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耀树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分类与整合思想”教学设计示例之一
2015-05-04 | 阅:  转:  |  分享 
  


40j中学数学磬学参考…

,2013年第3期(上句)



0Q_

|

|墨誊哺j



基本数学息想专项训练课设计示例

国冀目重国国圈∞

1设计思考

熬熹i

张志超(江苏省南京市第五中学)

分类与整合思想是指将被研究的某个问题视为

一个整体,然后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将这个整体分

为若干个简单的部分,再由各部分的解决最终获得整

体的解决.其本质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分而治之.从方

法论来看,它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数学角度来

看,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常用于解决数学中一

类“不能整体确定”的问题,且应用广泛,是培养学生

思维严谨性和周密性的好素材.因此,它成为高考数

学命题的必选内容,其中含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

及数列问题多为试卷的压轴题,是重中之重.

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要贯

彻渗透性原则:教师在高一和高二新授课的教学中要

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渗透;教

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在渗透的基础上,高三教学要

总结、提升,让数学思想方法成为显性的、系统的数学

知识为学生所学所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数学思

想方法的整体认识;教师要坚持参与性原则:数学思

想方法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学生通过

自己的参与,才能逐步地从感受理解发展到形成应

用.正如波利亚所说:“思想应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出

来,教师仅仅只起一个产婆的作用.”基于这些认识,

笔者认为,分类与整合思想隶属数学思想方法的范

畴,教师对它的教学应该遵守上述原则.

高i学生经过第一轮复习,完成了对知识的梳理

与整合,对中学数学有了整体认识,而对于分类与整

合思想及其应用虽有认识,但不系统,更不能做到深

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之始,我们采

用“小问题、大道理”的策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计

划通过两个课时的复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简单、

熟悉的小题人手,先感受理解,再难点突破,最后练习

巩固.力求使学生对分类与整合思想做到深刻理解和

灵活应用.

2设计示例

2.1第1课时:感受理解。活动建构

2.1.1设计意图

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选择学生熟悉的六种不同

类型的客观题,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

作交流,形成对分类整合思想的系统认识.

2.1.2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用问题驱动

学生思维.要求学生从各题的解答中,找出引起分类

的原因,总结分类的原则和应用步骤.教师课上组织

学生交流,采用学生板书演示、集体讨论的方式,彼此

分享见解.要求先分析:找出引起分类的原因;再定

义:描述分类的称谓;后详解:对问题做出规范的解

答,为归纳总结,建构知识做铺垫.

问题1(2012年高考数学大纲卷理科第2题)

已知集合A一{1,3,~/},B一{1,),AUB—A,则Tr/

一().

A.0或√3B.0或3c.1或√3D.1或3

分析:由AUB—A得BA.而m无法直接求

出,需划分为一3或/Tg一两种情形求解再整合.



一墓

冀t;矗毫垮1曩簟

∞…∞|…b§

这是由集合子集概念引起的分类,可称为概念型分

类.如集合的概念及运算、绝对值的定义、函数的定

义、圆锥曲线的定义等.

解:因为AUB=A,所以BA.由A一{1,3,

~/}和B={1,m)得m一3或优一~/,解得m=3或

m一0或m一1.由元素的互异性得m一1舍去,故

=3或m一0.答案选B.

问题2若函数Y—log。(z一ax)在区间[2,3]

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这是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只有当内、外

函数的单调性一致时,才能是增函数.本题外函数是

对数函数,内函数是二次函数,都含参数a,可以先由

对数函数的性质分O<口<1和n>1两类情况,再分

别讨论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同时要考虑二次函数的值

为正数,最后整合.这是由参数引起的分类,可称为参

数型分类.由参数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涉及广泛,是

应用思想方法的难点.

解:设T—z--ax,得Y=log。T.

当O<口<1时,得==:log。T在区间[2,3]上是减

函数且T>0.

