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届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王卫军

 梦回唐朝64 2015-04-30


421(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上午,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新落成的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隆重开幕,颁奖仪式于当日下午在兰亭王右军祠举行,《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集》同日发行。

开幕式现场


颁奖


与江苏获奖书家合影


接受媒体采访

书法与生活

历史上对于书法这事儿,似乎没有谁去讨论过它究竟是文化还是艺术什么的。对于他们而言,书法更多的是生活里的应用。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应用,这里都会夹杂着书写者的个性与美感。比如信札,本来是海天遥阻里的问讯与联系、叙事与抒情、感怀与珍重,不仅从文字里发散,而且也更从笔墨的流走中加以表达。而今天,随着生活场域的变化,信札的功用已渐行渐远,但它优雅的形式却作为一种遥接古今的线索,正在我们的生活里活色生香

王卫军的这组手札形式的作品,正是将我们引领到这样的一种情境之中。尽管是虚拟的情境。但它虚拟得的确很真实。平实的起落,均匀的呼吸,像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地娓娓道来。不做惊人语,不耸人听闻,这恰恰是王卫军书法的动人之处。

其实,王卫军的书写一直是出于这样一种恒定的状态。他用书法装点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装点了我们的梦。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作品行书袁枚《随园诗话选抄》册页局部


颁奖词

王卫军册页作品《随园诗话选钞》,通幅素净,钤印有度,深具追源探流之雅致。字法源自二王,尤于《集王圣教》一脉独有会心,同时旁收博取古哲今贤笔法,刚柔兼济,从容俊逸,匠心陶冶,不囿时风,初成自家气象。





获奖感言

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非常意外、非常幸运地获得了梦寐已久的兰亭奖殊荣。如果说兰亭是巍然耸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令人膜拜的丰碑,那么兰亭奖则是我们这一代书法人遥遥仰望的梦想。从中国书法兰亭奖设立的那天起,我和许多同道就踏上了艰辛执着的追梦之旅。十多年的风雨追逐,我收获过入展的喜悦,体验过与奖杯擦肩而过的惋惜,也品尝过名落孙山的沮丧,但随着岁月流逝,青涩的激情褪去,依然不变的是逐梦的初心。追逐兰亭的梦想,不是要刻意给兰亭抹上功利的色彩,也不是想借助兰亭的影响来博得虚名,而是希望以前贤创造的经典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以魏晋的风度作为自己艺术的追求和信仰。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由于受到家学的影响,儿提时书法就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文化印记。多年的书法之旅,我们饱览了书法别样的文化风景,感受了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享受着书法陪伴我们在墨香中走过的充实而快乐的时光,享受着书法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感动。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得到江苏这方书法热土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更有幸得到诸多书法大家的悉心教导和栽培。这次获奖,于我而言,不是梦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不仅是收获和惊喜,更是激励和鞭策。我一直认为,获奖有偶然性,转瞬即为历史,它只是人困马乏的书法长旅中,偶遇的一片可以聊以止渴的梅林,遇之可喜,失之不忧。我更深知自己无论在人生阅历、生命的体验,还是在技法的锤炼和文化的积淀上,都还有很多的课要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不能让奖杯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当然,我也知道,我的获奖还寄托着评委老师和各方朋友的厚爱和期待,我会以获奖为新的动力,用更好的自己来回报社会,用更好的作品来感恩人民,用笔墨书写这个时代的精彩,描绘书法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梦想很美,路途很长。时光不老,跋涉不息。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卫军的书法

/薛元明

清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句话曾被反复引用。事实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要求来塑造自己,付诸行动,名副其实;一种是依此来刻意标榜,喊口号而已,名不副实。

以我对王卫军的了解,觉得其个人气质乃至生活方式,与自身的艺术态度协调一致,真正做到“书如其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迷恋行走的人并不断突破自己的人。”作品透露出文气、雅气,源于个人内在的文心。“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张扬个性的时代,如果说我的书法还有一点书卷气息,我感到非常欣慰。所谓‘书卷气’,大概就是刘熙载所说的‘士气’,或者说是‘文人气’、‘才子气’。”卫军的作品同时又有“英气”和“虎气”。卫军出生项王故里,成长于西安军校,在军营里得到了常人无法得到的锻炼和磨砺,“走过那段军旅人生,我感觉自己多了一份踏实与责任,多了一份忍耐与执着,也多了一份厚重与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书家们要走出书斋,把目光从关注艺术和关注艺术市场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观照自然、社会、历史、自身,担当起一个书法家的社会责任,通过人生的不断丰富,来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这样创作的作品才会更具文化意义,更有艺术的穿透力、感染力,才能撑起这个时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天空。”故而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文气与虎气的共同作用,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我个人并不赞同书法只有书卷气或金石气,兼备而有侧重。因为文人气质普遍存在一个柔化问题,柔弱近媚、过刚易露,折中调和则不伦不类,难就难在这里。很多人学王羲之到最后出不来,变得媚俗,原因在于王字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既有流利的一面,也有雄强的一面,简而言之,就是“雄秀”二字,仅得之秀,难免变得单薄。这一点应该慎思。

