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综述怎么写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5-01

张黎著.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科学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

第一章   学术论文的结构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结构

虽然每位作者在写作学术论文时可能偏好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学术期刊对于文章的结构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一般来说,一篇学术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部分。

一、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1.题目

文章的题目在实质上就是一篇论文的“名字”。一般要求用作者简单的文字将论文所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思想表述出来,例如“降价表述方式与消费者感知的降价幅度和购买意愿”。许多学术期刊对题目的字数都有限制,这就要求作者必须避免多余的、不相关的字眼,言简意赅地直接表明主题,让读者看了题目后能够大概了解论文的主题和讨论的关键问题。

有时作者会感觉到用简短的主标题较难表达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需要进行一些补充,这个时候往往会采用副标题的形式。如“影响被赞助活动和赞助品牌间形象转移的因素——基于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的实证研究”。

在确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往往将题目定得过宽、过大,希望利用这种题目引起读者对于研究的关注,例如“我国消费者的价格感知行为研究”。这是一些研究人员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因为这样过于宽泛的题目会让读者难以把握文章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个泛泛的、比较宏观的题目也不能准确地表述出作者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例如,相比“降价表述方式与消费者感知的降价幅度和购买意愿”,“我国消费者的价格感知行为研究”这个题目就没有能够抓住“降价表述方式”、“消费者感知的降价幅度”和“购买意愿”这几个所要研究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我国消费者”和“价格感知行为”这两个概念非常宽泛。首先,一般的研究都不可能将对一个样本的研究推广到我国消费者这个整体人群;其次是价格感知行为的内涵很宽,不能落实到对降价幅度的感知和购买意愿这两个具体的问题上。

2.摘要

摘要就是对一篇论文的高度概括性的介绍。一般来说,学术期刊对于摘要都有字数上的严格限制,如限制在200字或者是300字以内等。一个好的摘要应该能让读者在阅读了短短的一段文字后,基本了解文章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及最关键的结果。请看下面两个摘要的例子。

摘要例1:

企业赞助一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活动的某些形象通过赞助这种方式转移到企业或者产品品牌的形象上来,并借此达到塑造品牌形象的目的。本文以蒙牛酸酸乳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超级女声活动的赞助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影响形象转移的因素。结果发现消费者感知的赞助活动的质量以及赞助活动和赞助品牌之间的拟合度是影响形象转移的关键因素。而消费者介入活动的程度和感知的活动曝光度只会影响其对活动本身的评价。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以及对活动组织者与赞助商的启示。

引自:张黎,林松,范亭亭.2007.影响被赞助活动和赞助品牌间形象转移的因素——基于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66:84—93.

摘要例2:

降价的表述方式通常有相对于原价的百分比降幅和绝对减让幅度两种。本研究分析了这两种降价表述方式对消费者所感知的降价幅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产品价格水平和降价幅度下,这两种降价表述方式对感知降价幅度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外,对低价格产品,消费者对价格信息关注的程度会影响他们感知两种降价表述方式下的降价幅度。

引自:张黎,范亭亭,王文博.2007.不同降价表述方式下消费者对降价幅度的感知和购买意愿.南开管理评论,10(3):19-28.

不同的期刊对于摘要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例如有的期刊要求在摘要中不能出现第一人称如“我”或者“我们”,以及“作者”、“本文”或者“本研究”这样的字眼等等,因此作者在按照这些期刊的要求写作论文的摘要时,必须注意这类问题,例如:

摘要例3:

从网民网下传统购物习惯的角度研究了其在网上购物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网民和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网民以及在网上购物相对频繁、花费较多的网民和购物次数相对较少、花费较少的网民在传统网下购物行为上的差异。此外,通过对网下和网上消费行为关联性的探索,将相对比较成熟的对消费者传统网下购物行为的研究经验和网上消费行为的研究联系起来,并使那些对于传统消费行为有着较好理解和把握的零售商增强对网上消费者需求的了解。

引自:张黎.2006.网民传统的网下购物习惯与其网上购物行为的关联性及其实践意义.管理科学,19(2):13—21.