所以T=x一ax在区间[2,3]上也是减函数,那

么≥3且3。一3a~>O,此种情况无解.



当n>1时,得y:log。T在区间[2,3]上是增函

数且T>O.

所以T—--ax在区间[2,3]上也是增函数,那

么≤2且2一2a>0,解得1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2).

问题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双曲线中心

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一条渐近线方程为z一2y

一0,则它的离心率为.

分析:从题设中我们无法确定双曲线的焦点位

置,需要分焦点在.27轴上和在Y轴上两类不同情形求

解,再整合.这是由双曲线性质引起的分类,可称为性

质型分类.还有如函数的性质、不等式的求解、方程根

的分布等.

解:当焦点在z轴上时,由渐近线方程一2y=0

,1

得旦===妻.由c===口+6得P===.

“厶厶

当焦点在Y轴上时,由渐近线方程z一2y一0得

1

一÷.由f一口4-b。得e一√5.



综上,离心率为√5或‘.



问题4已知等比数列{口}的公比为q,前项

和S>0(n一1,2,…),则q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因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

rr/a1(q一1),



(q≠1),所以本题应分q一和q≠两

类求解.这是由等比数列的前/''l项的和的公式引起的

分类,可称为限制型分类.还有如直线方程的形式、等

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数列中的a一S一S一公式、正

切的和角公式等.

解:因为{a}是等比数列,得g≠0.

由S>O得a1一S1>0.

当q一1时,得S=:=t/a1>O;

当q≠1时,得S--竿三.

由s>0,a1一S1>o得>0,

即或1--q



解得一11.

综上,q的取值范围是(一1,0)U(O,+c×。).

问题5到空间不共面的四个点距离相等的平

面有个.

分析:将这四个点分别记为

A、B、C、D,并两两连接组成四面

体A-BCD(图1).那么到空间不

共面的四个点距离相等的平面可

解:如图2,当A与B、C、D

在平面两侧时,分别取AB、AC、

AD的中点为E、F、G,连接EF、

FG、GE,得△EFG,易证△EFG

如图3,当A、B与C、D在

平面两侧时,分别取AC、BC、

BD、AD的中点为E、F、G、H,连

接EF、FG、GH、HE,得



4l2.一攀孝孝考…一….

2013年第3期(上甸)

个满足条件的平面,这一类共有3个.

综上,满足条件的平面共有7个.

问题6(2011年高考数学安徽卷理科第8题)

设集合A一{1,2,3,4,5,6},B一{4,5,6,7,8),则满

足SA且SnB≠的集合S的个数是().

A.57B.56C.49D.8

分析:由sA且snB≠得s中至少含有元

素4、5、6其中之一,我们无法整体求出S,需要按S

中含有1个、2个、3个元素进行划分,利用组合知识

分别计数,再整合.这是由问题引起的分类,称为问题

型分类.还有如排列组合问题、实际应用问题等.

解:由题意得S中至少含有元素4、5、6其中

之一.

当s中含有元素4、5、6其中的一个时,得S的个

数为C(C:+C4-Cj+Cj)一24;

当S中含有元素4、5、6其中的两个时,得S的个

数为C;(C4-C4-Ci4-Ci)===24;

当S中含有元素4、5、6其中的三个时,得S的个

数为Ci(C:4-C+Cj4-Cj)一8.

(其中C:+C+C;+C;一8为A中元素1、2、3

组成的所有集合个数)

所以满足条件的集合S的个数为24+24+8

—56.答案为B.

建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六个问题的解答交

流中,理解引起分类的原因是整体中的“不定”因素,

理解分类就是将整体的“不定”分为局部的“确定”并

加以解决;整合就是将每一个局部的解决总合起来,

达到整体解决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概括

如下:

(1)分类与整合的思想.

在研究某个数学问题时,将这个问题视为一个整

体,然后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将这个整体分为几个

部分,先通过对这几个部分问题的解答,再获得原整

体性问题的解答.