任何书家都是生活在一定时空中的,对于时空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于王卫军书法的解读,亦由此入手。

从时间上来看,既有时间对他的磨练作用,也有他对时间的辩证理解。时间的作用简单来说,气质源于培养,需要长期积淀、濡染,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谓的“修”,就是濡染、浸泡。通常说“贵族气质”一词,强调的就是潜移默化。不过,侧重的是强调文化理想、人格光芒、人格魅力,讲究的是思想和行为的品质,并不是习惯上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地位的特殊性,那只是“暴发户”。书家要做的是文化贵族、精神贵族。王卫军能够做到在行走中积累,在不断的积累中思考。人只有站得更高,走的更远,才能看到更远更美的地方。王卫军具有古典情结,追求古气、古雅,认为书法不能是无源之水。孙过庭《书谱》中强调:“翰不虚动,下笔有由”,《松雪斋文集》中有句:“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但同时,“时尚”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真正的时尚应该是具有深度的艺术气质,从来不封闭自己,更不用说固步自封,关注书坛潮流的走向和变化,对自身加以反思,永不停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从空间环境来说,同样存在对他的作用及个人的辩证理解。环境的作用无外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多元化社会中的艺术具有不可捉摸性,“笔墨当随时代”,很多人只关注笔墨而忘记了自身,个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否则无法跟随时代;另一方面,一切言行都是当下的,特定的时代具有不可逾越性。书法的社会学转型与书家专业化、职业化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书家的可塑性、可变性增大,要学会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按照个人气质来塑造自己。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或者有一种可能,时常违背个人真实的心态。有一点始终需要面对——书法和现实名利的关系。佛教把众生心态概括成“忧喜参半”。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同时面对了死亡等不利的一切,需要面对利害得失。换句话来说,人的烦恼源于对未来的牵挂、挂碍,人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自身意愿的结果。有鉴于此,卫军借用圣严法师的话来告诫自己,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放下便是。故而卫军能够在纷繁芜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本色。时下书坛常常蔓延了一股模仿和炫技的风潮,有太多的媚俗和做作之举,艺术手段与个人气质极度背离,原因在于个人理念的迷茫和游离。跟随时风、泯灭个性的创作比比皆是,俗趣不绝,满纸浮燥。回到“书如其人”的观点来看,卫军除了注重自身气质的培养,即“我”的凸显,另一方面则是要关注“写”,做到纯粹的书写。清人姚孟起曾言:“清则净、净则古、古则新”。“清”去“浊”,“净”去“俗”。“唯俗不可医”,炫技原本就是一种俗。书法要重视“技”,应该是大道基础上的小道,否则就是小技、末技,重视技法,并不唯技法。“我一直是自觉不自觉地行走在书坛的边缘,这样既可有的放矢地参与书坛的一些重大活动,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使自己不至深陷书法大潮的漩涡中。”要知道,书法是一辈子的修炼,保持距离就是保持自己。展览充其量只是艺术之旅的一个个驿站,人生的目标在远方。

卫军作品的特点可以用节奏和自然两个词来概括。在中外文艺理论中,“节奏”是最早出现的概念和术语,《乐记》中就提出了“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的观点。西哲柏拉图《法路篇》中指出:“节奏即有运动的秩序”。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节奏是空间和时间的基本形态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首先是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加深对节奏了解的重要性,其次是掌握节奏的真谛,从根本上来讲,是对自身松紧张弛的人体生理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把握。节就是节制,奏是表现,“奏”是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昼夜的交替还是四季的变迁更或是潮水的起落中,都能感受到。当个人亲身体会到自己呼吸时的节奏,以及心跳的步伐中领悟到存在。书写犹如呼吸和心跳,才能够做到自然而然。“自然”一词在传统乃至于现代生活中运用非常普遍。与真、善、美之类在现代学术谱系中因被反复引用而已经变得非常西化的概念不同,“自然”一词并未被某个现代学科当作专门范畴,隐身于日常生活中,得以保留本身的“自然状态”,保留较多的中国特性。“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蕴含了丰富的含义,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庄,到儒家经学的终结者康有为,乃至古典艺术中的诗歌书画等,无一不见证这一观念的深厚源泉。对于王卫军而言,不仅仅是自然的状态,自然的书写,而且也是自然而然的态度,自然的节奏,不假雕饰,书风平和含蓄、不激不励、典雅温润、从容俊逸。

王卫军在自然和自我之间,寻找到追求内心世界与艺术世界契合的捷径。“从校园到职业书法家,使很多书家对社会、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知和人生历练、生命体验比较相近,人生的视野相对狭窄,很难产生深刻的思想火花、与众不同的情感诉求和独特的审美取向。”由此而言,王卫军的书法理念可以概括为:“美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书法的创作研究是对美的发现和理解,正如他自己所说:“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








王卫军背景资料:

王卫军 江苏泗阳人。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获奖情况: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银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金奖、第三届中国书法林散之奖提名奖、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家精品展金奖等。

入展情况: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展等全国性大展。出版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王卫军书法作品卷》等多部作品专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