;

重度缺水的缺水量超过体重6%,病人可出现躁狂、谵妄、甚至昏迷等脑功能障碍表现。针对缺水情况,能口服的尽量口服,如果不能口服,可输液纠正。一般每丧失体重的1%,可饮水500mL。热天或大量出汗后,体内不仅仅丢失大量的水分,还有钠、钾等无机盐随汗排出体外,导致体液电解质失衡,应在所饮水中加少许盐。

若饮水过多,入水总量超过排水量,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心肾功能正常的人一般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对大多数人来说,目前饮水状况主要是摄入不足,而不是过多的问题。所谓科学饮水,是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如运动量大小,体重及身体健康状况及气温高低等,定时定量饮水,实现每天饮水量与人体每日排水量平衡,满足身体代谢对水的需求。

 
 
正确饮水

1、适时饮水一日三餐人人都知道,但像吃饭那样定时定量饮水的人却不多。“饮食”二字,其寓意就是“饮大于食”。渴了再喝是大多数人的饮水误区。尿液颜色对判断一个人是否缺水十分重要,体内水代谢正常的人,尿液应为淡黄色,一旦颜色变深,成为深黄或褐色,同时伴有晨起疲倦、头晕、头疼,就说明体内缺水已多时了。因此,绝不能等口渴后再喝水,不管口渴与不渴,都应该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一般应分四个时段大剂量补水。

(1)清晨起床后空腹饮水。人在睡眠时,尽管机体处在相对静止状态,没有明显的出汗等,但通过一夜的呼吸,皮肤的分泌,尿液的排泄等,仍然会使机体损失不少水分。虽然起床后或许并无口渴感,但体内仍会因为相对缺水而使血液浓度增高,血管收缩。一杯水下肚,会使黏稠的血液稀释,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特别是中老年人,其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开始增多,起床一杯凉开水,远胜过吃药。对青少年,由于其机体正处于代谢的旺盛时期,一夜睡眠之后,体内大量代谢产物有待排出,饮水后,不但可以缓解机体的相对脱水状态、刺激胃肠的收缩,还可以通过饮水的洗刷作用,使胃肠道保持清洁。若喝水后再进行适当的锻炼,腹部肌肉收缩加强了饮水对胃肠的冲刷力,可以增强胃肠功能。

(2)上午10时左右,晨饮和早餐所补充的水分已达到一定程度消耗,应及时补充一定量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平衡。

(3)下午3时左右,补充所消耗之水。利于身体把早餐、中餐摄入食物所产生的废物进行稀释,能顺利的“搬运”出体外,防止人体酸性化。

(4)睡前半小时,这个时段被称为最佳补水时段。预防因睡眠导致血液浓度增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半夜起夜,也应适当补水。有专家指出每天饮好三杯安全水(睡前、夜间和清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适量饮水,切勿暴饮。有的平时滴水不进,一旦想喝水落石出时,就喝个“痛快”,灌饱为止,其实这样极不科学。人体内的水分必须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若体内水分突然大量增加,血液和间质液被稀释,渗透压降低,水就会通过细胞膜渗入细胞内,重者使细胞肿胀,出现水中毒,会表现为头痛、疲乏、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及心率减慢、抽搐,甚至呕吐等症状;久之必然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加速其衰老。暴饮还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不但降低胃酸的杀菌作用,并妨碍食物的消化。胃内水量突然大增,重量过大,会增大胃下垂的危险。对于患有心脏病者,若是暴饮,则会因心脏负担突然加重而诱发心衰。

因此,喝水一定要讲科学。盛夏三伏,高温酷暑或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机体不仅处于缺水状态,还有大量的电解质和维生素会伴随汗液而丢失,其中尤其以氯化钠(即盐分)最多。大大量出汗后若只喝淡水,则进入体内的水分不但不能保留在细胞内,反而更容易随汗液或尿液排出,结果是越喝越渴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心悸、乏力等低钠症状。此时应该在饮水里加入少量食盐,以使机体迅速得到水分和电解质的双重补充,才会迅速解渴。同样道理,大量运动后而出汗者,也必须喝含有盐分的饮料,方可维持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