(2)分类与整合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分类对象和对象范围;

②合理分类,不遗漏、不重复;

③逐类讨论,获取阶段结果;

④归纳整合,得出综合结论.

(3)分类与整合的类型.

概念型;性质型;限制型;参数型;图形型;问

题型.

这种分类是描述性的,可能有重复和遗漏,无碍

解题,不必纠结.

训练题

A组

1.(2012年高考数学江西卷理科第1题)若集合

。赫高毒哆贡疆

《。

A一{一1,1},B一{0,2},则集合{z}—4-y,∈A,y

∈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

A.5B.4C.3D.2

2.(2009年高考数学山东卷理科第14题)若函

数厂(z)—“一32一n(a>0,且“≠1)有两个零点,则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log在z∈V2,+C×3)时总有Iyl>1,

则a的取值范围是.

4.(2012年高考数学天津卷理科第11题)已知

集合A一{∈RlIoZ''4-2l<3),集合B==={z∈R(

—m)(一2)<0},且AnB一(一1,),则m===,”





5.(2012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理科第9题)不等式

lz4-2I—lz1≤1的解集为.

6.已知圆的方程为z。4-y。一25,过点A(一3,

一1)的直线z与圆相交所得弦长为8,则直线z的方

程为.

●,,

7.已知椭圆芒4-一1的离心率一,则

fltJ

的值为.

8.已知等比数列{a}的公比为q,前项和为

S,若s。一3a。,则q的值为.

9.在AABC中,设一(2,3),一(1,是),且

△ABC是直角三角形,求k的值.

1O.解关于z的不等式“一2(a+1)4-4>0.

2.2第2课时:综合运用。突破难点

2.1.1设计意图

高考对分类与整合思想的考查,主要有含参数的

函数性质研究问题、概率问题、含参数的绝对值不等

式问题、含参数的轨迹方程讨论问题.难点在于分类

的标准的确定、分类后的再分类即连续分类以及求解

过程运算复杂且含字母.因此,选择合理的分类以及

正确的计算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课以上述四个方

面为选题,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深度剖析,总结方

法,规范解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2.2教学过程

问题1已知“∈R,设关于的不等式

I2z—al+Iz4-3l≥2-z+4的解集为A.

(I)若&===1,求A;

(Ⅱ)若A—R,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绝对值问题是运用分类整合思想求解

的典型,也是高考命题新的热点.解决的常用方法是

用零点分段,去掉绝对值,分段求解,再整合.第(I)

问只要按部就班,即可解决;第(1I)问求绝对值中含

有的参数a的取值范围,对考生要求较高.难点在于

怎样分类,去掉绝对值的方法很多,但习惯的方法可

能陷入泥潭,好的分类可简约解答.笔者建议通过“一



Ⅳ|ll■k喜搦温■j

‰E%gmH栅雌∞

题多解”,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差异,促进学生对合理

分类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优化.

(工)分析:由口一1得I2z一1l+Iz+3l≥2z

+4,根据绝对值定义,用零点分段法,分三类求解,再

整合.

解:由n一1得l2z一1I+}+3『≥2+4,令

I2x--1I一0得z一寺,令fx+3l一0得一一3.

当≤一3时,得一3x一2≥2x+4,解得z

≤一号,所以z≤一3;

当一3
所以一3<≤0;

当x~~--4-t。。t,-f,得3x+2≥2x+4,解得z≥2.

综上,A:{zlz≤0或z≥2}.

(II)分析1:由于无法确定零点和一3的大小,

需先讨论和一3的大小,再用零点分段,分段求解,

之后整合,最后利用解集为R的条件,求出n的范围.

解法1:令I2x--aI===0,得z一詈,令

Ilz-4-3I一0,得X一一3.

当≤一3,即n≤一6时,按零点分段,分z

≤号,号<<一3,z≥一3三种情况求解;当号

>一3,即口>一6时,按零点分段,分z≤一3,一3
<,z≥a二--种情况求解.还要讨论每一种情况的解

与所在范围的关系,最后再整合.可以说太繁琐,很

难做下去.

