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中论》第三次课程总第六讲之:烦恼障所知障同时断

 fule8891 2015-05-02


 

烦恼障所知障同时断

 

烦恼和烦恼的习气、烦恼和烦恼的本体不是两回事。因为若说所知就是外境、外境跟我执着的五蕴、色身没多大关系,只要把有境的那一部分(凡是外境,你确定它有)称为本体的话,就首先确定它是实有了。所以很多宗派就说,所知障是事物本体的那一面,烦恼障指的是我们对它执着的那一面。月称论师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他确立了另一种说法,因为他认为没有本体:本体本来就没有、都是大家构想出来的,即使是构想的了,它还是没有。所以,所谓的烦恼障就是确定指烦恼和执着;所知障指什么呢?所知障没有本体,所知障就是你执着烦恼障前世带来的那些习气,以前历代推演出来的这些习气、坏习惯。而且在这里,月称论师把断烦恼障和断所知障当成了同时做的一件事情,断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同时进行的,对照前面的表,他指的是这两种状况。这个断障碍的方法是大家要了解的,不然中观这个派别的优越之处我们就一点点都不知道了。从初地到八地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共同来断的,从八地到成佛只断所知障。那么初地到八地间共同断有什么好处呢?修行时间长短的差别。如果是共同来断,所谓的成佛,我们一生就能办这件事,我们看划不划来?但如果是分开来断,先从初地修行到八地,到了八地再来开始断所知障、断对外境的执着,那就是先证了阿罗汉果、进入涅槃,涅槃里面受到佛的呵斥最终才能出来,出来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逐渐分证菩萨和佛的果位,这产生了成就的漫长时间差。

 

大乘佛法的优越性在哪里?它的优越无非就是成佛能快一点,能有捷径可走。而捷径不能走到原因是什么?就是把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开,把烦恼和烦恼的习气分开,先断烦恼再断后面的习气。所以牛奶从瓶子里倒出来的譬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譬喻,如果先只能够倒牛奶出来、后面再开始去清理那个味,也就是说先把烦恼倒出来了、习气留到后面去解决,这样三大阿僧祇劫还不一定够,因为太漫长了,把握不了——一个对外境无知的修行人,外境的事物都是把握不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