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途旅游伴手礼指南:杭州篇-凤凰新闻

 一尘书斋 2015-05-03

出门旅游,你在事先做攻略的时候考虑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你是否为带什么手信回来做纪念而苦恼?如果你不满足与满大街都是的义务小商品,淘宝均有售,就让在下给你推荐几种有文化有内涵的手信。

记载,是人类对知识的记忆和总结。中国古人从结绳记事,到刻符记录;从书于竹简,至画于锦帛……纸的现世慢慢酝酿着古老的印刷。木版水印始于隋,行于唐,精于宋,明时而至臻,流派纷呈达到巅峰。中国古代的出版印刷业因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艺术的升华而逐渐繁荣辉煌,而后东渡的这门古老技艺,深深影响着日本浮世绘,共同书写着东方绚丽章华的历史。

案头遗拾浮世的雅丽

鲁迅曾说:“镂象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

中国江南,从古至今人杰地灵、文风盛行,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盛孕育着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宋代便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的说法。欣欣向荣的杭州印书业,带动周边等地成为雕版、刻印中心,同时也让木版水印有了长足的发展。至宋,术业有专工引导着雕刻与印刷逐渐分化,彩色雕版套印的出现,使得书籍装帧在版式上更加丰富,由插图衍生而来的单幅版画,昭示着木版水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然而,与政权风雨飘摇的截然不同,晚明时期的科学技术大步发展,文学艺术繁花似锦,作为知识的传播载体,木版水印也异彩纷呈,众多派别林立于世。公元1619年,祖籍徽州的胡正言主持雕印画谱和笺谱,并以自己书斋的名字“十竹斋”为其命名。

“木”与“水”一直是木版水印的灵魂,杭州“十竹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艺人们以木为版,刻木成画,以墨为载体,将艺术凝固于纸上,而通常印品的完成需要勾描、雕刻、水印、装裱四个主要工序。将画稿勾描并进行分色,同一颜色的笔迹逐一分到一套版内,原画的颜色种类决定着套版数。之后刻版,根据原作笔划的交叉,墨色的浓淡、重叠,水渍的干湿变化,确定印版和分版的数目—画面色调简单,通常需要几套至几十套版;画面复杂,版数往往成百甚至上千。雕刻时把勾描好的雁皮纸粘贴在木板上,依墨迹雕刻,雕者不仅要求按照原作笔法,运刀如笔,还得一丝不苟地表现原作神韵。印刷是木版水印最为精妙和幻化的步骤,印刷所用的颜料均出自国画水性颜料,根据画稿颜色,逐一配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印刷时一套木版印完再换一套木版,直至这幅画的所有套版印完。

木版水印工序勾描-雕刻-水印-装裱

所谓“饾版”印刷,就是

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其名称中的“饾”是一种做成花卉禽兽珍宝状的五色小饼,用“饾”形容雕版,可见雕版之小而精致。

有别于现代印刷,传统技艺正是因为纯手工制作,而有了人的温度和性格。有好事者做过统计,制作一幅《杂花图卷》,需勾描520张画稿,刻制257块版子,印刷对位770余次,叠色套印、翻动纸张至少达3340次……如果一个人勾、刻、印,全部完成约四年半之久。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别的“奢侈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精英追求的时尚,无论倾向哪种理解,木版水印都承载着画师用毛笔勾勒的细腻线条,雕版师在木版上舞动刻刀留下的刀痕,技师一张张翻动宣纸拓印出的绚丽色彩……一环一环的细节凝固使得木版水印散发着力度的轻重、节奏的缓急、色彩的雅致,而这门艺术才会显得如此珍贵。

 

至南宋迁都杭州,经济的南移,开创了江南在历史上的辉煌,文人墨客纷纷齐聚,秀丽的山水,空濛的西子,一时间,风雅之风如发酵的酒水醇酿,愈发浓烈。文人执扇或吟诗作对,或泛舟湖上,或焚香听琴,或煮酒相谈……文雅之事,似乎少不了扇子的身影,手持一把好扇,不仅是表现着一种个性,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或许,正是苏轼的摇扇小吟,才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雅。

西子湖畔的徐徐文风

《尔雅》中说:“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中国古人曾在遥远的年代,猎取植物叶或禽羽并进行简单加工,用来遮阳或取凉,此物被称为“障日”、“摇风”,这是扇子的初源。又因唐人王建《调笑令》中曾写道“美人并来遮面”,继而得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扇子集功能和装饰为一体,至王宫贵胄,至黎民百姓,于香墨风雅,于粗茶淡饭,在生活中都能寻到它的身影。

到宋,随着皇室南渡“直把杭州作汴州”,制扇工匠聚集杭州,制扇业也成为点缀新都繁华的一项重要行业,有吴自牧《梦粱录》中载:“杭州城大街买卖不绝”,“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珍异珠宝、时新海鲜、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其中扇子就有“徐茂之”、“青篾”、“周家商铺”、“陈家扇铺”等著名商号,细画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藏香扇……应有尽有。在南朝,“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收则折叠,用则撒开,亦称为“摺(叠)扇”。宋代,折扇大量出现,由于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一时是文人雅士的宠物,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到了明清时期,扇子不仅用以生风凉,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多是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手执一扇,亦打开亦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是一分儒雅,也是一味贤淑。