不管具体的要求如何,作者一般都应该在摘要中首先开宗明义地给出文章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然后可以是研究对象和主要的研究方法等,最后是研究的主要结果即发现。此外,即使是在短短的摘要中,逻辑递进关系也应该非常清楚,比如可以用几个关键的过渡词,如“本文研究了”或者“本文以……为研究对象”一“结果发现”或者“结果表明”一“此外”一“最后”。当然,这个逻辑递进的关系应该和文章中内容安排的顺序相对应。

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摘要的第一稿往往并不能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字数太多,以及没有准确地概括文章的核心问题等。修改的顺序最好是首先将文章的核心思想表述清楚,然后是逐步删除次要的语句,最后是仔细斟酌摘要的文字,删除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字。这样在多次修改以后,检查是否达到字数上的要求。

3.关键词

关键词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检索,合适的关键词将使得一篇文章在文献库中容易被查询。一般来说,关键词应该是文章中关键的、出现频率较多的概念或者是关键的变量等。一般的学术期刊会要求给出三到五个关键词,因此作者应该珍惜这几个词,仔细斟酌。

关键词例:

关键词:品牌策略 赞助活动 品牌形象转移 超级女声

关键词:消费行为 零售 价格促销 价格感知 价格折扣表述

二、引言

引言也可以称作绪论或者问题的提出等,是一篇学术论文正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就内容来说,这一部分已经涉及文献综述,原因是要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往往就要从理论或者实践的角度引用相关文献。

引言例:

由湖南卫视打造的超级女声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与蒙牛集团在背后的运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蒙牛以旗下的一个产品品牌酸酸乳通过赞助的形式向超级女声注入了赞助资金和提供宣传辅助。而另一方面,蒙牛酸酸乳也通过赞助超级女声获得了产品销量的增加和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从营销传播角度来看,蒙牛通过这个赞助活动迅速而且大幅度地提升一个产品的知名度,对于谋求建立产品品牌的国内企业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尽管赞助在达到提升企业和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销量等营销目标方面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但从相关文献来看,在如何科学地评估赞助活动的效果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CornwellandMaignan,1998)。较早期的研究大多数以赞助品牌的知晓度作为赞助的主要目标来测量,另外还有部分研究关注的是赞助前后消费者品牌购买意愿的变化。由于后续的研究逐步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一部分学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移到赞助对消费者如何感知品牌形象的影响上来,品牌形象作为赞助的结果变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Walliser,2003)。

在我国,关于赞助影响品牌形象的研究仍然滞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赞助对于产品营销的帮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真正把握赞助对品牌创建、维护和提升的作用,以至于常常限于单纯追求短期销量的提高和品牌知名度的上升,在由品牌形象等构成的品牌资产方面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将以蒙牛酸酸乳对超级女声活动的赞助作为研究对象,从品牌形象转移的角度来研究赞助活动的效果,分析影响品牌转移效果的因素。下面我们首先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一个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

引自:张黎,林松,范亭亭.2007.影响被赞助活动和赞助品牌间形象转移的因素一一基于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66:84—93.

三、文献回顾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所要研究的问题,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一个文献的回顾。在这个部分,主要应该达到几个目的:

1.介绍相关的理论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在一个理论的框架下进行,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以期对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试图拓展理论或者对理论的正确与否进行验证。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该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

2.对实证研究进行回顾

对文献中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研究的空白、一致性的结果或者相互矛盾的地方等。

3.提出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假设

在理论框架和已有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作者将要研究的问题或者需要检验的假设。

四、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中,这个部分主要是介绍样本的选择、问卷的设计过程和问卷包括的主要内容,如测量变量的问题项等。对于利用实验方法进行的研究来说,这部分需要介绍参加实验者的情况、实验刺激物的具体描述、实验进行的过程以及记录、测量实验效果的方式(如问卷)等。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

在这个部分,研究人员需要详细介绍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比如在定量研究中对于变量的因子分析、对变量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或者是结构方程模型等。当然,作者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包括图表和文字等,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报告。

六、结果讨论

在结果讨论部分,作者需要对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一个总结,强调主要的发现等。同时应该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对结果和发现进行讨论,例如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和以前的研究结果有什么不同、如何解释等等。在这部分内容中,关键是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而不能紧紧局限于对结果的罗列。因此可以说这部分的内容建立在“数据分析和结果”部分之上,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对文章的结果和发现进行讨论,和以往的文献进行比较并加以解释。

