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需要“实打实”

 田王老羊 2015-04-30

工会界委员详述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路径——

【今日关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需要“实打实”

《工人日报》(2012年03月13日 02版)□本报记者 赵永智 郑莉 张锐
   

给企业员工更多精神关爱

【核心提示】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需要将职工精神文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追逐利润最大化不应成为企业的惟一目标。把企业建成家园,让工作‘甜蜜蜜’,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最大的成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工会主席苏玲言语中透着自信。

在苏玲委员看来,那些恪守“我出钱,你干活”的旧模式,对员工精神文化需求漠不关心的企业,失去的不仅是员工的忠诚,更是未来发展的原动力。

2010年,富士康公司出现的“员工跳楼事件”,让很多企业意识到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据一项历时5年,累计数据2万余例,涉及金融、通信、政府机构、IT、房地产等领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国内企业员工压力较大,出现职业枯竭的员工比例接近10%。

“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断扩大组织规模、开拓新的市场,却忽视了对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爱。于是员工在年复一年的超负荷工作中消耗着体力和精神,心理变得厌倦、易怒、难以放松、焦虑、抑郁和情绪低落。”全国政协委员谷常生说,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匮乏,将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而连年频发的“用工荒”,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保障职工合法利益,关心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是拴心留人的必要条件。

春节过后,谷常生委员到珠三角地区调研。他发现,凡是尊重劳动,职工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企业,用工就稳定。“与其走马灯似地招人,不如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留住人更为实在。”他说。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则是公司发展的软实力。”因为行业原因,苏玲委员对于健康的职工文化尤为看重。据了解,许多地区的空管部门都建立起了职工文化协会,还时常开展文艺活动、拓展训练、体育比赛。对于身处大山深处,坚守导航台站的员工,各级空管部门还组成志愿服务队,隔三差五走进深山送文化。“有时候,大伙儿还会拍摄一些家庭录像,给台站员工一个‘惊喜’。”苏玲委员笑着说,这些看似与本职工作毫无关系的事情,却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巨大支持。

据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了职工心理上的压力,释放了不良情绪,形成了互助互爱、彼此信任的良好氛围。“我们企业好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从上到下无尊卑之分,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亲切。”苏玲委员说,如果有哪位领导或工会主席,不认识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一线职工,“那脸可丢大了”。

“让员工体面劳动”,这是苏玲委员最大的目标,也是她最渴望向更多企业倡导的理念。

把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好

【核心提示】工人文化宫被称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阵地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曾几何时,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最集中、最红火的场所。那时的工人文化宫既有文艺演出,也有职工夜校;既有专业团体演出,也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提高职工素质,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上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谈及工人文化宫往日的辉煌,全国政协委员苏立清感慨颇深。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工人文化宫经受了激烈的冲击。从上世纪80年代起,各地工人文化宫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以商养人”、“以商养文”让许多地区和企业的文化宫、俱乐部陷入了发展的困境。破墙开店,场地出租,甚至整体转让,商品市场、娱乐中心等大量与“工人”、“文化”不沾边的项目都来抢占地盘,工人文化宫只剩下一块招牌。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工人文化宫正在实现“华丽转身”,迅速向“工人”和“文化”的本位回归。苏立清委员告诉记者,他在各地调研时看到这样的情况:职工图书馆重新开放了,各种职工兴趣小组恢复活动了,丰富多彩的职工文艺体育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参加。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工会的文化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苏立清委员强调。

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书屋”等文化活动阵地长期以来受到基层职工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但是,当前这些基层职工文化阵地的发展也面临着建设投入不足,阵地被挪用侵占等问题。对此,苏立清委员呼吁,增加投入力度,提升文化宫的综合实力,使其真正发挥好“学校和乐园”的作用。不仅是硬件建设, 软件建设也要跟上。要有一批专门的人才,不仅是自己培养,还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提升为职工服务的水平。

回归本位的工人文化宫显然不能简单重复过去的做法,应该在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苏立清委员认为,这与新时期职工精神文化的需求直接相关。

随着社会的变迁,职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开展娱乐活动的方式多了,工人文化宫需要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探寻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苏立清委员看来,以往那种所有活动都由自己独家包揽的做法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要学会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来为职工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和品位,从而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活动。

文化宫要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在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苏立清委员强调说,目前,工会的文化宫、俱乐部已经形成体系,中心城市有,大型企业也有。要充分发挥好地市工会文化宫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整体上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吸引力,满足广大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大学校”里提升素质

【核心提示】职工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需要发挥好工会“大学校”作用,打造职工“精神家园”。

“工会不仅要维护经济权益,更要努力为职工提供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大餐’,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进而使职工感受到尊重,忠诚于企业,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胡先春是一位“老工会”,他认为,工会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在各级工会的积极组织和大力推动下,全国近万家企业开展了职工技术创新活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500多万件,实施技术革新230万项,发明创造84万项,226项成果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彰显了工人阶级的巨大创造力量。

然而,胡先春委员也看到,眼下,一线职工尤其是大量农民工的技术和文化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差距,特别是一线职工、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工矿企业、产业园区,职工文化设施匮乏,读书难、读好书难的问题突出,不仅制约职工素质提升,也影响了职工创造活力的发挥。

胡先春委员认为,工会在建设职工的“精神家园”中大有可为。

“近年来,各级工会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活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既提升了职工自身素质,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胡先春委员说。

据了解,仅全国工会实施的“职工书屋”工程,4年来就建设了逾4万家“职工书屋”,吸引了3000多万职工、农民工到“职工书屋”读书、学习,年借阅量逾2亿人次。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广大职工对知识的渴望。”但全国政协委员王晓龙也发现,“职工书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三大难题”:“职工书屋”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仅靠工会主导、投入,财力、物力有限,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职工书屋”作为公益性惠民文化工程,尚缺少明确的公共财政支持渠道,很多基层单位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基层职工的文化需求;由于各地服务基层企业的文化资源分散,难以有效协调,影响了职工素质提升、职业发展和劳动关系和谐,等等。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认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重视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变成了说说而已。”全国政协委员贾艳敏建议,可先从“职工书屋”建设入手,将其列入各级党政具体工作内容,予以政策扶持,推动这一公益事业长期持续发展。

“利用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职工院校等资源,实施职工技术培训活动,增强职工的创意思维”;“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运用宣讲报告、文体活动、影视片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广泛开展送文化活动”……来自工会界的委员们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建言献策的同时,更希望有关部门和人士加入构建职工“精神家园”的行列,为职工成长成才和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延伸阅读·声音】

■阅读是文化的重要基石。要有组织、有步骤地推动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培养读书兴趣,促进快乐阅读与习惯阅读,使阅读活动持续长久,融入大众生活,成为习惯、成为自然、成为时尚。

——唐瑾委员建议设立国家“全民阅读专项基金”

■要大力宣传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大力宣传爱职工爱企业的企业家和员工,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磨长英委员呼吁民营企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积极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职工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张俊九委员呼吁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

■“高需求,低供给”,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干活、吃饭加睡觉,是多数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的全部内容。

——郑小燕委员呼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赵永智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