分析1:来自习惯,在没有理解题意的情况下草

率分类,由于分类的方法不合理,影响了解题.切记解

题的关键在审题,特别是新颖题,不能只靠思维定势

来处理.

分析2:由l2z—I+l+3l≥2+4的解集为

R,可先按+3—0的零点分段去掉一个绝对值,再

按2+4的零点分段求出满足不等式解集为R的参

数n,再整合.

解法2:当z≤一3时,得2x+4<0,所以l2z一口I

+Iz+3i≥0>2x-4-4成立,此时口∈R;

当z>一3时,得l2z—nl+Iz+3l=l2z—nl

+z+3≥2x+4,化简得I2z一口l≥z+1.

当z≤一1,即一3
成立,即12z—nl+fz+31≥2z+4成立,n∈R;

当z>一1时,解得z≥口+1或z≤,所以n

+1≤一1或a+1≤,解得口≤一2.

综上,n的取值范围为。≤一2.

分析3:由12z一日I+1+3I≥2+4的解集为

R,可先按2x+4的零点分段,再按+3的零点分

段,分别求出满足不等式解集为R的参数n,再整合.

解法3:当≤一2时,得I2—aJ+『.27+3J≥0

≥2x+4成立,Ⅱ∈R;

当z>一2时,得I2z一口l+I+31===l2x—nl

++3≥2x+4,解得≥n+1或≤,所以n+1

≤一2或口+1≤,解得口≤一2.

综上,的取值范围为n≤一2.

解法2和解法3所用知识为

lI、f≤一n,-z<0,Il≥㈢1

z≥。,≥0

和JzJ≥a甘If

z

x



ff



R



,a<

z≤

0,

一。,。≥。,

其本质是处理绝对值问题所用的两种分类方法.比较

可得解法3优于解法2.

问题2(2008年高考数学江苏卷第14题)-厂()

一ax。一3+1对于z∈[一1,1]总有,(z)≥o成立,

则口一.

设计意图:以含参数的三次多项式函数为背景,

运用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利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图

象及性质的问题是高考的热点.本题结构简单,意义

深刻,集导数、二次函数、不等式的研究为一体,考查

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解答

有两种分类的标准,引导学生从“一题两解”中学习分

类标准的确定方法,认识合理分类可简化解题.

分析1:口是三次项的系数,可按n一0,口>0,a

<0进行分类,分别求出厂(z)在[一1,1]上的最小值

If(x)]。,再令If(x)]…≥0求出n,最后整合即可.

解法1:由函数f(z)一az。一3x+1得导函数

f(z)一3ax一3.

当口一0时,厂()一一3x+1,显然z∈[一1,1]

时,厂(z)≥0不恒成立,所以n≠0.

当a<0时,f()一3ax一3<0,所以f(x)在

[一1,1]上单调递减.所以z∈[一1,1]时,If(x)]j

一厂(1)一a一2,令n一2≥O,得n≥2.这与n<0矛盾.

当n>0时,f()一3ax。一3.

当n≤1,即0
与a<0时同理,不符合要求.

当n>1时,令f(z)一3ax~3—0,得z一±圭



(i)当E1—1,一l时,f(z)≥0,所以f()

在I一1,一I上单调递增;

(ii)当∈(一1,去)时,厂()<。,所以_厂(z)

在(一1,去)上单调递减;

(iii)当zEl寺,1l~,-j-,f(z)≥0,所以f()在

I{,1}上单调递增.

所以,’(z)在[一1,1]上的最小值[f(z)]…

(去)㈩c,令f(

--1)~

O.

O.