七、文章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一个研究对相关理论的贡献是什么、结论对于实践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等,都应该在这个部分表述清楚。在本书的有关部分会论述到,在这个部分的内容中,作者可能同样需要结合文献进行具体的讨论。

八、文章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在这个部分,作者需要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例如样本的特殊性是否限制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是否还不充分、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哪些不严谨的地方等等。此外,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就是作者在完成研究后,感觉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有哪些未涉及的但是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研究给未来研究带来的经验和教训等。在这个部分可能同样需要涉及对相关文献的回顾。

九、参考文献

对于文章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在最后的参考文献部分应该给出所引用文献的细节,如作者名、文献年份、文章题目、出自的期刊名、期刊的卷和期以及所引用文章的起始页码等细节信息。其目的是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顺利地查找到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在这个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作者往往忽视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表现为不遵守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漏掉一些引用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给出顺序不合规范等。

十、附录

一些不适合在文章正文中出现的细节性内容往往会放在附录部分,例如调查问卷、一些细节性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图表等。

第二节文献综述的目的、文献来源以及对文献的有机整合

一、文献综述的目的

总的说来,文献综述有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文献综述总结了与自己的课题相关的研究结果,包括每个研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结果等;其次,在总结的基础上,作者会通过文献综述将所综述的每一个研究与整个文献相关联,并且对每一个研究在文献中的贡献加以评述,比如说填补了文献中的空白、对文献进行了有意义的扩展等(Cooper,1984;Marshall&Rossman,1999);最后,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建立了一个研究的框架体系。通过这个框架体系,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作者所要进行的研究对于文献的重要性和贡献。同时通过这个框架体系,也可以明确地界定文献中每一个研究的具体结果是什么、在这个框架中处于什么位置,并且能够和文献中其余研究的结果相对比(Creswell,2002)。如果给出这么一个比喻,读者们可能对文献综述的框架意义有着更好的理解:文献综述就好像是一幅地图,它将文献中的相关研究纳入这张图中。通过这张图,综述的作者清楚地描绘出了文献中每一个研究处在文献中的什么部位、和其他研究的距离以及方位(也就是关联性)。最后,作者会在地图中清晰地标识出自已的研究将处于的位置,并且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进行处于那么一个位置的研究。

文献综述者必须意识到文献综述不只是写给自己,而更主要是呈现给读者。通过阅读文献,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然而,读者不能直接看到文献综述者脑海中的思维,他们对文献可能也并不熟悉,许多甚至对相关领域一点也不了解。因此,作者需要通过文献综述使得读者对相关研究有所了解,即在阅读文献综述后,读者应该对过去的研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手段,以及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有所了解。为了显示自己所进行的研究的意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作者也应该让读者知道过去相关研究的缺陷和空白,以及拟进行的研究将如何对文献有所贡献。读者甚至应该了解到相比过去的研究,本研究在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的设计思路和具体程序上有什么改进(Cone&Foster,1993)。总之,好的文献综述应该使得读者确信你所要进行的研究在这个领域是有价值的,提出的研究问题是清晰的,方法也是可行的(Cone&Foster,1993)。

二、定性和定量研究中的文献综述

从认识论这个根本点出发,研究人员进行的人文科学研究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手段上存在差异。首先,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其分析方式以归纳为主……”(陈向明,1996,P.94)。简单地说,定性研究的倡导和实践者认为世上并没有一个所谓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和真理,对于世界的了解由于研究人员所处的角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个角度是与研究人员的背景如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Lincoln&Guba,1985)。形象地说,就是每一个人都会戴着自己特有的“眼镜”来看待周边的事物,因此在定性研究中研究人员除了报告自己的发现以外,还应该汇报自己在研究、看待问题时所处的角度(Maxwell,1997;Taylor8LBogdan,1984)。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处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Creswell,2002;Lincoln8LGuba,1985,2000)。定性研究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观察法、文献分析等。

相反,定量研究则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真理,事物之间的关联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且可以通过量化的手段来揭示。因此,定量研究依靠量化的手段对事物的可量化部分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分析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陈向明,1996;Creswell,2002)。定量研究中常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

