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者之声:福喜“臭肉门”事件与“洋快餐”在中国的命运

 BBSBIAN 2015-05-03

7月20日,媒体曝光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向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品牌提供过期和变质肉类原材料。当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紧急查封上海福喜,封存产品。随后,全国各地食品药品监管局检查涉事快餐品牌的供应链,要求下架全部问题产品,上海市多个部门联合彻查此事,约谈下游食品企业,刑事拘留5人。


众快餐品牌纷纷撇清同上海福喜的合作关系,暂停使用来自福喜的原材料,麦当劳和百盛集团的股价暴跌。福喜集团21日声明称“本次事件是一起个体事件,集团愿为整个事件承担全部责任”,27日福喜集团的数名高层来华,向公众致歉,宣布回收上海福喜的全部产品,重新组建中国福喜的管理团队。


福喜


消费者应破除“‘洋快餐’无论如何都比中国食物安全卫生”的迷信


这是“洋快餐”进入中国以来出现的最大安全事件,也令许多国人感到震惊。但在欧美,食品工业出现安全事件本来就屡见不鲜,西班牙毒黄瓜、欧洲“马肉风波”、英国禽肉污染等都是例证。西方食品工业的一大特点是标准化,有一整套产品、服务、操作、管理和宣传标准,标准化不仅有利于控制成本,而且有利于吸引消费者。可是,西方食品工业的卫生和安全往往只是表面现象。在少数大公司控制食品工业的条件下,大型食品公司经常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公司利益凌驾于消费者健康和利益之上,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等环节做手脚。


这次“洋快餐”集中出事,跟它们所面对的成本压力有很大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洋快餐”正在跌下神坛,几乎成为城市中最便宜的餐品,不再受到十几二十年前那样的追捧。与此同时,洋快餐面临租金、人工上涨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为控制成本,“洋快餐”尽量用便宜的食材,终于跌破了底线。


同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相比,福喜事件中的舆论形态最为引人关注。以往一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舆论纷纷谴责肇事者、呼吁加强监管。福喜事件爆发后,一些媒体和公众人物却热衷于为肇事者“洗地”,辩称外企“被中国人带坏”、“过期冷冻食品无质量问题”及“麦当劳和肯德基也是受害者”,等等。福喜集团是一家美国的大型肉类及蔬菜加工公司,上海福喜为福喜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麦当劳、百胜等使用福喜产品的企业大多为知名跨国快餐公司。外企一向重视舆论公关,福喜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立即发表声明,众快餐品牌撇清同上海福喜的合作关系,大量“洗地文”的出现,足以看出外企在中国的公关力气之大。但许多主动“洗地”的行为表明,一些国人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缺乏感知,头脑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将西方下层阶级吃的廉价食品视为西方先进文化载体。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对快餐有巨大的需求,中国快餐市场仍将继续扩大。中国政府应继续严格监管食品行业;本土快餐应从福喜事件中吸取教训,完善各项标准,重视管理细节,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应破除“‘洋快餐’无论如何都比中国食物安全卫生”的迷信,让“洋快餐”回到其应有的位置上去。


by:青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