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自责,喜欢自己,相信自己吧

 展翅飞翔802 2015-05-04
当年看《唐山大地震》,灾难来临时,母亲在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本能地选择了“救儿子”——当年的举动,让这个母亲心怀愧疚,在自责中生活了32年。32年后,当解开心结的女儿抱着母亲问“这些年来,你是如何过来”时,泪眼模糊的我们或许才明白,来自内心深处的强烈的自责对人的精神能量是一种怎样的摧毁,生活在自责中又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状态。

  所幸的是,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么多戏剧化的情节,但自责的情绪我们却时常在体验:因为做得不够完美,我们会自责;因为给别人造成了麻烦,我们会自责;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我们更会自责……

  自责,顾名思义,是指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到内疚并谴责自己。心理学博士、杭州五云山疗养院院长骆宏认为,如果自责有助于我们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避免自我伤害,甚至有助于我们自我成长,那么这种自责就是“积极的”,也就是有意义的;但如果这种情绪给我们带来沮丧、悔恨、郁闷、绝望等体验,并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那么,我们应该找到正确的方法着手管理它。

  “我会在做完某件事后自责,觉得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告诫自己下次要改进,”多多妈说,“这没什么不好吧,只是一种变相的对自己的不满,我觉得还能提高和完善自己呢。”

  多多妈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把当天要做的事情一一罗列在记事本上,做完一件勾掉一项。下班之前,如果每件事前面都打了勾,她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但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她都没能完成既定的所有事项。你想想啊,交通这么拥堵,出去办个事情,半天时间就没了;而一旦坐在电脑前面,什么微博啊、团购啊,稍微溜达一圈,得,下班时间就到了。

  所以每到下班时间,多多妈先会沮丧地自责:“啥事都没干成,又浪费了一天……”然后,又重整旗鼓:“明天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时间……”

  不仅仅是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妈也是个爱自责的人。比如,自己因为和小姐妹聚餐,没能陪儿子睡觉,她会自责不负责任;老家来人,招待完送上回程的车,忘了给他们买点杭州特产带回去,她会自责不周全;如果哪句话说错了,伤了别人的心,她除了道歉,更会责怪自己的口无遮拦……

  这些自责,有的让她多长了个心眼,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呢,自责完了也就完了,直到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她只好自责“怎么这么不长记性”……

  自究爱自责的原因,多多妈承认自己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自责是一种变相的对自己的不满。“有的人,生活状态很随意,接受每一个当下,但我会纠结,会反省,会自责,这可能跟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她说,上小学时,她非常喜欢的班主任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度过的每一天负责任”。当时年纪小,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而上大学后,她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用,也慢慢养成了睡前做反省、醒来做计划的习惯,“翻开那时的日记,还记着‘今天不该和某某吵架,明天一定向她道歉’的话呢”。

  “但是人都有惰性的啦,自责反省很容易做到,改进和完善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你看,我总是处在自责但鲜有改变的状态中……”多多妈笑着说。

  一句“都是我不对”换来对方的原谅

  “道歉型”自责——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变相的自我保护

  潘潘上班不久,公司组织黄山两日游。前一天晚上,潘潘加班到很晚,第二天早上自然就起晚了。于是,说好早上七点在公司门口集合,潘潘足足迟到了四十分钟。

  车上可坐着公司有名的 “张大嘴”、“杨大炮”,哪一个发起火来,都会让潘潘吃不了兜着走。潘潘气喘吁吁地站在副驾驶位置,又是鞠躬,又是道歉:都是我不对,耽搁大家时间了……车子终于在大家的抱怨声中发动了,潘潘瞅准“杨大炮”旁边的空位置,坐了下来。她一边再次道歉,一边拿出自制的小饼干,和前后左右位置的同事们一起分享。试想,谁会去故意责难一个因加班而迟到、且真心自责道歉的小姑娘呢?只见“杨大炮”一边吃着饼干,一边大声说:“没事没事,下回别让我们等那么久就是了!”