对于定性研究来说,文献综述的目的、方式以及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都和在定量研究中的文献综述有所不同。由于在本书中,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定量研究的文献综述,因此对如何在定性研究中进行文献综述,读者可以参考相关的书籍,例如Creswell(2002)。在定量研究中,一般会安排一个专门的部分,叫做“文献综述”、“相关文献的回顾”等。这个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所研究的问题或者提出的假设服务。当然,在一篇文章的后面部分进行结果讨论时,一般也会涉及相关的文献。这个时候主要是将本研究的结果和文献中的研究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甚至在文章最后讨论研究的不足、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时,有时也会利用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请读者参考本书的相关部分。

三、文献的来源

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有价值的文献。研究方法方面的著名学者Burns(2000)在总结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综述文献的经验时,提出较好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一些初步的文献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线索,这里所指的初步文献包括教科书和一些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的文献综述。通过教科书,可以得到与课题相关的一个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框架及体系,同时在书籍中也可以发现丰富的参考文献。而通过一些文献综述类文章,可以比较容易地对相关文献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Burns,2000)。虽然在一个文献综述中,作者对于原始文献的理解和总结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可能加入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但是一般来说,这些已经进行的文献综述将使得研究者对相关的研究情况有一个快速和大概的了解。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加明确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在整个相关文献体系中的位置,同时对自己所要进行的研究的价值和目的有个更好的判断(Burns,2000)。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查找一些后续的文献,这些文献更多地来自一些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学位论文、工作论文等,然后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

文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关键词在一些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在我国比较常用的社会科学的文献数据库有万方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国外的西文数据库包括ABI、EBSCO和JSTOR等。在这些数据库中,可以找到一些学术期刊和一些实用型的非学术性期刊。当然在一些数据库中,还可以查找到书籍、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和一些课题报告等。除了图书馆中提供的数据库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料来源,例如通过Google中GoogleScholar对文献进行搜寻,往往能够得到丰富的文献。当然在互联上搜集到的许多文献,没有办法得到全文,这时可以转向学校的图书馆或者相关的数据库,再查找全文。

当然,作者应该对相关课题的最新近文献有所了解并进行收集。没有对这些文献的回顾会使自己对所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以致影响到研究的质量。从这点来说,文献的搜寻和综述是一个“永无止境”(never—ending)的过程(Welman&Kruger,1999)。

所综述的文献大多应该是一手的(primarysources)。一手资料或者称原始资料主要指的是那些由直接经历、目睹事件的人以文字、照片、录音或者是其他形式对相关事件所作的记录,这些一手资料能够对所研究的事件提供直接的证据(Taylor&Bogdan,1984;Welman&Kruger,1999)。在学术文献中,那些针对某个问题而进行的原始研究和讨论就是一手资料,也可以称之为“一手文献”。相反,二手资料(secondarysources)指的是在相关事件上提供的非直接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建立在对事件的亲身经历基础之上,而是通过直接经历人的记录或者叙述而得到相关信息(Taylor&Bogdan,1984;Welman&Kruger,1999)。在学术文献中,有时候可以看到对其他人的研究结果和观点进行转述和评论,而不是自己亲自进行研究而得到的结果,此类对于别人研究成果的转述或评论就是一种形式的二手资料或者二手文献。过多地引用二手文献是比较危险的,原因是二手文献的提供者在解读别人研究结果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理解,甚至会有一些偏见,毕竟每个人对于一个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Welman&Kruger,1999)。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找到原始的文献,例如看到某个作者所引用的文章在一个无法找到的非主流的期刊中,或者是一个在会议上宣读的文章但是大会并没有出版论文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引用该文献,就不能按照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的方式来引用,而是应该采用一种如美国心理研究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PA)制定的格式,以表明引用者是从另外一个作者的文章里阅读到该作者对于原始文章的转述(Cone&Foster,1993)。这种格式需要给出原文献以及引用的文献,如原作者、时间以及引自的作者和时间。

