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最初来源于道教,这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有关洞经音乐的人物涉及到道教人物也就不足为怪了。大理洞经音乐文化在其7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内容上得到了大量的充实完善,形式上有了全面的创新,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洞经音乐人才,也只有这样,洞经音乐文化最终才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事实上综观云南洞经音乐文化,不论何地何时,都有一批自己的洞经音乐英才在支撑着洞经会,促进洞经音乐文化的发展。从洞经音乐产生至今,全省洞经音乐人才可谓多如牛毛,难以计数,他们是洞经音乐文化的一大笔财富。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尽管云南省各地洞经音乐英才辈出,历代精英难以计数,但在这里笔者惟有对苍洱境内历代部分主要人物进行介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洞经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十分久远的过程,且与各种宗教相互牵连,因此对其有关人物一概而论,恐难显出真实面目,也不符合科学性和客观性,故拟将所介绍的人物分为三类:一类就是带有浓厚宗教神话色彩的道教神仙,如西王母等;第二类是从大理洞经音乐产生、形成至解放前的历史人物;第三类为解放后至今的大理洞经音乐文化英才,三分类法,贯穿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的始终,是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教育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又一历史见证。
(一)神话传说人物
西王母西王母,俗称金母、王母娘娘,是道教的女仙之长,玉皇大帝的妻子,也是中国民俗信仰中最重要的女神之一。据研究,她最初来自汉文化圈之外,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图腾神,居住在昆仑山瑶池,后经过道教的几次大改造,才变成一个女神领袖。最后又由于玉皇大帝信仰的兴起,她终于成了人们敬仰的玉皇大帝的正宫娘娘,道教的女仙之长。
传说大理的洞经音乐原为瑶池玉律,是天上的仙乐,属八部仙音之一的玉清音,由王母娘娘执掌。《叶榆稗史》中的《八部仙音》载:“……玉清音为金母所有。金(王)母游于人间,携乐工三十六,行乐于点苍山,遇童陈玄子而怜世无仙音,令侍女传之百曲,为大洞天音……”《叶榆稗史》和《淮城夜语》的其他记载亦与此大同小异,大致说的就是洞经音乐是王母娘娘瑶池宫中经常演奏的仙乐,在元末明初,王母常携侍女乐工到点苍山中和峰香草坪演奏;因其怜世无仙乐,便遣其属下乐工天音童子投胎到大理城,取名为玄子。陈玄子自幼人道苍山中和峰玉皇阁。有一天,玄子奉师命到香草坪采药,遇王母遂得授仙乐。后玄子在王母侍女紫霞紫燕的帮助下,弘扬仙乐,传授于三迤各道观,仙乐最终得以传到人间。这些传说,尽管只是道教的神话故事,不可能也不应该说洞经音乐是王母娘娘传授,但它却折射出洞经音乐的产生与道教的密切关系。
紫霞、紫燕、。传说紫霞、紫燕是西王母的侍女,也是西王母谈演玉清仙音昧座下三十六女乐工之佼佼者,据《叶榆稗史》、《淮城夜语》等野史记载,她们常陪西王母到苍山中和峰香草坪演奏仙乐。元末明初西王母遣天音童子陈玄子投胎叶榆传授仙乐。玄子长大后,西王母特派紫霞、紫燕每逢朔、望之期教授陈玄子《三洞仙经》曲谱和琴技,终使玄子技艺飞进,得玉清仙音之真传,此后世间才有了洞经音乐。
