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我们和艺术来谈谈全球化

 赵东华 2015-05-03
  • 让我们和艺术来谈谈全球化

    作者:徐宁 内容来源:芭莎艺术 发布时间:2013-03-27 18:12:06

         我第一次接触“全球化”这个词大概在十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刚入行的IT记者(是的,我是学 信息技术的杂志主编),幸运赶上了中国IT制造与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IT产业是中国最早参与全球化变革的行业之一。全球化的资本、布局、生产、研发、竞争,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在全球化影响下,IT产业也是反应最迅速的行业,在每一轮宏观经济波动与市场变化中捷足先登,这个行业习惯了创新、变革,经历了太多购并、重组、上市、裁员,因此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相对于IT产业这样一个新锐巨型航母,艺术行业绝对还处在作坊式的农耕时代。到今天,甚至没 有一个准确数字能统计出全球艺术行业规模,也没有一个艺术行业品牌可以与IT、汽车、时尚产业的品牌齐名。这个行业常用艺术的特殊性来拒绝这样的世俗比较,也因此失去了推动艺术行业发展的机会。

         迟到了至少十年,艺术行业现在必须面临一场真正的全球化变革。最近两年,以巴塞尔为代表的全球性博览会品牌开始建立,拍卖行和画廊以连锁模式开展全球业务,中东、俄罗斯与中国收藏家参与了 艺术品定价;“名牌”艺术家作品成为一种品质与品位的保证。甚至,如同IT与时装界的潮流趋势一样, 艺术界也刮起了全球性的印度风、南美风。

         我的工作也证明了全球化对艺术行业的影响。2013年3月6日凌晨4点,我在美国华盛顿构思这篇卷首语。来华盛顿是为了见证华人珠宝艺术家Cindy Chao设计的皇家蝴蝶珠宝被美国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Si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收藏,并首度向公众公开展示。由于时差,我一边喝着自带的印度蜂蜜水,一边用微信和正处在北京时间下午5点的编辑部同事讨论毕加索专辑版式。与此同时,我的邮件不断弹出驻英国编辑佩芬的信息,她正在策划一个远赴巴西的专题采访,以展现席卷全球的南美当代艺术风貌。

         艺术行业的全球化来得异常迅猛。作为一个“过来人”,我非常清楚全球化的最大利好是:它将创造一个更平等的机会、更开放的平台,为这个行业带来新的可能。而新兴市场——比如中国,又将是这种可能性的诞生地。

         新市场的背后也意味着一个新阶层的崛起。虽然这个阶层没有家族的收藏脉络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甚至大部分都是“屌丝”出身。但时代却赋予了他们成为未来国际市场新领袖的使命。就像本期我们报道的另外一个故事《金钱与品位》——上海富豪刘益谦与王薇的收藏之路。作为1980年代崛起的富豪,刘益谦夫妇经历了创业和积累财富的艰辛 , 也见证了艺术收藏由弱转盛的变迁。没有世袭和继承 , 他们身上的草根性和艺术收藏的贵族性形成巨大反差。有人嘲笑他们是投机客 , 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和品位。然而他们有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创造自己的艺术收藏模式,也演绎了一个只会在急行的中国发生的艺术故事。我们对刘益谦夫妇的采访在周末进行,采访途中,刘益谦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商务会议, 王薇要接孩子回家吃饭。那天中午家里做了孩子最爱吃的炒年糕,王薇说什么事都没有接孩子重要。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也乐见这样一个有趣的时代,一个全球化中的中国故事。对这些故事的热情赋予了我们一种权利——通过《芭莎艺术》与你见证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

     


    本篇文章出自《芭莎艺术》2013年3月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