最后,对于一些实用型的期刊例如在我国比较知名的《世界经理人》、《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等,这些期刊的主要阅读人群为业界人士,同样是平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但是它们和学术性论文还是不一样的:学术性的期刊一般经过比较严格的评审,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在文章中也有比较完整的呈现,因此可以从数据来源、数据分析以及结果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评判,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实用类型的期刊或者称杂志,一般来说在数据等资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基本没有涉及,无法判断相关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等(Cone&Foster,1993)。因此,在文献综述时一般不会轻易引用这些期刊中的结论。当然,在一篇文章的引言部分,为了充分论证所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研究的必要性等,有时候会引用来自这些实用型期刊的结论或者观点,读者可以参看在后面案例中的相关评述。

四、对文献的有机整合

文献综述是由对每一篇文章的总结组成。因此在写作文献综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文献中的每一篇文章进行很好的总结和评论。就每一篇文章,最好能够做一个读书笔记,最后将这些笔记进行综合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文献综述。

阅读每一篇文献,不仅仅要对其中重要的结论和启示进行记录和总结,而且还应该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评价(Welman&Kruger,1999),比如说找出文献的缺陷。具体说来,在阅读每一篇文献时,需要考虑哪些是该文献所没有回答的问题、研究可能存在哪些方法上的问题、所提出的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是什么等。特别是对于实证性的文章,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研究的逻辑推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报告部分,而不是最后作者给出的结论(Cone8LFoster,1993)。需要仔细审视作者们的发现,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结论,以及作者们是不是没有对其中的一些结果进行很好的讨论,或者夸大了自己的结论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Cone8LFoster,1993)。下面是笔者曾经做过的一篇读书笔记的部分内容,也就是对一篇文章的回顾(对于文章的评述包括存在的问题和批评的内容需要结合其他文献进行,因此在这里略去),请读者作为参考。

读书笔记例:

引自:DwyerFR,OhS.1987.Outputsectormunificenceeffectsontheinternalpoliticaleconomyofmarketingchannels.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4(4):347—358.

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渠道的外部环境对于渠道成员之间关系的影响。所谓的外部环境指的是渠道成员所需要资源的稀缺程度,具体体现在市场上这类资源的稀少性或丰富性。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考虑的是供应商对于零售商或者经销商的控制。

②从本文综述的文献看来,Etgar(1977)较早地将渠道的外部环境与渠道内部成员关系相联系,发现市场需求的稳定和成长状况、渠道间的竞争(interchannelcompetition)以及自我服务技术(self—servicetechnologies)会影响在供应商控制下的渠道中供应商的领导地位,具体来说即Etgar认为在面临严峻外部环境下的渠道中,会催生渠道领导者。

③从Etgar的研究开始,政治经济的研究框架被运用到营销渠道的研究中,揭示了政治和经济这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这里,内在经济(internaleconomy)指的是渠道的垂直经济架构(verticaleconomicarrangementsofachannelsystem)以及决定交易条件的机制。内在政治(internalpolity)指的是渠道内的权力分配和渠道成员间合作或者冲突的程度;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y)指的是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结构的可变性、集中度以及供应的充足程度和需求状况。外部政治包括外界的机构和合作伙伴,这些机构和伙伴可能会寻求改变渠道的目标和社会合理/合法性(sociallegitimacy)。

④外部和内部的关联性:外部的条件对于渠道内部的政治经济来说意味着限制或者机会(Dwyer&Welsh,1985,引自本文)。外部环境使得渠道内部管理人员面对不确定性(Brown,Lusch&Koenig,1984,引自本文)和依赖(dependence)(Aldrich&Mindlin,1978,引自本文)。

⑤本文认为,从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外部环境的可变性会产生依赖的后果,这种依赖的后果会促使供应商采用简单一些(如整合)的渠道体系,并巩固其对于下游渠道成员的影响。多变的环境代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需求分散(decentralized)和非常规(informal)的决策结构。

⑥资源的富足度(munificence)即关键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充足程度,可以被用来作为衡量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Pfeffer和Salancik(1978)是较早提出这个概念的学者,他们认为资源的富足度将会影响一个社会系统(socialsystem)内部的冲突,而组织会受到控制资源的成员的影响。此外,本文给出了一些文献来论述上述变量对于渠道成员间关系的影响。如Hermann(1963)提出组织出现危机以及资源的短缺会使组织内的权力出现集中趋势(centralizationofauthority)。资源的缺乏同样被认为会影响渠道中成员单位问的冲突,并刺激产生联合决策的需求(Pondy,1970)。