』“(去)3—3去+≥。,解得

此种解法的难点在于n>0后的讨论,尤其是当

n>1时,求[-f(x)]…需要再对-z按单调区间进行分

类,这种分类中的再分类,可称为连续分类,是分类整

合的难中之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指导学生把握方

向,坚持求出[/’()].,再通过Ef(x)]…≥o去求“

分析2:分离参数,将.78E[一l,1]按一0,

∈(0,1],E[一1,0)进行分类,分别求出a的范围,

再取交集,整合即可.

解法2:由E[一1,1]都有-厂(37)≥0成立,得

当一0时,得,(O)一1≥0成立,所以aER.

当-丁∈(0,1]时,由_厂()≥o得n≥塑.

设g(z)一,则gl(z)一__,可得

g()在(。,吉]上单调递增,在[专,1]上单调递减,所

以[g()]…一g()===4,故a≥4.

当EE—l,o)时,由_厂(z)≥o得n≤.

设g()===坠

,则gt()一,可得

g()在[一1,0)上单调递增,

所以[g()]…:g-(一1)-----4,故n≤4.

综上,得a一4.

本题解法整合时应取每项结果的交集,保证z



a矗壹k



∈[一1,1]都有/(-z)≥O成立.分离参数需要知识:若

n≥g(z)恒成立,则n≥[g()]…;若口≤g(z)恒成

立,则a≤Eg(x)]….比较可得,解法2优于解法1.

问题3讨论方程(k+k一2)+志。Y一9(足

∈R)所表示的曲线.

设计意图:曲线方程中含参数的问题是高考新的

热点.题型的设计通常是先求出含参数的曲线方程,

再根据参数的变化讨论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最后再研

究曲线的性质.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熟练掌握曲线与方

程的关系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本题的解答亦是如此.

分析:根据曲线的标准方程可以判定形状,何种

曲线与方程中z和Y的系数为正、为负、为零有关.

因此,可采用零点分段法来分类讨论.

解:(1)当k+k一2:0时,得k一1或k一一2.

若是一1,得Y一±3,曲线为平行于z轴的两条

直线.

0

若忌一一2,得一±昔,曲线为平行于轴的两



条直线.

rk+

(2)当k。>

Ik+

≠2,曲线为椭圆

>



(3)当k一2时,得。+一G-,曲线为圆.

(4)当』k…2~-k一2
l定/>0

曲线为双曲线.

(5)当k一0时,曲线不存在.

综上,当尼<一2时,曲线为椭圆

当k一一2时,曲线为平行于37轴的两条直线;

当~2<是<1且是≠0时,曲线为双曲线;

当k一0时,曲线不存在;

当志一1时,曲线为平行于轴的两条直线;

当是>1且是≠2时,曲线为椭圆;

当k一2时,曲线为圆.

研究这类问题先从简单情形人手,本题先令

的系数为零就是如此,再按37和系数同号、异号

以及相等、不等分类逐一讨论.整合时可由小到大分

类写出结果.

问题4(I)用红、黄、蓝、白四种不同颜色的鲜

花布置如图4所示的花圃,要求同一区域上用同一种

颜色鲜花,相邻区域用不同颜色鲜花,问共有多少种

不同的摆放方案?

(1I)用红、黄、蓝、白、橙五种不同颜色的鲜花布

置如图5所示的花圃,要求同一区域上用同一种颜色

鲜花,相邻区域使用不同颜色鲜花.



一一





L>





2一

<





c;



墨喜0奠

一R…

①求恰有两个区域用红色鲜花的概率;

②记花圃中红色鲜花区域的块数为,求的分

布列及其数学期望E().

旱昂

设计意图:与排列组合有关的概率问题是近年来

高考的热点,每年的全国高考几乎有半数以上的试卷

都考概率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排列组合和概率知

识,其核心是分类与整合思想.本题以花坛图案的选

色为背景设计了排列组合问题,概率计算问题及数学

期望问题,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在解题的过程中,可

以复习相关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分析:(I)可以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可由分步计

数原理直接求出;第二种,可由分类计数原理,按4种

颜色全用和只用3种颜色两类分别计算后,再累加.