云和子成都都江人。相传云和子为元末明初四川七曲山碧云宫道士。他的前身本是西王母座下的玉律仙官,后奉王母命降生到四川为道,传授仙乐。在七曲山,云和子遇梓潼帝君点化,得乩降《清和度世经》一部,共六十四卷(首)。云和子便把其中二十八曲谱成乐曲,但其余三十六曲终来能谱成。元延佑初,点苍山道士陈玄亮人七曲会云和子,云和子和陈玄亮共同研讨三月,终由陈玄亮续谱成三十六曲(《三迤随笔》中的《明初三洞典籍》一文则说,二人各谱七十二曲)。云和子谱的曲子主要以宫、徵定调,曲调高亢、庄严、变化较少,主要用于道门的各种法事法咒,其乐演奏乐器也较简单,大多只用木鱼、玉磬、碰铃等道教法器,故称这些乐曲为“崆音”,又称“大洞法音”。云和子的崆音一般只流传于道观,民间极少采用。后来云和子曾多次于七曲山和大理点苍山陈玄子相会,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并把学到的各种洞经音乐传授于道观,从而开创了洞经音乐东支——四川洞经音乐(崆音)。云和子遂成了洞经音乐东支创始人。
卫琪粤中阳,元末明初四川七曲山道士,云和子的师兄。据《三迤随笔》中《明初三洞典籍》载:“元延佑丙辰年,云和子师兄中阳子,姓卫(魏)名琪,号中阳,得乩降《清和度世经》,论述《梓潼衍化度世经》六卷。而琪不善曲,苦传经之艰辛。后得二人(即陈玄亮和云和子)之助,而度以曲,名为《玉清文昌大洞经》。”又说点苍山玉皇阁存有卫琪亲抄的《玉清文昌大洞经》一部。可见卫琪是《文昌大洞经》的始作俑者,他长于论述经典,当属洞经音乐东支的又一创始人。
孙不二道姑,号清净散人。王重阳的弟子,“全真七子”中的第七子。传说在元末明初孙不二曾率女弟子至点苍山传道。《叶十榆稗史·清净散人孙不二》一文称,大定初年孙不二率四弟子人滇,于大理斗姆宫宫壁题书:“灵光一点,玄达三关,不是神仙府第,今霄有缘到此方,巧巧巧,若非洞宾洛阳去,也跨黄鹤,点苍一游伴我酣。龙泽佳地,五华巍然,当年道主涵关,彩云南现仙境地,妙妙妙,炼就丹砂返本照,解除烦恼,拔脱三涤一了然。”并说孙不二游大理时曾到点苍山玉皇阁演全真教义,收了两个女弟子。又据《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序文载:“元朝时……于大理建二十四道观于点苍山诸峰,唯中峰依其龙穴佳地,为全真道长仙姬孙不二收叶榆段奉仙为徒,道号处链,于中峰建玉皇阁。”说的是孙不二是玉皇阁的创始人,可见孙氏与洞经音乐的产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张三丰,张三丰是道教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他的名号、籍贯、生活时代各地众说纷纭。如关于他的名字就有名通、名金、名全一(或铉一)、名君宝(或君实)、名山峰(或三峰)、名玄玄等说法,又有号昆阳、号玄玄子、号保和容忍三丰子的说法,《明史·方伎传》认为他“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关于他的籍贯,有的说是平阳人或猗氏人,有的说是宝鸡人,有的说是天目人等等。关于他的生活时代,有的说是宋朝者,有说是元朝者,但多数人认为他是生活在明朝。《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在明代影响最大,明皇室多次派人四处寻访,却未能如愿。
张三丰是道教武当派的开创者,传说他行踪莫测,忽隐忽现。据有关专家研究和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秋,张三丰从武当山来到云南弘道,收得沈万三、余飞霞等弟子,传全真道于云南各道观。关于张三丰与洞经音乐的关系,《淮城夜语·张玄素入点苍》载:“张玄素,辽东益州人,生于元初,乳名全一,元初入学,诹名通,才智超群,博学经史,过目不忘。人仕,淡功名,喜清闲林下。先生身材高大,龟形鹤骨,大耳方颐,青髯如戟。初拜碧落宫白云长老为师,悟修身之道后,遇全真道士邱处机,传吐纳而悟,辞家远游,学道于火龙真人,得延年术,后至宝鸡金梦山精研道学,号三丰道人。道成,游天下,至武当,结篷于玉虚台,精研太极剑,武学自成一家,以阴柔阳刚、刚柔两仪四象而创太极三功,即内丹太极剑三百八十四招,太极两仪拳三百八十四拳,阴阳太极拳。(元)至正年玄素人滇,与点苍山玉皇阁道长陈玄子识,留居一载,与段总管:识,成忘年之交。玄亮玄素同一师门,谈甚默契,玄亮将玄素著经《上圣灵妙真经》、《大圣灵应真经》、《大圣灵通真经》配以丝竹曰飞三洞谈经》,由玉皇阁十八道士、段府十六乐工共习,谈演于五华楼,叶榆四千余军庶聆听于楼下,由朝至暮无一退者。至此大洞仙音始为世人识。”此外《三迤随笔》、《淮城夜语》等野史也有类似记载。可见,尽管张三丰没有直接参与洞经音乐的创建,但其所著道经及其思想对洞经音乐的产生和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是可信的。