⑦对于营销渠道来说,重要的是有效地维护成员间的关系(Achrol,Reve&Stern,1983)。因此应用在渠道上,在环境对于组织内部的影响方面,所关注的点就应该是渠道成员关系的质量。本文用三个变量来反映这种质量:满意(satisfaction)、弱化的机会主义(minimalopportunism)以及信任(trust)。

⑧对于营销渠道来说,上述内容可以总结为三个因素和两个路径:外部环境一渠道成员间依赖关系(statesofinterdependence)一渠道成员间关系的质量。外部环境用富足度衡量;成员间依赖关系用“组织架构”(bureaucratization)来度量;而关系质量也即本文最终关心的因素,可以用上述三个变量来测量。

⑨就上述第一个关系来说,本文认为资源的富足度对组织架构(bureaucratization或者channelgovernance)的影响是基于两个机制:一是服务一个所谓富足或者称为宽松的市场(richmarket)以及一个贫瘠的市场(1eanmarket),不同的市场对于营销技术和销售过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会进一步影响渠道被“官僚地控制”(bureaucraticallycontrolled)的程度(Ruekert,Walker&Roering,1985)。同样的,Etgar(1977)指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渠道不适于集中控制。相反,创造力和成员个体的发挥很重要;而在一个衰退的市场下,渠道成员之间的竞争往往白热化,物流功能和渠道维护的功能其重要性凸现,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和集中化就变得重要,目的是为了使渠道运作更加有效以及更加有利于渠道成员的生存。二是基于权力理论(powertheory)之上,所谓的权力理论其核心是资源依赖。在一个市场状况较好情况下,渠道有较好的盈利空间,供应商(厂商)的品牌力量和市场份额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下游的零售或者经销商对于上游的作用增强,因此获得一定的权力。这样一来,对上游成员的约束增加,同时也给下游成员比较宽松的渠道地位。

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本文发现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立足于两个方面来探讨渠道的管理架构(governancestructure)。一是组织的复杂程度(organizationalcomplexity),也即渠道的垂直整合程度(verticalintegration)(Dwyer&Welsh,1985)和成员间组织结构(bureaucraticstructuring)(John,1984)。对于本文所关心的后者(注:本文并没有涉及渠道的垂直整合),本文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个纬度(dimensions)来进行描述和衡量:正规化(formalization),即基于明确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决策的程度;参与度,即渠道成员参与决策的状况;集中,即决策权是否集中于某个成员一方。因此,第一个要研究的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路线是:环境的富足度到这三个变量,本文并据此提出假设。

11.第二个关系是从变量组织架构到关系质量(relationshipquality)。如前所述,本文用三个变量,即满意、机会主义和信任来衡量关系质量。因此第二个要研究的变量问的相互影响路线是:组织架构到关系质量。本文据此提出相关假设。

12.最终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的第一层关系是成立的,第二层关系应该不是我们所关注的要点,故在此处省略。

前面谈到,一个完整的文献综述建立在对文献中每一篇文章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对这些文献的理解和评论做一个有机的结合,组成一个整体。只有这个整体才使得研究者能完整地理解相关的主题、文献中各个研究的优缺点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看到森林,也要见树木”(Cone&Foster,1993)。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将文献中的研究结果和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罗列和集合,作者还必须清晰地阐述这些研究结果和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自己正在进行研究之间的联系。例如,哪些研究在相关问题上有相似的观点,不同的观点之间存在什么具体的差异、原因是什么,以及这些差异和自己的研究有什么联系等(Kumar,2005)。通过文献回顾,作者可以对文献中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结果和观点有个清晰的了解,或者找出文献的空白,这将给自己为什么要进行相关的研究找出理由、提供一个佐证。例如通过文献综述,作者可以明确自己的研究会对文献中的不一致和矛盾的地方进行澄清,也可以填补文献中的空白(Welman&Kruger,1999)。

