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7-4:科学梳理“瓣型学说”中关于苞衣(四)

 三秋树770 2015-04-30

(四)

六、苞衣的渐变色反应

苞衣壳的渐变色反应在多个兰种中亦有发生。这和栽培环境的改变以及紫外线照射度,植料的酸碱度变化亦有相干。春兰“大龙胭脂”的渐变色反应,虽然有环境改变和栽培管理施用微量元素以及紫外线照射的不同影响,但自从2004年底和2005年初保持桃红或水红色外,后面就是以紫壳或绿紫壳为主要色彩了,苞衣壳质地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比之以前更加具有板扎感。

据说浙江的春兰“虎蕊”和“大小元宝”等去了云南苞衣壳泛黄,花则变成了黄色的外瓣,这可能是当地紫外线强于江浙密切相关。江浙很多兰友把云、贵的春兰色花引种回来栽培后苞衣壳亦产生不同于云、贵的色泽,并且花色有反青现象,并逐年向反方向加深,因而没有原生长地色正。

2011年去了丽江和昆明实地感受了几天,那边由于是高海拔的紫外线确实强于江浙一带。因此,云、贵是色花的天下,此言非虚。

如是推理又有人提出新的讨论话题那就是云南、贵州是春兰和豆瓣的色花天地,那么该两地的火烧兰色花的苞衣壳去低海拔地区是否会产生渐变?如果是按照春兰、豆瓣对紫外线的强弱反应来分析,该地火烧兰色花的显色依然是存在考验中。

围绕这个问题和贵州兰友讨论过,但一直没有确切的结果,期待实践者信息反馈。

那么苞衣壳的色彩产生渐变是否会稳定下去呢?答案是不确切的。比如云、贵色花流向低海拔地区出现色变现象,那么再回到原生地是否色彩则重又回来了呢?相对,云南引种江浙春兰其后代再流向原产地其苞衣色彩是否还会回到原先状态呢?从理论上来分析是可以的,除非基因产生了突变。

通过苞衣壳的变色反应来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在影响着色花的着色形成。那么!色道花有没有对紫外线不敏感的?如果有,这就是可以在任何海拔或地域生长稳定的色花。

以前是桃红色或水红色而今渐变这样的苞衣色彩,现在苞衣更加板扎


七、箨壳苞衣逐层表现

苞衣壳的色泽和彩、沙晕及质感,随着层层脱壳展现出不一样的显现。很多苞衣壳由外到内前3张彩和沙晕非常佳,随之向内展现一张比一张弱。亦有反向表现者,但比较少见,该类是越向里走越佳,往往箨壳小苞衣还优于花莛上的5张苞衣壳,该现象多见于蕙花等多花兰上。

在春兰内外苞衣壳的逐层表现上是最让人值得关注的。我们除了微观外面苞衣壳作为重点,其临近花朵的最后一张小箨衣是鉴别鉴赏中的重要一环,这张小箨衣既是鉴赏品种的重要依据亦是判断其复花稳定的信息源。这里透露出生物密码信息往往会强于外面的三张苞衣壳。

小箨衣质感厚糯彩、沙晕具佳时,其花艺雄性化稳定系数高。当小箨衣如同花瓣一样质地显现时其花艺雄性化一般是呈过强表现,多见硬捧或拳头梅开品。

以前以为江浙草细花的箨壳苞衣表现佳是固有的特点,其实不然,那是因为有几百年传承下来的铭品让你容易见识到。这些铭品的箨壳苞衣都是表现非常佳的,那是经过几百年选育而传承下来的,自然不是凡品。后来经过了解浙江落山的春兰生草是以普通的烂苞衣为主,有些苞衣壳表面感觉不错有些彩和沙晕,看着也板扎,但在层层脱壳表现上没有异彩再现。

而西部的春兰苞衣壳也不是我原先想的那样,也是有上佳的苞衣壳出现,例如春兰荷瓣“姜氏荷”与“掌上明珠”等,梅瓣“定缘梅”与“黔东梅”等。

后来经过多方对多个兰种进行求证得知,不管是那方的草在于雄性化变化的细花上其苞衣壳上必有表现,这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对应关系,不会因某个兰种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透光之下苞衣壳内物质隐隐约约,此时是最诱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