(二)元明至解放前的洞经音乐人物
陈玄亮元末明初大理籍道土,大理洞经音乐的创始人,详细内容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二部分。
王通一陈玄亮的师傅,点苍山中和峰玉皇阁的掌门人,据《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序文载:“……通一,河南游侠,幼年学道华山,慕点苍佳地而云游南中,至道观掌门道纲司……”王通一,精通音律,善七弦琴,收陈玄亮为徒后,倾心传授技艺,为陈玄亮日后开创洞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浩明初天威径镇抚使,原籍金陵,祖上缨胄世家。唐宋以来历代多有册封,元时移居江宁4代,至李浩共历20代。李。浩17岁投笔从戎人定远军。与西平侯沐英有八拜之交,随高帝转战南北,屡有战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浩随沐英、蓝玉、胡海。、周能等率军平滇攻破大理,功居第四,被封予三迤要道德胜关,授天威径镇抚使、千户长。定居德胜关后,娶德胜驿丞王义女淑芝为妻,择地淮城建德胜驿馆,历时5年,修复蒙氏龙尾关。李浩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辈熏陶,十分珍爱书籍,平大理时蓝玉、胡海攻进段王府,抢掠府内金银珠宝,而李浩不爱珠宝爱书籍,广收段府各类古籍藏书、书画等,得5000余册,皆南诏、大理国蒙、段及元代抄卷,经典多属南诏清平官、王室记事的宫廷秘史,并有部分历代宫廷音乐遗谱。为此李浩特在德胜驿建有藏书院,称“紫竹苑”,藏书阁称“紫香阁”。李浩在大理期间常与地方文朋诗友以诗文音乐相交。特别与“南中七子”交往密切,常论文谈史。而且李浩喜爱音乐,与中和峰玉皇阁掌门人陈玄亮多有往来,以乐会友,抄有玉皇阁《三洞九天玄玑玉谱》、《大有妙谈经》等多种乐谱,留传后世,为大理洞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浩曾著有《秦淮见闻录》、《从军录》(二书已佚)及《三迤随笔》。
段功元末太理段氏总管府最后一代总管。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昆明鄯阐梁王攻打大理,大败大理总管段光,段光死后;其弟段功袭总管职。段功嫡妻高夫人,袭总管职后,又娶梁王郡主阿盖为妻。居于梁王府,、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58年)春,因高夫人在大理作诗寄与段功,他不得不返回大理。但由于新婚燕尔,段功思亲心切,不久便急于返回梁王府,其属下杨智、张希矫等力劝段功,梁王有害他之心,不能再返鄯阐,段功不听,还是急忙返回了阿盖公主旁边。果然,段功到梁王府后,梁王怀疑段功有侵吞鄯阐之心,便要阿盖用孔雀胆毒死段功。阿盖无奈,劝段功西归大理,她愿同归。但段功不听。到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0年)七月,梁王终于向段功下了毒手,令番将杀了段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雀胆事件”。