而创于清光绪元年的王星记将折扇的辉煌推到了顶峰,“杭扇”与杭州的茶叶、丝绸并称“杭产三绝”而闻名。上海滩名流女眷的梳妆台上几乎都有一把王星记出产的檀香扇;欧美商场的柜台上,王星记的扇子开始与法国香水、瑞士钟表一并展现;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非王星记的牡丹泥金扇不用……伴随着中国人的扇子情结,王星记声名远扬。

金箔贴饰,一种古老的技

艺,贴金技术运用到扇面上,在明代已广泛盛行,白纸扇上的贴金效果多为洒金,但在黑纸扇上贴金,它的装饰效果更加明显且强烈,金色与纸扇漆黑的底色相辉映。金箔剪贴扇是把设计制作好的剪纸贴到扇上,金箔薄如蝉翼,而扇面折干处高低不平,所以它的工艺要求相当高。拉烫工艺 拉烫相结合的檀香扇,以

拉花图案为背景,再烫以绚丽的画面。经过拉烫结合,以拉花镂刻线条的“虚”烘托烫花画面的“实”,一虚一实,相得益彰,互相衬托,华美无比。扇头扇骨的造型非常讲究,特

别是在功能上,适合养生、养心、保健、把玩,握在手上非常舒服,具有按摩作用。此外,扇头设计如意头、银杏头、葫芦头、花瓶头造型,寓意着生活美好、平安幸福、事业有成等彩头。

“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一直是王星记制扇所遵循的祖训,一件好的成品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每年,制扇师会择时上山采集生长三年以上的竹子,用以制作细腻柔韧、轻巧弹性的扇骨;会割采诸暨产高山柿漆,用以涂刷纯桑皮纸,使其色泽乌黑透亮;用名贵的黄鱼鳔熬制粘胶,使其坚固耐用。苛刻的选料,复杂的制扇技艺,制扇师的纯手工打制,让扇子获得了有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的美赞。而扇面的绘画装饰更是锦上添花,这项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折扇绘画题诗,将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由此而繁衍出来了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更是将江南的文雅之风推向了极致。

 

《春秋左传正义》上曾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古人一直将礼仪之重融入服饰,星罗棋布的纺织、刺绣技艺无声地诉说着丝绸之国厚重的辉煌历史。与大多数工艺一样,杭州的工艺繁华背后是得益于皇室的南迁。一时间,上至皇室,下到百姓,或空山庙宇里的经幡,或西湖酒肆里的帷帐,或闺楼小姐衣裳的裙边,或皇家仪仗队的锦衣……处处都有精美的刺绣。林升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无意中展开了杭州那段奢华、安逸而又色彩缤纷的画卷。

章服华彩的针针细腻

刺绣起源得颇早,虞舜之时,便有了这门技艺。据《尚书》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周代有“绣缋共职”之说,汉代有宫廷刺绣,唐时内职官中设“绣帅”一职。颇具地域性的杭州刺绣,也称宋绣,亦称古绣,源于“汴绣”一脉,而盛于宋。宋室南迁后,画师绣工云集,繁华甲于一时,宋人设立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专为皇家、内苑提供绘绣。张应文著《清秘藏》上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技艺的提升由大量的需求推动:“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宋代的卤簿制直接刺激着刺绣的需求,每逢大祀,万人以上的皇家仪卫队锦绣花簇,整个场面豪华,堪称刺绣盛装的大汇集,由此足见宋时杭州刺绣的盛景。

恢宏的皇家刺绣除了使用色彩斑斓的绣线的同时,也大量使用黄金、白银搓成的金、银线并绣出龙凤图案,尽显皇族气派。宫廷绣品的标准在图案内容、色彩上有严格的规范,其针法相当考究,分布也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工艺要求,如在龙袍纹饰中,龙眼、鳞片、毛发以及祥云、寿山、福海的针法均是排列整齐、针针到位,丝线间透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而在刺绣人才的甄选上,宫廷绣院的技师在年少时就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按行规历经多个阶段才能成为一名可以独立操作的绣工,所以宫廷绣下的男绣工掌握的是一门精湛的手艺,而绝非一般人所说的“平常女红”,因此,有着“皇家出技师,坊间现女红”之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喜爱一直是至上的追求。宫廷绣端庄稳重、雍容华贵,显尽了皇家的气派和尊严。民间百姓单纯质朴,自有追求简单稚美的乞福纳祥、对生活寄托美好寓意。而江南独有的文人之风也使得这里的大家闺秀温文尔雅,以出自闺楼小姐之手的闺阁刺绣既充满着人文意境,又体现着书香门第的情趣,时至今日,江南之地,杭绣之风依然昌盛。

