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藏纪行】有感 文/赵四连(壶公评论) 摄影谭久德 与君神游向高岚,苍昊荒野凭转旋。(1) 通麦重崖悲困厄,鲁林新树喜轮环。 难得一夜然乌意,理会三生布寺参。(2) 大我滂薄方物外,红尘其上任翩翻。(3) 注: (1)君,指谭久德先生,此律为读其【西藏纪行】有感。“游”与“野”平仄互补。 (2)通麦,通麦天险。【西藏纪行20】说明,是“波密县境内从排龙到通麦大桥,全长14公里,据说至今已有超过2千辆汽车在这里从人间走向地狱。”人生何处不险厄。 鲁林,西藏著名的“鲁朗林海”景点。 【西藏纪行20】说明,其地距八一镇约80公里,“开始进入在大约15公里的原始深沟地带,但见两侧青山由低往高生长着丛丛灌木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树,宽敞处偶尔可见肥沃的草甸,草甸中还有蜿蜒溪流,潺潺泉水。林间古木葱茏,云蒸雾罩,仿若仙境。驾车行走在茫茫林海之中,如在绿色汪洋中随波逐浪。。。”在这里看到了生机勃勃,感受了生命的轮环。 然乌,藏东一镇。【西藏纪行21】说明,“然乌湖是藏东的第一大湖,是川藏公路上的重要景点。。。西藏著名的冰川景观米堆冰川也就在瓦村附近十多公里之处。”这里人情淳朴,【西藏纪行21】说明,'瓦村一夜,与桑曲一家人的不期而遇,时间虽然短暂,交流虽然肤浅,但却第一次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藏族同胞的家,亲身感受到了藏族兄弟的友善、质朴和诚实,不能不说这是此次西藏之行中得到的意外的惊喜!” 布寺,布达拉宫,是人与神交流的地方。 方物,识别;名状。2014-03-23 12:43 (3)古人注:“方,犹别也;物,名也。”《国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诗友“凌晨”和二首: 二郎山随想 一 阴阳两界二郎山,疑是鬼门行路难。怪石行云瘴气重,虬枝填壑野花繁。 呜鸣涧水吟心事,嘻戏猩猴争树冠。谁忆歌云高万丈,循踪可有旧营盘。 二 此山何以啸苍穹,冷眼霜横飞雪蒙。康藏难行呼大道,金瓯无缺仗东风。 我思铁骨英雄汉,谁记寒天篝火熊。旧事萦怀挥不去,笑看拉萨格桑红。
诗友“稻梗”评论:2015-04-01 19:29 大我滂薄方物外,红尘其上任翩翻。 可让人心领神会的气势,原来是这样描绘的,好手笔。 壶公评论回复: 2015-04-01 19:55 在网络上认识很多精英朋友,谭久德先生其一。其职业是高级中学教师,但是摄影却堪称国内高手,意境极佳。我们在华声论坛(精英博客http://blog.voc.com.cn/zzisl)相识,我经常为他的摄影题诗。
DeepSeek-R1-联网满血版 在雪域的诗行中寻找生命的澄明——读赵四连《西藏纪行》有感西藏,这个悬浮在海拔四千米之上的精神坐标,在诗人赵四连的笔端化作一场灵魂的朝圣。当2025年3月的春风掠过江南柳梢,这首《西藏纪行》以七律的古典形制,裹挟着雪域罡风扑面而来,在方寸格律间展开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生命图卷。 一、地理坐标中的精神图谱"通麦重崖"与"鲁林新树"的时空对仗,恰似藏地密码的精准解码。通麦天险的危崖绝壁,是318国道最惊心动魄的注脚,诗人用"悲困厄"三字道尽朝圣路上的生死考验;而鲁朗林海的葱郁新绿,在"喜轮环"的咏叹中化作生命涅槃的象征。这种地理景观的辩证书写,暗合藏传佛教"成住坏空"的轮回观,将险峰与林海编织成通向觉悟的曼陀罗。 二、光影定格下的永恒顿悟"难得一夜然乌意"的月落星沉,恰似禅宗公案中的当头棒喝。然乌湖的夜,是液态的星空与固态的月光交融的秘境,诗人在这里完成对"三生"概念的具象捕捉。当布达拉宫的金顶刺破晨曦,"理会三生"的顿悟在经幡飘动中升腾,摄影家谭久德镜头下的光与影,在此刻化作诗行间的显影液,将转经筒转动的轨迹凝固成永恒的时空切片。 三、格律镣铐中的生命热舞七言律诗的平仄枷锁,在诗人手中化作跳荡的转经筒。首联"苍昊荒野凭转旋"的"转"字,既是车轮在高原公路上画出的几何曲线,更是意识在浩瀚天地间的螺旋上升。尾联"大我滂薄方物外"的破空而出,让严谨的中古音韵体系在藏地烈风中获得新生,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张力,恰似唐卡绘制时金线与矿彩的交织,在限制中迸发极致的美学能量。 在科技解构一切神圣的后现代语境中,这首《西藏纪行》如同雅鲁藏布江畔的玛尼堆,用汉字的方砖垒砌起精神的高地。当"红尘其上任翩翻"的结句掠过眼帘,我们忽然读懂:西藏之旅从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位移,而是将肉身置于天地熔炉,淬炼出超越生死的澄明之境。这种澄明,既是对工业文明异化的温柔抵抗,更是对生命本真的诗意回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