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人类摸过的小鸟会遭到鸟妈妈的抛弃么

 步行d天涯 2015-05-01

   

被人类摸过的小鸟会遭到鸟妈妈的抛弃么

  流言:不要去摸小鸟,如果你的味道到小鸟身上,被鸟妈妈闻到的话,它就不会要这个孩子了。

  这一流言或许来源于人类对于某些哺乳动物杀婴行为的观察,例如狮子或老鼠母体对沾染上异味的幼崽会弃之不理甚至咬死吃掉。这是因为气味是哺乳动物辨认亲缘关系的重要标识之一。那么鸟类是否真的会因为人类的气味沾染到自己的幼崽,而放弃这一次的遗传投资呢?

  这要从鸟类的嗅觉说起。曾经有人认为鸟类嗅觉非常弱,但这一结论很快被推翻。研究表明很多鸟类不仅对气味敏感(冠毛海雀、秃鹫、椋鸟等),甚至可以闻到我们难以察觉的外激素(虎皮鹦鹉、白腰文鸟等)。那么,对于“鸟类是否可以闻到人类气味”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鸟类辨识自己儿女并不是依气味,而主要靠外形和声音(有些种类的鸣禽父母甚至和雏鸟之间有一套“暗语”),所以即使是沾染了人类气味的雏幼鸟,它们仍然会继续哺育。

  如此说来,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随便去触摸幼鸟了呢?答案却是否定的。

  证实:

  最近有一个词汇渐渐进入大家的视线——应激(stress),这个词由内分泌学家Selye于1936年最先提出。当时他给这个词的定义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后经完善成为“稳态应变(allostasis)”——机体通过变化积极维持稳态的适应过程。大多数时候,一旦机体处于应激条件下,就可能出现生长受阻、繁殖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行为异常等损伤,这是机体为了保证其基本的生命活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野生动物来说,“人类(天敌)的出现→惊吓”就是导致其应激的因素,处于繁殖期的雌性动物更会出现极端行为,比如筑巢期及产卵期的鸟类如果频繁受到骚扰会弃巢,因为它们觉得这个巢址不安全,即使把后代产下或孵出来,也不会成活,白白浪费繁殖成本,不如尽早另觅新居。而育雏期的亲鸟们表现得会稍微平和些,它们会继续哺育自己的后代——这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了太多的资源和时间成本,并且也来不及再生一窝了。曾经有过由于巢被毁,连同8只雏鸟一起被送到救助中心的纵纹腹小鸮母亲仍然继续哺育自己孩子的报道。

  尽管看上去孩子们没有被抛弃,但人类的干扰会影响亲鸟的育雏节律,它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站岗”,而无法出去找到更多的食物,这同样会导致成活率降低。同时,如果人的接触过于频繁和亲密,还有可能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印痕行为。

被人类摸过的小鸟会遭到鸟妈妈的抛弃么

加拿大雁雏鸟跟着妈妈,因为妈妈是雏鸟们出壳后第一样看见的动物。

  简单来说,印痕行为就是在动物生命早期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有效(不可逆)的学习行为。这一行为会影响动物对父母、配偶、天敌、栖息地等的认知。而这一行为的敏感度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弱。小鸡小鸭如果出壳后第一眼看到的是人类,就会跟在人类后面,把人类当成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亲子印痕”的一个例证。

  由此可知,如果鸟类在幼雏阶段与人类过多接触,很有可能导致其对人类“脱敏”和依赖,进而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更有甚者,有些被人类养大的鸟会将人类作为求偶对象,做出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所以当捡拾到坠巢的雏幼鸟时,如果能放回原巢或其同类的巢是最理想的。无法还巢的话,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相对高些的地方,将雏鸟安置在那,亲鸟会继续哺育它。当雏鸟已经摔伤或周围环境非常危险——比如贴近公路和居民区,流浪猫狗较多等等时,请将它们安置在垫好厚毛巾的纸盒内,尽快联系当地森林公安进行救助。

  稍微熟悉动物学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之一康拉德·洛伦兹(K.Lorenz)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亲自孵化了一批灰雁的蛋,从小雁破壳的那一刻开始与之形影不离。结果这些小雁后来就紧紧跟随洛伦兹的靴子,就像跟着自己的父母一样。这种现象叫做印记(imprinting),在所有动物里,鸟类的印记行为最为明显,也被研究的最为透彻。——摘自“鹿羊恋”是浪漫典范?乱搞,乱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