《三迤随笔》、《淮城夜语》等史料记载,段功从小喜好音律,曾拜中和峰玉皇阁陈玄亮道长为师,常常与道观中的道土和段府乐工演奏洞经音乐和各种雅乐,还专门在段府成立了洞经音乐组织华云社。并与乐工度有《南津渡》等名曲,为大理洞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段宝姬一名姜娜或僧娜。段功之女。元至正二十六年,段功被梁王用孔雀胆毒死,段宝姬一心为父报仇,自愿嫁给建昌(今四川西昌)阿黎为妻,欲借兵报仇。但阿黎沉湎酒色,宝姬报仇无望,夫妻感情破裂。明朝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赦免了大理段氏。宝姬悲喜交加,携女归宗大理。经历了国破家亡,夫妻离散,宝姬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并在苍山兰峰溪畔建一兰苑,以养兰品兰为寄托,常于兰苑与大理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琴棋书画,以文会友。当时与杨安道、杨黼、大云、达果、无极、张继白等关系密切,同被世人称为“南中七隐”、“南中七子”。
段宝姬也和其父段功一样,从小爱好音律,诗文出众。明洪武年间回到大理后,也十分喜爱洞经音乐。常与李浩等聚会演奏。曾写有一首赞美洞经音乐的诗(详见第二章第四部分),并创作了《龙关夕照》等雅乐曲,流传于下关三元社。并有古曲谱《蒙段乐谱补遗》传世。
杨黼号存诚道人,大理下阳溪人。明代著名的白族学者、诗人、书画家。他生活于明初洪武至景泰年间。杨黼自幼好学,长大后崇佛信道,不求功名,终身隐逸。他院子里有一棵大桂树,他拴了一块木牌在树枝上,自题“桂楼”二字,故人称桂楼先生。他就住在桂树旁的小楼上,从事著述。他曾注释过《孝经》,又“尝以方言著竹枝词数十首”。其代表作是《词记山花·咏苍洱境》,刻于碑碣,世称“山花碑”,在白族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杨黼除工于著述外,对音乐也十分精通。他长于琴曲演奏,常与“南中七子”以诗文音乐相会,每有佳曲。谱有《点苍叠翠》等琴曲,优雅飘逸,超凡脱俗,被后人纳入《三迤雅乐》,传于洞经会。
李元阳(1497—1580年),字仁甫,因世居大理苍山十八溪中,故号中溪。他是明代云南著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25岁时,考中云贵乡试第二名,丙戊(公元1526年)中进土,授翰林院庶吉士,因正直不阿,“以议礼忤权臣”而受排斥。出补分宜江西秋闹事,后借“丁忧”回大理闲居。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从腾冲到大理避疫,二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在德胜驿千户长李以恒、龙尾关孝廉赵雪屏等的邀约下,于五月三日在龙尾关德胜驿和中和峰成立了三元社和叶榆社两个洞经音乐会。李元阳任叶榆社会
长。二社的成立,为大理洞经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至今,大理洞经会的人都说洞经音乐是由李元阳开创的。
李元阳作为云南明代的硕儒名宦,为人正直,才华俊逸,著作等身,特别对地方文化贡献极大。他一生编撰有《云南通志》和《大理府志》两部重要文献。诗文著作有《艳雪名诗》、《中溪漫稿》、《心性图说》等。流传至今的有《中溪家传汇稿》十卷。
赵汝濂字敦夫,今下关龙尾城人氏,明嘉靖壬辰(公元1532年)进士。据《大理县志稿》和《龙关赵氏诰封碑刻》称:赵汝濂祖辈为南京上元人,名赵之牙,元朝时游滇得地于太和县龙尾城定居,延至明初赵汝濂之父赵仪,曾任四川泸州知州,后获赠“中宪大夫”。赵汝濂中孝廉后,历任翰林庶士、史部郎中、尚宝太仆、太常卿、通政史、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在任时,为奏本黜佞赵文华,因文华为严嵩党羽,不黜反晋升,汝濂冲撞再奏,此人不黜,可黜之官无一人!辞职回乡,不受禄,不治产业,所受禄送兄弟族人,营草庵名“觉真庵”,归隐教书育人,人称“雪屏先生”。赵汝濂在位时为官清廉,执法如山,颇受世人尊敬,回归乡里更是洁身自爱,与民同甘苦,致力于教书育人,成为世人称赞的乡贤名儒。他常与本地名人李元阳、杨土云、德胜驿千户长李以恒,及“南中七子”交往密切,时乡人称李元阳为解元,新都杨升庵为状元,赵汝濂为经元。