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古法风水术的分化 (公元1131年-1162年)"革新"杨益风水 所谓古法风水术,从基本上说:指的是以风水鼻祖晋·郭璞(公元276-324年)所撰《葬书·原著》为理论指导,以赣州杨筠松撰《青囊奥语·原著》为实践纲领的郭(璞)杨(筠松)风水术。由于杨益最靠得住的高徒仅曾文辿,刘江东二人,而曾文辿所撰《天玉经序》与《青囊奥语·原著》是主旨相同,方法一致,而刘江东的著作较为杂乱,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郭杨风水术就是郭杨曾(文辿)风水术。
上文说过,这种古法风水在北宋时期,虽经王伋至闽中复活八宅,在中原大部地区,仍然流行。不为阳山阳向阴山阴向的辅星卦所干扰。迄至北宋(公元960年-1126年)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胡舜申从安徽绩溪县迁江西后,即进行郭杨曾古法风水的所谓"革新" 据《苏州府志》载:舜申,绍兴(公元1131年-1161年)间,自绩溪迁吴(江西)通风土阴阳之术,世所传江西地理新法出于舜申,赏以术行四郭而相之。以为蛇门不当塞。作《吴门忠告》一篇。 郭杨曾古法,是论玄(武)(坐山或坐穴)和窍(水口)的关系,而胡舜申"革新"的新法。是论玄关(向)窍三者的关系,可称为郭杨曾胡法。 由于加上"向"的关系,胡舜申所谓的向,又非正针二十四正五行的向,而是缝针双山三合五行的向,因此,在双山三合五行与七十二龙五行不相同的情况下,便会产生破旺冲生,而误乘生气。还可说明胡舜申对罗盘正针和缝针的关系不够明白。 《辨方书·论用盘针》载:"通书曰:盘针之法,汉初只用十二支,自唐以来始添用四维八干。古歌云:缝针之法,壬子中,更论正针子亦中。又胡舜申《阴阳备用》云:闻诸前辈言盘针之用,当以丙午子之中者,为正……。"因此,把向上五行误认为缝针双山三合五行。 第二节 赖文俊(公元1131年-1162年) 以天星论龙穿山坐穴 《四库全书提要》载:"文俊、字太素、处(虔)州人,尝官于建阳(今福建建宁),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世称赖布衣。所著有《绍兴大地八钤》及《三十六钤》,但未见其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而著其变换受穴吉凶之应。穴仍以龙为主,而受气有挨左挨右之异,砂水二篇,以方位为断。"
《人子须知》载:《催官篇》、《旅寓集》,宋赖文俊著。俊,官建阳,弃职浪游,号布衣子。后修真太乙峰下,世传仙去。" 赖文俊的《催官篇》,在格龙方面是用天星,实则为二十四山正五行分阴阳。坐穴仍用杨公七十二龙,即以"颠倒"和"颠,颠倒"并用。例如:《评龙篇·评阴龙》开章说:"催官第一天皇龙",即阴亥水龙。"博龙换入天市东",即由西北亥龙转入东北艮土龙。"少微阳旋左关局,"即向左延伸酉龙至巽龙。"右关亷贞降枢兑",即向右延伸艮土龙往西兑"变换太乙东南雄,"即是再变换左关向东南巽方延伸。"穴秉阳枢乘生气",即是以艮土龙乘生气。"或更受穴天皇宫,"或者受穴于亥水龙。(水土同局) "天皇太微为正向"即丑龙以丙为正向,坐癸亥穴,立壬山丙向兼亥已。"阳枢穴癸为上龙,"即艮土龙以坐庚子穴,立癸山丁向兼子午。 从上述可知是以阴亥艮酉巽山正五行格龙,而以七十二龙坐穴乘气,把郭杨曾古法以穿山格龙转化为二十四山分阴阳格龙。这就产生了格龙的差异,在亥龙下有丁亥水,已亥木辛亥金龙,在艮龙下有癸亥木丙寅火龙。分别与亥水艮土龙的属性不一,也会出现误乘生气的偏差。 第三节 廖禹(公元1120年-1190年)大乱杨益风水 据元曾葛奚谷《俯察要览》载:"有两廖禹,前廖是江西乐平人。后廖是江西于都人,俱号金精,术俱神。《泄天机》本前廖著,因余芝孙增入后廖《地课》及《入式歌》,增首尾衍文,遂莫有前廖禹矣。今考前廖重峦头,后廖重天星。后廖乃张公道明为虔倅时所拔者,卒传吴氏之学,著《泄天机》《阴契阳符》。"