(Ⅱ)用排列组合先求出基本事件,再求出发生事

件,最后求出概率以及含红色鲜花的分布列及数学

期望E().

(I)解法1: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摆放鲜花的不

同方案有4×3×2×2—48种.

解法2:用4种颜色摆放鲜花的不同方案有4×3

×2×1—24种;用3种颜色摆放鲜花的不同方案有

CiCA;一4×3×2×1—24种.所以共有48种.

解法1用的是分步计数原理,解法2用的是分类

计数原理,这是处理排列组合常用的两个基本原理,

使用时要分清计数是分步完成的还是分类完成的,不

能混淆.

(Ⅱ)解:①设M表示事件“恰有两个区域用红色

鲜花”.

如图6,当区域A、D同色时,共有5

×4×3×1×3—180种;

当区域A、D不同色时,共有5×4

×3×2×2—240种.

厂■r]删

两类,后用分步计数原理分别求出,再累加.

解决这类问题先要弄清是分步计数还是分类计

数,其次要分清哪些元素需要先排或哪些位置需要先

排.本题的特殊元素为红色,特殊位置为A、D或

B、E.

②当一0时,按用四种颜色、三种颜色分两类.

当用黄、蓝、白、橙四种不同颜色的鲜花布置五块

区域时,其中有一种颜色要用两次,有C种,因为相

邻区域不同色,所以区域B和E,A和D可以用相同

颜色,可以有C种,剩下的三块区域从不同的三种颜

色中选有A;种,由分步计数原理得CC!Ai一48种;

当用黄、蓝、白、橙中三种不同颜色的鲜花布置五

块区域时,先选三种有C:种,后把区域B和E,A和

D看成两个整体,加上剩下的一块,共三块,可以有

Ai种,由分步计数原理得CAi:==24种.

所以不含红色的摆放有48+34—72种,故P(0)



72



6

一一



当==:1时,可按用五种颜色、四种颜色、三种颜

色分三类.

当用五种颜色时,有Ai一120种;

当用四种颜色时,首先从黄、蓝、白、橙中选三种

且有一种颜色用两次可有qC种,由区域B和E,A

和D可以用相同颜色,可以有C种,剩下共有A;

种,所以有CiCC5A;一144种;

当用三种颜色时,首先从黄、蓝、白、橙中选两种

可有Cj种,由区域B和E,A和D可以用相同颜色,

所以有C;种,剩下只有红色一种,所以有C;C

一12种.

综上,含红色区域一块摆放的有1204-144+12

—276种,故P(1)一一嚣·

当一2时,由题(1I)①得P(2)=.

图6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为

因此,所有基本事件总数为180q-240—420种.

又因为A、D为红色时,共有4×3×3—36种;

B、E为红色时,共有4×3×3—36种.

因此,事件M包含的基本事件有36+36

=72种.

,79

所以P(M)一=.

厶U.)J

求基本事件时,先用分类计数原理,将基本事件

划分为区域A、D同色和区域A、D不同色两类,后用

分步计数原理分别求出,再累加.

求发生事件,也是先用分类计数原理,将发生事

件划分为区域A、D为红色时和区域B、E为红色时

O12

6236P

_。一___一_。一

353535

所以E(一o×+1×瑟+2×嘉一1.

排列与组合的综合问题,分类是关键,难点在于

不遗漏、不重复.本题的分类是按红花使用区域的多

少进行的.分类后的计数,大都采用先选后排的方法.

常用的有特殊元素优先、特殊位置优先和排除法

三种.

(下转第56页)



…嫠学爹号2013年第3期(上旬)………㈡驰㈠一~…

因为s≥r+1,则①式左端2一2。≥0;又因为

①式右端(一1)一2(一1)一3≤0,于是当且仅当S一,-

+1,且为不小于4的偶数时,a,a,a成等差数列.

