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14时11分。一场浩劫袭击了中国紧邻的山地小国尼泊尔。 这场8.1级地震到5月2日,致死人数超过6659人,另有超过1万4千人受伤。强震致使一些地方道路阻断,成为“孤岛”,尚无法获知相关伤亡人数。总理苏希尔·柯伊拉腊预计,死亡人数可能突破一万。 地震发生以后,伴随着各国紧急救援行动的开启,国人也在为当地遇险的中国游客和侨胞祈福和提供力所能及的救援。 4月27日,一条微博在网络走红,太多网友为之感动振奋。 微博全文如下:在成都双流机场,乘坐川航3U8720航班的游客从机场里走出来,等待接机的亲人和朋友已经迫不及待,一直望向出口。不少乘客一出闸口便和亲人相拥,脸上的表情有后怕也有庆幸。据了解,川航3U8720是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加德满都机场第一班起飞的国际航班。 这架4月26日归来的中国航班载满了安全回国乘客的激动。有位乘客说:“当时,尼泊尔机场门口堆了各国人,管理人员就喊:只有中国人能进来,只有中国人!” 一位网友就此写下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虽然中国护照不能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但在关键时刻,祖国能带我们回家!” 不过,也出现了另外的声音,比如有网友直陈:只有中国人能飞是一种令人忧虑的大国沙文主义。但评论里几乎清一色的是:看到祖国那么流氓,我就放心了! 当然,也有网友利用微信微博在传播个别商家利用大灾涨价发国难财,由于得不到及时救助身陷囹圄的消息,并引起广泛转发。 在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全媒体年代,围绕一个重大的公共事件出现多种声音是正常的,毕竟,在贫困落后的尼泊尔,又是空前的自然灾害,救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但不容否认的是,我们从政府到民间,在积极救助方面还是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中国速度。 撤侨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把侨居在其他国家的本国公民撤回本国政府的行政区域的外交行为。随着中国公民每年出国人数的增多,伴随着国家的强大,政府更重视也更有能力去保护境外的公民和企业。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从2006年到2011年,中方先后通过包机等手段从所罗门群岛、黎巴嫩、汤加、乍得、海地、吉尔吉斯斯坦、埃及、利比亚帮助数千侨胞撤离,甚至动用了军机。2015年2月在也门撤侨行动中,一艘中国战舰加入其中。在这些跨国撤侨行动中,中国还积极参与救助别国遇险公民,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国不断交出的漂亮答卷,既展现出快速崛起的中国对保护国民的自信和能力,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肩负大国责任的生动例证。这是中国制度优势和全球崛起使命双赢的结晶——每当国内外出现重大天灾,面对世界关切乃至挑剔的眼光,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寻常百姓以集体的名义,快速汇聚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洪流,从整合资源到全面救助体现出惊人的效率,为国家和民族增添充满自豪的光芒。 在一场场漂亮的救灾运动战背后,深入探究下去,却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反差:当惊心动魄的集体爱心行动过后,回到寻常的生活工作状态,很多人会迅速还原为贴着冷漠自私标签,在成功学诱惑下的原子化的个体,继续为彼此缺乏温度和友善而吐槽,出国旅游不少人甚至扮演着亟待提升文明素养的丑陋国民。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一场巨大的浩劫将中国人瞬间凝聚成一个充满温情、爱、关怀的强大整体,但灾后这样的凝聚如潮水般退去,社会舆论撕裂成相互对立、缺乏共识的个体利益主导的阵营,围绕官办慈善机构的危机则为如此紧张的社会氛围雪上加霜。 这说明,常驻于多数人心中的善意要想变成一个大国的常态,除了极端突发事件的召唤和凝聚,更有赖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构一个良善的体制和机制,在基本面降低向善的成本,极大地提升作恶的代价。当我们的经济驶入新常态的轨道以后,我们的社会、制度、信仰如何驶入一个富有公共情怀、充满公平正义、互相关爱尊重、勇于担当自省的新常态显得无比重要。也就是说相对于灾后的重建,事关民族未来的制度和价值重建更为紧迫和关键。 一句话,行善的速度必须有质量保证才能持久。宛如GDP。 当挑战和灾难来临,不断上演的温暖撤侨行动,是政府代表一个十三亿的整体对全球质疑眼光做出响亮的回答。但当灾难过去,生活还要继续,则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用实际行动书写充满人道和责任的答案——一个大国的现代化的基础是每个国民人格和价值的现代化,一个大国的尊严是由每个国人的尊严一砖一瓦构筑的,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无人能够缺席。 中国崛起不可阻挡,但每个人都有义务保障这次崛起姿态优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