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不同的研究在该问题上的观点和结论来自不同的角度,不同学者表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如何按照一个合理的线索将这些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而这个线索必须和自己的研究密切相关,并且能够为自己的研究服务(Welman&Kruger,1999)。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文献综述者多次的实践,在实际写作中具体体会,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学习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最后,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一部分,既然是学术性的论文,就应该用最简单的语言将主题思想表述出来,而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正如在学术界的一个通常的说法:“好的论文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问题说清楚。”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其核心是逻辑和思维,而不是语言的华美。因此作者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平实和准确。

五、对文献的引用

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作者应该注意使用自己的语言,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将原文的思想表述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作者往往将原文中的内容直接进行引用和粘贴,对于外文文章的引用可以明显地看到直接翻译的痕迹。当然,文献综述中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直接引用(quotation)。一般来说,如果作者认为原文的表述非常精确和到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能体现出原文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直接的引用,但是必须注明引用的文献和页码(Creswell,2002;Welman8LKruger,1999)。

对于原文的直接引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引用原句,那么要使用引号,并且给出引用文献和具体的页码;二是对一段文字的直接引用,除给出引用文献外,还应该使用单独的段落,并在后给出所引用文献的页码。当然,大多数期刊的格式要求在引用整段文字时,单独的段落还要左端缩进。具体的方法请读者参考本书提供的具体案例。

在本节的上述内容中,结合一些关于研究方法方面的书籍,对文献综述的目的、方法和大概的程序以及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但是从目前有关如何写作文献综述的文献来看,基本上大同小异:虽然给出了文献综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并没有就文献综述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阐述。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文献无法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示范,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写作文献综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一位学生在笔者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课程中所谈到的:“看了如何组织文献综述的文章和书籍,好像都懂了。但是一拿起笔开始综述文献的时候,感觉还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组织文献综述的线索、如何将个别的文献有机地整合,也不清楚什么才算是‘建设性的评述文献’等。

成熟的文献综述需要综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持续地练习,这其中是没有捷径的。作为教师和研究人员,自己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努力使自己对于文献的综述更加准确、清晰,并服务于自己的研究。除了练习之外,笔者发现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们对于如何综述文献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因此,后面的章节将一些学生的论文作为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讨论和评述,使得读者对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个直观的了解。

在文献综述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包罗万象的,有些常见问题在将给出的案例中会多次出现,在每一篇案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评述难免会有重复。但是,在对任何一篇案例文章进行评述时,必须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读者无法了解整个文献综述案例文章的整体和逻辑。因此笔者没有将这些案例文章进行分解、按照案例中出现的某类问题分节进行讨论并随后进行总结,而是将每一篇案例及其评述作为一节,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评述,这样在几个小节中就难免会出现对某一类问题的反复讨论。

参考文献

陈向明.1996.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6:93—102.

BurnsRB.2000.IntroductiontoResearchMethods.2nded.ThousandOaks,London:Sage.

ConeJD,FosterSL.1993.DissertationandThesesfromStarttoFinish:PsychologyandRelatedFields.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CooperH.1984.TheIntegrativeResearchReview:ASystematicApproach.NewburyPark,CA:Sage.

CreswellJW.2002.ResearchDesign:Qualitative,Quantitative,andMixedMethodsApproaches.2nded.ThousandOaks,CA:Sage.

KumarR.2005.ResearchMethodology:AStep—by—stepGuideforBeginners.2nded.ThousandOaks,London:Sage.

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Inquiry.BeverlyHills,CA:Sage.

LincolnYS.GubaEG.2000.Paradigmaticcontroversies,contradictions,andemergingconfluences//DenzinNK,LincolnY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2nded.ThousandOaks,CA:Sage:163—188.

MarshallC,RossmanGB.1999.DesigningQualitativeResearch.3rded.ThousandOaks,CA:Sage.

MaxwellJA.1997.DesigningAQualitativeStudy//BickmanL,RogDJ.HandbookofAppliedSocialResearchMethods.ThousandOaks,CA:Sage.

TaylorSJ,BogdanR.1984.Introductionto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TheSearchforMeanings.NewYork:JohnWiley8LSons.

WelmanJC,KrugerSJ.1999.ResearchMethodologyfortheBusinessandAdministerationSciences.CapeTown,SouthAfrica:0xfordUniversityPres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