(3)由于+一a一2”+2(一1)”≥0,不妨设a,

a,a,“成等差数列,其中1≤q
4-6/,一“4-a,即2一2一2+2一(一1)+(一1)

一(一1)一(一1).②

因为②式的左端2一2一2+2≥2一2一2

+2q一2一2+2≥2+2。≥4+2—6,右端(一1)。

4-(一1)一(~1)一(一1)≤4,所以方程②无解.所

以在数列{a}中不存在4项成等差数列.

3结束语

数学试题的命制,不只是在教学检测环节才需要,

与教师平时的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在教学“数列

求和”的“裂项求和法”时,如果教学了数列{}的

求和方法后,还能够给出求数列{},

{),{—14-4-n(n丽前”和的1(”1)(2)/’1+1)(,z+2)(+3)f““

问题,可以在锻炼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

生真正理解裂项求和法.因此,作为教师,研究试题的命

(上接第45页)

训练题

B组

1.用3种不同颜色给图7中的3个

矩形随机涂色,每个矩形只涂一种颜色,

则3个矩形中有且仅有两个矩形颜色相

同的概率为.

2.如图8,在直三棱柱ABC一

ABC中,AClBC,AC一4,BC===CC】

一2.若用平行于三棱柱ABC一ABC

的某一侧面的平面去截此三棱柱,使

能得到的两个几何体能拼接成长方

体,则长方体表面积的最小

值为.



图7

图8

3.已知函数,’()一37一兰4-Ⅱ(2—1n)(&>O),



讨论厂()的单调性.

4.已知厂()=xlnz,g(x)一一32十&z一3.

(I)求函数.厂(z)在[f,+2](f>0)上的最小值;

(11)对一切∈(0,+oo),2f(x)≥g(z)恒成立,

求实数cz的取值范围;

1

(Ⅲ)证明:对一切3L"∈(0,4-。。),都有In>÷

题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命题能力,而且能够更

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数学试题命题方面的实践与

思考,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不少方法是笔者多年来

在学习、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得到

的.因时间稍久,恐难一一列出参考文献,在此,向这

些作者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E1]杨英,张蕴禄.数学选择题的利与弊EJ].数学通报,1998

(8):8-11.

E2]贺贤孝,陈君汉.数学选择题评析[J].数学通报,l999

(10):4041.

[3]刘广智.数学选择题的测试研究[J].数学通报,1999

(11):3334.

[-43刘明.也谈“数学选择题的利与弊”[J].数学通报,2000

(5):35-36.

Es]陈碧芳.数学选择题的利弊有多大——选择题的优点与

缺点定量分析[J].数学通报,2000(5):17-18.

[6]刘明.对数学选择题难度与区分度关系的研究及思考

[J].中学数学月刊,2003(2):67.

[7]单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8]单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

~成立.

ex

5.(2012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理科第2题改编)设

A是单位圆.35+一1上的任意一点,z是过点A与.27

轴垂直的直线,D是直线Z与37轴的交点,点M在直线

l上,且满足lDMl—m1DAI(>0,且m≠1).当点A

在圆上运动时,记点M的轨迹为曲线C.求曲线C的方

程,判断曲线C为何种圆锥曲线,并求其焦点坐标.

6.一个盒子装有六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如下六

个定义域为R的函数:f()一,厂。()一.17,/、。()

一z。

,()一sin37,f5(o27)=COS,f6(37)一2.

(工)现从盒子中任取两张卡片,将卡片上的函数

相加得一个新函数,求所得函数是奇函数的概率;

(Ⅱ)现从盒子中进行逐一抽取卡片,且每次取出

后均不放回,若取到一张记有偶函数的卡片则停止抽

取,否则继续进行,求抽取次数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注:本设计的训练题分为A组和B组,A组以

基础题为主,用于对思想方法的理解应用;B组以中

档题为主,用于对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训练题答案

或解答提示详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网站http://

www.zhongshucan.corn)

献花(0)
+1
(本文系耀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