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赵汝濂会同李元阳、杨升庵、李以恒等倡议建立三元社和叶榆社,赵任三元社社长。他们重新修经定谱,制定科仪,为洞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四川新都(公元1488-1559年)。由于受家学影响,杨慎“幼年就奋志读书,不出户外”,而少有才名。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他参加四川乡试,名列榜首,正德六年赴京会试,“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中了状元,授翰林修撰,经筵讲书官。”后因嘉靖时参与“议大礼”案,终被远谪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因永昌大疫,他避疫来到大理,与大理名士李元阳、杨士云、赵雪屏等结为诗友。当年五月三日应李元阳、赵雪屏之邀,于龙尾关德胜驿与李以恒、王惠等议立三元社和叶榆社,并被聘为二社客座经师,与当地洞经音乐同仁演奏洞经音乐。期间杨慎与李元阳、赵雪屏、李以恒等为洞经音乐四方奔走,重新对各种经卷、乐谱进行整理,集成了《玉清仙音》、《瑶池玉律》、《玉振金声》等三部洞经音乐曲谱,并重新整顿了科仪。其中《瑶池玉律》是由杨慎根据洞经音乐创始人陈玄亮遗谱整理而成,俗称状元谱,该谱乐曲曲调优美,一直是三元社和叶榆社的传会之宝,流传至今。
杨慎作为明代一代硕儒名士,与洞经音乐结下缘分,不仅使洞经音乐身价倍增,而且由于他对洞经音乐的积极推崇和整理、创新,更使洞经音乐文化的社会属性、功能都发生了全面的演变。洞经音乐走向民间,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杨慎功不可没。
杨慎一生著述颇丰,著名的有《升庵长短句》、《转注古音略》。、
李以恒李浩之孙,世袭祖职,为明嘉靖年间天威径镇抚使、千户长。李以叵从小偏爱音律,祖传有玉笛一支,故又称玉笛山人。以恒生性好文,与白族文人李元阳、龙尾关孝廉赵雪屏及“南中七子”为友,平日诗文音乐相交,并继承祖志,喜爱藏书,特别长于洞经音乐。常与地方文人在德胜驿、叶榆城、玉皇阁谈演洞经音乐。明嘉靖九年五月,遇新都状元杨升庵到大理避疫,便与李元阳、赵雪屏、表弟赵州王惠一起邀约杨升庵议立洞经会——三元社和叶榆社,聘升庵为上座师,赵雪屏任三元社社长,李元阳为叶榆社社长,李以恒自任管事。二社成立后,对洞经音乐传谱重新进行丁整理,并重新制定了洞经音乐演奏的科仪形制,全面促进了洞经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李以恒整理有洞经音乐乐谱《玉振金声》传于后世。
此外,李以恒平时喜欢记录“三迤历代椽吏史官遗而不记之事”,曾著有《南中夜谭录》两百篇(已佚),后又于明嘉靖癸亥年(公元1562年)写成《淮城夜语》一书。
苦竹道人名邓凯,明朝旧臣。据载,明朝灭亡后,苦竹道人作为明朝旧臣,遭到清廷追杀,被迫隐遁到安宁曹溪寺,历时16年,后认识了青霞道人,遂做了道士。后又隐遁到大理苍山斜阳峰苦竹箐,故以地为名,称“苦竹”。康熙年间遇赦,遇到下关战街李松亭(李浩、李以恒之后),居天王庙。他与李松亭志同道合,在李家看到各种洞经音乐古谱后,决定和李松亭一起重振洞经音乐,历时5年把各种传谱重新修定整理,重立科仪,并把它们教授给三元社的弟子,为大理、下关一带洞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流传于大理、下关一带的《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谈经全谈谱》就是苦竹道人根据历代传谱整理而成的。他还著有祭祀曲谱《坛祭曲》24曲。
王联元(1861-1936年)联元为字,名学曾,男,汉族。清代贡生,书法家。道德与文章,皆望重乡间。对洞经音乐有特殊研究,丝竹琴瑟尤佳。为下关感应会、三元会经师、会长。曾编有感应会会史一册,亲书序言。晚年特别重视洞经古乐的整理,用工尺谱记录、整理了许多古乐曲,并至今广泛流传于各地洞经会。
