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及备考指导

 尤里蒙提 2015-04-30
《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规定含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方面,共包括八个考点。本文就“现代文阅读”的八个考点内涵试作简要的说明,并就解题中的一些方法技巧作一点分析,以帮助考生备考。
  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考查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它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知识梳理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的内涵;②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③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全国卷Ⅱ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做这类题,第一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第二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
        解答(1)小题时要注意对“空谷足音”这一个词语意思的理解,并要联系段落的总体意思,而该段的总体意思是写我住的地方十分的孤寂。
        解答(2)小题时不仅要看到该句是对马缨花的描写,更要联系作者在马缨花身上倾注的感情。这样才不会出现答题时遗漏信息。
        〔参考答案〕(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试题指令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二)知识梳理
        在选择题中,解答试题时,面对命题人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要排除,不为所惑。高考题中干扰项的形式主要有:偷换概念、因果倒置、颠倒主次、夸大其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筛选的信息可能比较多,这时候就需要考生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去掉次要信息,合并重复信息,使得信息更加合乎题目的要求。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安徽卷第14题: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解析〕筛选信息的关键在于明确筛选区间。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就告诉考生,答题的区间在该段。题干提示考生,信息有三个方面,而第二段也写了三个片段,即自然现象、生活变故、心理感受。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这一句的提示,就非常明确了。接下来对这三个片段的信息整合就很容易了。
        〔参考答案〕①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②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③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三、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框架,看出作者组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走向,弄清文章是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的,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二)知识梳理
         1. 梳理内容。内容主要包含理清结构和理清语脉两个方面。理清结构,就是阅读文章时把握住它的框架。理清语脉,就是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
         2. 步骤与方法。步骤: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第二步,细读各段,标示段意,显露文章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的结构。 常用方法有借助过渡段、借助承递性词语、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借助文章标题等。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湖北卷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各段的内容,尤其是能体现作者对雾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词句,在此基础上就能概括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文章写作者对雾情感变化的句子: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把握了这些,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也就十分清晰了。
         〔参考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章的分析概括。
        (二)知识梳理
        1. 具体要求。 ①概括的角度要与概括的要求一致,同一问题的概括前后角度要一致; ②辨别信息主次,筛选出有效信息; ③修饰限制成分恰当,语言表述精炼;④不能想当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
         2. 步骤与方法。首先明确分析对象,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其次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最后整合关键信息,形成答案。常用方法有寻找中心句、根据关键词语归纳、借助文章标题等。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全国卷Ⅱ第17小题第二问: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该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用马缨花作为载体寄托作者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文中写了阳光下的马缨花,也写了深院里的马缨花,是为了表达作者在新旧社会里不同的心情和生活态度,把握了这些,解答该题也就明朗了。
        〔参考答案〕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五、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
         (二)知识梳理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运用比喻象征手法);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要抓住一些议论抒情性语段。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主旨句等)要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不过,需要把握“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的原则,以免断章取义。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湖北卷第17小题: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这道题,关键在于对该段中心句的把握,该段内容为:①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②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③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④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⑤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⑥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该段中前三句是写我对模糊数学的认识过程,④句是作者的一个观点,而⑤⑥两句则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因而解答时只要把④句压缩则可。
       〔参考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六、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推断是根据已知的事实或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新判断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二)知识梳理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要注意以下步骤与方法:
        首先,需要对文本内容深入理解、准确捕捉相关信息。
        其次,立足于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考生解答题时,重在分析推断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湖北卷第9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 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 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 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解析〕A项“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错误,原文只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而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会大大下降。B项“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错误,人类对湿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只是不能“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C项中“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言过其实,文中信息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
        〔参考答案〕D
        七、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查考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何特殊意义。鉴赏语言是指鉴赏语言的风格如优美、华丽、淡雅、含蓄、深刻等,或语言的表现力如准确、简练、生动等。鉴赏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材料安排、修辞手法等。
        (二)知识梳理
        鉴赏评价类的题目一般是在以下文学体裁中出现:
         1. 散文: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析词义,明感情,领悟隐含信息;找开头,重结尾,全力寻找“文眼”;掌握形与神、情与景、托物与言志的关系;品语言,辨意境,探求艺术风格。
         2. 小说:把握情节发展的环节,从高潮和“点睛”挖掘作品的主题;根据小说环境来了解人物活动的背景,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世界;分析作者运用文学技能的特色及其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安徽卷第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解析〕这是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该题中已经明确地提示了考生要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鉴赏,可从修辞、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加以把握,因而很容易看出其中拟人的修辞、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美。答题时修辞与表现手法容易解答,而语言的形式美往往容易忽略。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点阐述
        这一考点也是考查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指能够分析概括文章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及情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评述,分析其意义,判断其正误。
        (二)知识梳理
         1. 评价切入点。可从时代背景切入,也可抓住关键性语言切入,还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切入。
        2. 评价要求。一是要立足于把握整体,切勿断章取义。二是要有理有据地评价,要具体、充分,不可含糊笼统。三是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凭空想象,主观臆测。
        (三)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福建卷第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解析〕本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时需要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理解作者的感情及其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