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转载]为何说越“勤”的老师却是越“懒”的人?

 chunyu1977 2015-05-03

   [转载]为何说越“勤”的老师却是越“懒”的人?

   在一次地级市教研室组织的高考研讨会议上,一位长期分管高三毕业班备考工作的教研室副主任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围绕备考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他把“勤”与“懒”这两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字说出来让大家思考。他原话的大概意思是:在高考备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越“勤快”的人,事实上却是“最懒”的。言下之意是要让大家对高考备考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不少老师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上午考试,下午阅卷,晚上还得备好第二天的讲评课。除此以外,平时还得改大量的作业,真的忙得不可开交,是典型的手脚并用的勤快劳动者。但这种勤快是否真正科学有效呢?手勤、口勤、嘴勤,是否就等于脑勤呢?光是老师在勤,却没有考虑让学生也勤快起来,这样是否真正能达成预期的备考目标呢?这就是他这番话所隐含的重要信息。

   事实上,“勤快型”的高三老师还占大多数,但勤快型的老师不一定就是备考最有效的老师。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研究型和反思型的老师,就是说要经常开动脑筋,在研究的状态下高效工作,凡事三思而后行,思得、思失、思改,而并非是靠抢时间、拼体力、比精力来决胜负的。只有善于开动脑筋的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否则,就像老黄牛拉车一样,只会埋头苦干不会看方向,结果碰了墙壁才知道走错了路,那真是吃力不讨好,累了自己又苦了学生,这又何苦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脑勤比手勤更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一个聪明的老师绝对不是靠拼体力和精力来拼输赢的,而是拼脑力的。比较理想的备考状态是: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让学生在忙有效的事。老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动脑,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思考运用什么备考策略,尽量用智力来代替体力。只有把学生利用起来,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更多的复习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才能实现省时高效的理想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