李树池(?-1907年),大理人,出生年月不详。字俊发。他原本是一个读书土子,家中藏书很多。后来弃学经商,在大理城街上开设了一片土杂油盐的店铺,叫“致和号”,经商度日。李树池一向乐善济公,一赚得钱,就慷慨捐献,大则修桥补路,小则施济贫困,颇为乡里称道,有“前有李中溪(李元阳),后有李树池”的赞誉。与此同时,李树池虔诚信仰佛道,曾被乡里推选为斋会首长和洞经会会长,经常组织经会集会演奏洞经音乐,且常带着他的儿子李燮羲一同演奏·,成为当时大理一带有名的洞经音乐能手。
李燮羲(1875-1926年),大理古城人,字开一,号剑虹(原名如桂,字月卿)。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革命音乐家,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手,云南新音乐的先驱者,被誉为“聂耳的先驱者”。
李燮羲的父亲李树池在他小的时候就是乡里洞经音乐会会长,因此他不仅在童年时就挚爱唱歌,稍大还常常追寻其父到洞经会,且“作为一个十二三岁小孩子,却衣冠整洁,彬彬有礼。但他并不磕头烧香、讽经拜唱,却是参与音乐演奏。据说洞经会的三十几件乐器,他都能演奏,七十二个基本乐曲,他都十分娴熟”。
李燮羲幼年时就中了秀才,大约15岁时就参加了大理硕儒郑丙堂先生成立的“苍麓诗社”。甲午战争后,李燮羲“哀国家之存亡,痛人民之流离”,于1894年毅然赴日本留学。
李树九(?-1919年)男,汉族。清末进士。曾将散落于民间濒于失传的洞经音乐进行认真的搜集整理。在大理恢复洪仁会,集中传授,以一派风格延续至今。
周仁(1859-1931年)男,汉族,字子安。在广东番禺、汕头任职期间曾为大理洪仁会引进江南器乐。回乡后致力地方史研究,著有《洪仁会纪略》一书。该书是研究大理洞经音乐的重要历史资料,有一定学术价值。
周智(1878-1948年)字子惠,男,汉族。大理洪仁会会长,为大理洞经音乐全面系统继承洞经音乐者。擅长司鼓,长期任上座师。执会期间善于吸收诸派音乐,教授过大量弟子,至今享有盛誉。
(三)现代洞经音乐人物小传
马云汉(1889-1963年)字为章,男,汉族,信奉道教。擅长洞经音乐演奏的各种乐器,尤以唢呐著称。熟悉《文昌大洞仙经》及其他各种道教经典,背诵如流。曾在下关主办过洞经音乐演习班,任下关三元会、里仁会上座师、经师。积极参加下关各洞经会的活动,为下关地区洞经音乐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李正悦(1905-1968年)男,汉族。祖籍南京。祖父李根溪、父亲李自茂世袭下关三元会会长。本人17岁接任三元会会长,25岁又兼里仁会管事。善于组织洞经音乐活动,聘请名师教演传授,使三元会能谈演各种洞经音乐,尤以漫谈百曲著名。抗日战争时期克服困难使下关洞经音乐长久不衰,保存了部分明朝德胜驿谱、清代洞经音乐谱主要曲调及《坛祭》24谱家传抄本。
刘兆忠(?-1957年)男,汉族。大理洞经会中的尊圣会会员。擅长吹笛,奏琐呐。自幼学习洞经音乐,造诣颇深但不泥古,善于加花变奏。对洞经音乐演奏的变化发展有较大贡献。
马直卿(1915-?)直卿为字,名宪斌,男,回族。祖辈中多有人洞经会者,、自幼即加入下关洞经会中的感应会,解放前曾任感应会管事。操武乐。解放后见洞经音乐有失传之危,遂与段国政、张鹤年等力倡,捐资捐物,搜集乐谱、经典,并于1980年促成下关各洞经会联为一会,成立了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第一家。
洞经会——下关洞经古乐会,历任管事、副会长等职,现为下关洞经古乐会会长。为下关乃至整个大理地区洞经音乐文化的弘扬做出了贡献。
石印寰(1905-1972年)男,汉族。家庭为职业道家,对洞经音乐之研究深有造诣。文武各类乐器均能弹弄,道门各类经典均能背诵,为洞经会不可多得之人才。谈演洞经之暇,与人交流、指点、示范;热心传授。首次在下关组织青年二三十人聚于私家客堂,口传手示,教习三四月,直至能演奏为止。对洞经音乐的传播卓有贡献。现下关洞经音乐社人员多为其传授之门生。
