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卒中康复训练早期介入是减少残障之本

 步行d天涯 2015-05-02
            脑卒中是目前高发病高致残的疾病。我国每年新发病人大约为100-300/10万人[1],每年患病率为450-750/10万人,其中因神经功能缺失而致残者(生活需要人照顾、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约占病人总数的41%-56%,平均为50%。但是国外相关文献报道,脑卒中后致残者仅占11%-15%。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早期的康复介入是解决高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使的能够接受康复治疗的病人很少,在基层医院表现的更为突出。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3年11月期间对50例病人给予系统康复训练分析,结果显示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同期住院的脑卒中病人的78.6%因各种原因末能接受康复训练,比国内报道[2]的14%病人接受康复训练略高。为使广大患者能接受康复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减少残障发生率,康复医学知识的普及及康复科普教育普及至关重要。要做到此点心须提高医生对康复训练的认识,做到如下几点。1.      加强临床医生的康复意识1.1 由于现代康复医学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而传入我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未,在我国发展起来也就是10多年的时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系统的教育体系,专业的康复人员非常少,所以我国的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对康复医学的知识了解不深或根本不了解,这就影响了康复训练的应用,同时由于康复医学知识普及不够也影响了这种新生学科推广,在我国康复训练在康复 过程不能重视,从一个则面反映了康复医学还没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大部分的临床医生不愿意从事康复医学工作。将康复医学视为辅助学科,认为康复只是药物治疗后的延续性治疗手段,在临床医疗中起辅助及协助作用。WHO将现代医学分为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和预防医学,所以康复医学是与临床医学等并存的,临床上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就脑卒中而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康复就应该及早介入,这样对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提高肢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起到非常关健的作用。  1.2 神经科的临床医生过多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的效果,所以将过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给患者应用各种药物的治疗上,在欧美康复医学发达国家,如美国脑血管病患者急症入院或进入卒中病房(stroke unit)后,药物治疗的同时就有康复师的介入,可在翻身、坐位平衡、立位平衡、进食能力等方面实施康复训练,大约七天后,病人转入康复科作进一步的系统康复训练,使之在步态、语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方面得以较好的提高,80%的病人可回归家庭或社会,此期大约需要二十天左右。余下的20%的病人可转到专业康复中心或社区康复中心继续康复。目前在我国基层医院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忽视康复训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攻关课题“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结果显示[1],最佳康复开始时间为14天以内。提示我们应对脑卒中早期实施康复介入,并且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临床医生的文献报道也只注重脑卒中急性期病因、病理及新药物的研发,而忽视了康复训练研究的报道。我们提倡康复的早期介入并未否定药物治疗的作用,提倡的是药物与康复并施,也就是康复的早期介入。2.      加强和充实基层医院康复力量 尽管我国各级医院均建立了“康复科”,但是大部分医院的康复科是由中医针炙科或传统的理疗科改名而来,还是将康复科视为临床辅助科室,工作人员接受康复知识培训的极少,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的康复医生在基层医院更是少之又少了。所以呼吁医学院校应培养专职的康复医师,充实基层医院工作。3.  纠正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概念的理解偏差3.1 由于患者不了解康复的作用,往往将康复训练与中医针炙、推拿及传统理疗混为一谈。中医针炙、理疗在脑卒中治疗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它们可以提高患肢的运动机能,同时也促进或加强了异常运动的形成。患者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药物治疗才是卒中的主要手段,康复训练是可有可无的,或认为康复训练是一种医院增加收入的方式,尤其是急性期患侧肢体为软瘫期时,患者不知康复的重要性,往往对康复训练不接受。因此在卧床两三周后就可见到关节功能明显减退,关节畸形的发生率也很高。如果早期床边康复训练介入(如良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维持、翻身训练等,)就可以避免多种异常运动方式的形成[4]。此时也为康复训练及肢体运动打下重要的基础。3.2 患者将康复的作用夸大,认为康复是万能的,将康复视为是药物治疗不理想后的补救方法,患脑卒中可以通过康复训练使神经功能缺失部分在短期内完全恢复正常。这样对康复产生短期依赖,一旦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对康复完全失去信心。由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具有自然恢复的过程,在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下,使得损伤区水肿消退、缺血改善,部分神经元结构功能恢复,从而肢体功能部分改善,因此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介入,可以进一步改善躯体运动功能及ADL,减轻残损和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的效果还取决于康复介入的时间及神经损伤的程度。总之,患者不了解早期康复的介入及系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去看待康复训练的作用。脑卒中患者因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3]、[5],产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康复医学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各种方法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患者要重返社会,就必须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康复治疗疗效的最直接指标。康复训练是通过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调节肌张力、进行平衡及步态训练等方法[6],提高肢体的运动、平衡及协调功能,即全身运动水平。全身运动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提供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受到心理、认知等功能障碍的限制,这种恢复是缓慢的、不完全的,不能使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通过系统康复训练,患者肢体、语言、认知功能均可提高,由于康复早期介入,促进了脑的结构和功能重组及重建,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因此缩短了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减轻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由于康复医学知识普及的不足,基层医院专业康复医生非常少,尤其是无条件进行正规、专业的康复治疗的地区[7],应在加强康复人员培训的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简单的康复活动,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康复观念,避免进入误区,力争使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