今考《阴契阳契》,其中开章说:陈图南曰,陈图南,陈搏名希夷,亡于989年,廖禹当为陈图南以后人,即说明《阴契阳符》为后廖所撰其云:"以先天卦配合阴阳,后天卦推排爻象。""内四卦为天地日月,以六十卦为阴阳节候,"可说明廖禹为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卦例风水术者。 其云:"某祖某峡某宿出脉,某宿行度,某星作宗,某星降势,某龙入穴。由穴至祖。节制若干,节候若干……。""龙正者,穴以斜。龙斜者,穴以正"上述均与现场审龙,定穴乘气不相符合,可证明廖禹从事风水实践很少,或者没有从事现场形法实践。 其云:"忽然卓立星峰起,贪巨武辅取次生"。是指贪(狼)巨(门)禄(存)文(曲)亷(贞)、武(曲)、破(军)、辅(星)、弼(星)九星风水术。 其云:"穴向分金一百二十,空于旬者二十四,空于龟甲者二十四,为关煞者三十六,仅得三十六。金卦两全,仅十二穴耳"。这是从罗盘面主观决定的,"丙丁庚辛"旺相分金,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一种分金法,与郭杨曾风水学是以客观存在定吉凶相违背的,是不可以乘生气的风水术。 在《阴契阳符》中还有许多的郭璞《葬书》文句,诸如:"葬者返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俾天光下临,地德上载,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等,"这些文句是空有其词与上述风水法不相适应。 其中矛盾甚多,在郭杨曾风水学分化为江西地理诸法,特别是卦例风水,由简单的八宅而分化为天地卦,辅星卦……等福建诸法,开辟了先驱之道。 第四节 蔡元定(公元1135年-1198年) 误删误释郭璞《葬书》 本人收集不同版本的郭璞《葬书》四种,即《直指原真》收录的《单(全)篇本》、李本芳老师收藏的《二十篇本》、宋蔡元定删订的《八篇本》、元吴澄订正的《三篇本》、业经反复考证,蔡元定误删误释的《葬书》,出现了二大缺点:
一、增益"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 《葬书·原著》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说明了,生气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中的,世界万物为生气所生,因而地球世界就是生气的世界。而风是生气在地中运动变化噫噎到地球(表)外的,是万物之一,虽然属于生气的范畴,但不称为生气而称为风。 因此,生气是不可能乘风的,若乘风必须噫噎到地表外。到地表外,又不称为生气,而是称为风了。只有风乘风,所散的也是风,而不可能散生气,这在第一章中已阐述明白。 二、《葬书·原著》末段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岗,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天亡,耳致候王,唇死其伤……。"把其中的龙首、鼻、颡、角、耳、唇,释为龙头、龙鼻,龙额、龙角,龙耳,是错误的。其原意是,《经书》说:来龙奔腾的势静止后(势止),其龙形表现得生气旺盛而高贵(形昂),必定穴前是诸水会聚(前涧),穴后是禽伏兽蹲的山岗(后岗)。龙的起祖就分支很多(龙首,即起祖。之,同支,频,频繁,很多。)而且开始奔腾的气魄,如同从雲霄降到地面一祥,表现生气旺盛(鼻,鼻祖,开始的意思,颡,从雲霄降到地面。吉昌,旺盛的生气。)若是龙起祖没有分支,就等于没有角的死蛇,生气微弱,(角,龙角,即分支。自,是鼻的古字,郭璞喜用古字。灭亡,死蛇没有生气。) 旺盛的生气,就如同帝王诸侯样的有权威(耳耳致王)。也如同君王诸侯样的执应八方,招致八方生气以应穴(耳耳致候) 要禁忌的是震惊龙脉,戕害扩散生气,(其,同忌。唇,震惊也。死,震惊致死。伤,戕害扩散。)……。因而导致以后的所谓"风水"师对阴宅的葬形象的形,如狮形、虎形、猫形、网形寺观的钟形,以致什么美女照镜形……等等庸俗的相地观和哗众取宠的点穴术。实则对乘生气是无关重要的,何况狮形、虎形、猫形、是无法区别的。寺观钟形与茶杯形亦难以分清,而且形象的形与乘生气是风马牛不相关。前者的"生气乘风则散"则导致了当今"风水师"把外藏八风而为外"蔽"八风了。给郭杨曾古法风水走向分化制造了量益而质损的,走向分化的谬误的理论根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