董承汉(1927-?)喜洲史城聚真会会长,他自小爱好音乐。1990年退休后,在邑人杨炳铨老人的支持下,倡导恢复了聚真会。董先生在洞经会中不畏艰辛,十多年如一日,挚心洞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先后为聚真会手抄了《大洞经》、《礼请》、《锡福经》、《报恩经》、《三品经》、《观音经》、《孔子经》等14部,为史城聚真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昌(1921-?年)号秀甫,男,汉族。12岁便人大理鹤云会。文武乐均娴熟贯通,且能掌经诵’,曾任会长、经长。鹤云会多为鹤庆县人氏。鹤庆洞经会的《八卦》、《十供养》、《吉祥》等曲牌,由他传人大理并予保存传播。这些曲目现已在鹤庆失传。
张鹤年(1920-?年)男,汉族。20岁便成洞经会骨干,任上座师。1980年积极倡导恢复洞经会,促成下关七八个洞经会的联合,组成下关洞经音乐会。举办讲授班,与会友整理订正曲调,记录经曲谱,使下关洞经音乐赴省会演出获得成功,引起音乐界重视。
杨景熙(1919—?年)男,汉族。12岁就参加洞经音乐学习,曾受名师教授,认真研习,文乐武乐均有造诣。现任下关洞经音乐会上座师,积极从事洞经活动。
李莼(1933-?年)祖居下关,其祖即前述李浩、李以恒等。李莼从小受其父——解放前下关三元会会长李正悦—的影响,对音乐,特别是洞经音乐情有独钟。十几岁时就参照下关三元会古谱《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谈经》(工尺谱、清苦竹道人记录,已佚),并根据当时的演奏,记录整理了下关《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谈经》全谈简谱本(参见第八章)。与此同时,他还极力保存了大量李氏家族历代野史、碑文和洞经音乐古,曲谱等珍贵史料。本书中所涉《三迤随笔》、《叶榆稗史》、《淮城夜语》、《九天玄玑三洞谈经玉谱》、《玉振金声》、《三迤雅乐》、《荒祭》等众多史料及古曲谱均为李先生致力保存至今。为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的研究、弘扬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先生依然积极倡导弘扬大理洞经古乐,把数十部(册)家传古野史资料及古曲谱无私捐献给州市文化部门,同时还先后参加了《大理洞经古乐》、《大理市民间器乐曲集》等的编、译工作,提供并翻译了大量的洞经音乐工尺谱,为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李先生还经常参加下关洞经古乐社的演奏活动,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洞经音乐演奏人才。
张观铭(1911-1984年)男,白族。自幼喜爱民间音乐。由于父亲是洞经会会长,从小接触洞经音乐。20岁即加入洞经会,能演奏,能唱诵,晚年任周城镇周德会会长,悉心传经授艺,对后代影响较大。
杨树森(1907-1990年)字少山,男,汉族。青少年时期进入大理尊圣会,任管事、副会长、会长等职。在洞经音乐的演奏中任上座师,精通打击乐、古筝、扬琴、风琴等乐器。大理洞经音乐会南雅音乐社成立后任名誉会长,将洞经古乐《十华十通》、《新咒章》、《老咒章》、《小桃红》等曲牌传授下来。
赵铁民(1905-?年)男,汉族。于周智之后任大理洪仁会会长20年。精通武乐,执掌经文。大理洞经音乐会南雅音乐社建立后,将大理洞经古乐很多曲牌传出,对洞经古乐的保存和留传有所贡献。
赵启厚(1916-?年)男,白族。自幼喜好洞经音乐:几十年一直在洞经音乐会进行音乐演奏。长期任大理凤仪青乐村洞经会会长,培养了上百的洞经音乐人才,深受洞经会友尊重。
段国政(1924-1985年)男,汉族。中学毕业后参加洞经会,曾得下关感应会前辈点拨。洞经音乐的吹、拉、弹、唱,唱诵、读讲,均有很高技艺,且有个人特色,为洞经界交口赞誉。为恢复洞经会奔走忙碌。为传播洞经音乐,用简谱记录曲调,刻印了一册《下关洞经音乐谱》。
鲍洪义(1950-?年)男,汉族。1988年任大理南雅音乐社社长,积极组织洞经音乐活动,向社会筹资和自己出资拍摄洞经音乐电视片《南雅之音》和对洞经音乐资料进行录音,推动了大理洞经音乐的传播和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