作为杭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金家虹老师在介绍着杭绣过去和现在的沧海桑田的同时,也娓娓道来杭绣的各门工艺。这是一门古老而烦琐的技艺,整个手工刺绣的完成大致需要经过画稿、上绷、勾绷、配线、绣制、装裱等过程。将画稿画成白描稿,勾勒于绣面上,根据画面的需求配线,找出相应的丝线色彩,便可开始刺绣了。纤细的绣花针穿梭于静谧绣室中绣者的手间,如指尖灵动跳跃舞蹈,画出丝线彩色的痕迹,那齐针、互套针、打籽针、抢针、接针、乱针、盘金绣等等绣法在绣者手下慢慢呈现出或雅致、或磅礴、或雍华、或清新的画面……

刺绣的图案主要通过线条

来表现,刺绣线条的排列方向就是丝理,俗称“丝缕”或“丝路”。针法的不同表现着不同的

肌理效果,杭绣针法大概有齐针、木梳套针、打籽针、别针、抢针、互套针、交叉乱针、接针、三角乱针、纳纱针、施针、虚实针、辫子针、盘金绣等等十几种之多。刺绣过程中也要视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针法,以达到所绣之物形真的效果。

 

 

古人好美石,美石如玉,气势如虹。不同于对璀璨辉煌、光芒闪耀的追求,中国人崇尚温润、内敛、含蓄的美。杭州历来文风昌盛,信众们从来玩的就是个“雅”字,然美石生南国,图的就是个信手拈来的方便,寿山石者,以其色泽斑斓、触感温润,一直以来都是江南信众们的手间雅物。它被雕琢成各类造型,放于书案、置于厅堂、挂于腰间、悬于帐前……它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艺术。

温润如玉的刀刀雕琢

关于寿山石,传说中“混沌初开,乾坤如奠”之时,女娲氏驾祥云遨游于苍穹,偶见苍三山峰,泱泱寿溪水,便将补天用的斑斓彩石飘撒在寿山的田野山林溪河之间。经过了斗星转移、沧海桑田,变成了色彩斑斓、温润如玉的寿山石。它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以其五彩斑斓、晶莹脂润、柔而易攻的特性深得江南之地的文人们对它无限的钟爱。手艺人亦偏爱这种软石,除了雕刻印章,更有能工巧匠者用其巧夺天工的技艺将美好的愿望和寓意赋予这些五彩美妙的石头并幻化出了新的生命。

寿山石有着悠久的雕刻历史,石质的绚丽多彩、质地可人,古人的伏案上总能出现它们的影子,文人气的浸染亦使得寿山石即便是未经雕琢的石料,也散发着类宝石的气质。它的雕刻传承悠久而自成一系,无论钮件、摆件、玩件无不别具一格,极富玩味。宝石属性与艺术属性相互交融,形成了今天寿山石雕刻特有的魅力。赏石是为愉悦,雕石亦是美妙。面对五光十色的石材,雕者在操刀之前必先“相”其石,审度也,然推敲,根据石材独特的外形创作,将内心的那份胸有成竹一刀一划脱胎出来。成熟的雕刻技艺有着圆雕、薄意、印钮雕、高浮雕、镂空雕之分,寿山石雕技法中的“薄意”,即极浅薄的雕刻,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而得名。正所谓书画金石家潘主兰先生道:“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艺,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界者。”薄艺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取材广泛,讲求意境。对有巧色层之石,以施高浮雕为宜,深度刻去石表无用色皮,现出石头内部色泽,以巧夺天工。如需作品灵巧通透,即刻好器物雏形后施雕镂其内,此为镂空法,它使得作品形象更生动、更诱人,正所谓形神并茂,意为传神。

杭州的文人气质犹如醇厚的土壤,酝酿着这里淡淡悠悠的文艺范儿,柴房主人刘晓宝的石雕技艺更是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味演绎得彻底。不同于传统的寿山石雕刻,柴房堂主的作品更偏向把玩小件儿,如同久惯了饕餮大宴,偶喝到一盅清香的龙井,回过味儿来尽是一嘴甘甜。有人说创作的过程是手捧石材的虔诚,柴房堂主确能在这个过程中撒一把“玩”的意味,看似是漫不经心闲庭信步的雕琢,手中的石材有如生命般,幻化成林芝、玉兰、枯莲、辣椒,或灵气、或优雅、或禅味、或鲜活……是的,这里是杭州,手艺人心中的那份宁远淡泊、手中温润石雕的那份古朴大方流露的是西湖的山山水水,烟雨朦胧。

寿山石的雕法之一: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之二:画石、躲石等是寿山石雕刻艺人在相石过程中所运用的艺术构思辅助方法。

画石:用毛笔或彩笔在画纸上勾勒景物,帮助雕刻者揣摩并且确定雕刻方案,或者直接在所选用的石头上勾勒景物的位置。

躲石:艺人们借用民间传统雕塑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设计构思人物和动物的形态,不仅突破了原石在色泽和形状上的限制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巧妙地躲过石料材质上的瑕疵等不足,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资料由《如意时空》杂志提供,图片版权归《如意时空》杂志所有)

——————果壳精选:每天不断的新鲜科技谈资,分享到朋友圈倍儿有面子。 点我下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