  潘潘认为,当自己的失误给别人造成影响时,诚恳的自责较容易博得别人的原谅——当自责成为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时,其实也就变相地保护了自己。所以,她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因为特殊原因而没做到时,她会先自责再道歉;工作中,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如期完成时,她也会先自责再改进……所以,她很少因为一些客观的失误而受到别人的指责。

  但潘潘提醒说,如果仅仅把自责当做一种自我保护的工具,那么它又恰恰不会给你提供保护。

  她说,有一回,一个朋友向她借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说好两个月后归还。结果半年过去了,朋友只有自责,而从来不提还钱的事情。刚开始,潘潘觉得谁都会遇上缺钱的事情,反正这钱自己也不急用,也就安慰他不用急,后来,听另外的朋友说也被此人借了钱不还,而且这笔钱是被他借去炒股的。顿时,潘潘觉得他的自责很是虚伪。后逢自己要买车,潘潘以此为由,强行向这个朋友将钱要了回来。

  当自责的情绪无法控制时……

  “病态型”自责——过度地责备自己,会产生不良情绪体验,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积极的自责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消极的自责常常表现为过度地责备自己,致使自己产生沮丧、悔恨、郁闷、绝望等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这是心理版读者交流群网友“渔夫”的姐姐的故事。“姐姐原本就内向,言语不多,但她真的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渔夫说,小时候,自己总跟姐姐抢玩具,抢好吃的、抢不到就哇哇大哭,每次妈妈过来“评理”时,姐姐总是抢着承认错误,说是她的错。

  上学时,姐姐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差,加上爸爸妈妈要求比较严,渔夫印象中的姐姐很少有笑容。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三时,姐姐拿着考了70多分的卷子,眼泪汪汪地说:“我真的太笨了,无论怎么努力都考不好,给爸爸妈妈丢脸了。”

  现在想来,姐姐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就存在“过度自责”的倾向?但那时没人懂心理学,也没人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几乎所有人都是在跌跌撞撞中走过来的。

  后来,姐姐高考失利,但那年头,高中毕业算是高学历,爸爸也托了很多关系,姐姐便到一个大型企业里做了办公室文员。随后,她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生活幸福。

  姐夫一直认为现在像姐姐这样内秀沉稳、懂得自省的女子并不多见,所以很珍视她。但不久,姐姐因为儿子发高烧很严重打电话给出差在外的姐夫,姐夫改变了原本第二天回来的决定,连夜往杭州赶。就在回杭途中,深夜十一点多,车祸。抢救还算及时,姐夫捡回一条命,失去一条腿。

  这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但姐姐却陷入了自责的深渊。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她的错,如果那天晚上不打电话给姐夫,一切都不会发生。我和姐夫都劝她不要这么想,但怎么也阻止不了她自责的念头。

  姐夫出院后,姐姐的情绪也低落到了极点。“等我觉察到姐姐的反常表现后,我立即建议她去看心理门诊。果然,姐姐的表现是一种应激障碍。”令渔夫庆幸的是,因为就诊及时,姐姐的情绪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专家点评

  当意识到存在“自责”的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自责给我带来了什么帮助?

  骆宏

  自责可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改变行为;但自责也可能是“有害”的,它可能是一种应激障碍典型的症状。自责究竟是好是坏?我们首先需要放下的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毕竟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能简单地用对错加以衡量,一切都需视情形而定。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自责?

  第一,我们得学会意识到“自责”的存在。许多时候,我们感到难过,我们或许能强烈地感受到身体上的不舒服,但却未必能意识到那个时刻我们头脑中在想什么。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思维久而久之常常会成为一种习惯,也叫做“自动自发”,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主动去注意自己思维的话,根本无法觉察到自己在想什么。所以说,古人有修养品德的“日有三省”之说,这也表明,时常觉察自己是很有必要的。生命中,我们如何能够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我,恰恰有赖于这种自我觉察。

  第二,当意识到存在“自责”的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自责给我带来了什么帮助?”心理学常常用“功能性”和“失功能性”来表述我们心理活动的作用。顾名思义,前者指的是,这种心理活动是有帮助的。如果自责有助于我们改善人际,有助于我们避免自我伤害,甚至有助于我们自我成长,那么这种自责就是“积极的”,也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我们则说是“失功能的”,或者说是“消极的”,有害的。情绪就是情绪,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负性情绪等同于不好的情绪。如果自责带来的难过是帮助我们完善自我的动力,那么这种难过,或者说这种自责都是有价值的。

  第三,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自责是“消极” 的时候,那么就需要着手开始管理自己的“自责”。自我反省式对话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过分的自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回答三个问题。问题一:我是否一定要这样想?问题二:我还可以怎么想?问题三:既然有比较好的想法,为什么不那么想?

  正如前面所说,管理自责的难点在于由于习惯成自然,所以,它有时会成为我们个性的一部分,而人对改变总是望而生畏的。但好消息是,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改变某种思维方式是完全可能的。有研究表明,只要我们开始注意培养自己新的思维方式,坚持12周,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变化。试想,三个月能够让我们告别过去,这实在是值得尝试的事情!只要我们保持一种“不完美的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的心态,自责就会化消极为积极!这里我们可以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问题不在于我们能不能改变“消极的自责”,而在于我们能否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坚持12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