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觉人类学 | 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影像

 ganggang0611 2015-05-04

    在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影像工作中,我们不妨引入视觉人类学的准则与方法,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最具实践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学科之一,人类学原本就与民间文化保护有着密切关联,当以视觉人类学为依托的影像工作方法被文化遗产守护者们所借鉴,或许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为严谨、明晰的影像创作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舶入与推广,令诸多原本濒临消亡的地域文化,被政府与民间重估与看重。这十年也正是数字影像迅猛发展,广泛进入文化保护与传播领域的新时代,用摄影或摄像的方式,拍摄民间文化遗产,编纂和播映影像作品,也早已司空见惯。

  但是,当我们检阅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时,还是会发现一些无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拍摄者的民族或文化偏见,使得某些影像作品带有“猎奇”色彩;创作者摆拍或作假,令影像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此外,意识形态或商业利益等因素,也会造成影像内容的扭曲或误导,偏离了民间活态文化的真正价值。

 

罗伯特·加德纳与其拍摄的民族志纪录片《死鸟》

  在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影像工作中,我们不妨引入视觉人类学的准则与方法,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大多数社会科学不同,人类学家不喜坐而论道,更擅长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作为核心方法。“田野调查”是指在一个地区较长时间的生活与调查,强调在社区和文化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参与观察”则是指人类学者亲身参与社区活动,以“准内部成员”身份,体验观察和记录当地文化主要内容。
  以上述两种工作方法为基础,视觉人类学者坚持一种文化平等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本信念。

 

约翰·马歇尔与其民族志纪录片作品《猎人》剧照

  由于城乡差别、民族差异、经济水平、社会地位以及教育程度不同,外来的影像工作者往往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具有某种身份优势。视觉人类学者反对影像权力的滥用,更反对将自我意志凌驾于被拍摄对象之上,通过摆拍、虚构或拼凑素材等方法,炮制符合自身需求的影像文本。一部合格的人类学影像作品,务必以对他者文化的承认与尊重作为最基本的评判标准。
  在影像的拍摄过程中,视觉人类学者强调遵循“社区合作”的原则,邀请社区成员作为项目参与者,合作完成影像的摄制工作。“社区合作”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承认并尊重被拍摄对象的“文化主权”,放弃居高临下的自我中心主义,寻求后者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影像创作者的田野工作。惟其如此,民间文化的真实图景,才有可能在合作拍摄的过程中展现出来,并且被社区文化的持有者们承认与珍视。
  视觉人类学者还倡导“影像互惠”与“视听分享”的拍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由于影像本身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以及直接、易懂的交流特性,尤其适合在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形成分享与互惠的关系,文化传承者应该与影视工作者共享影像资源,使之成为社区自身保有的一笔文化财富。
  作为最具实践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学科之一,人类学原本就与民间文化保护有着密切关联,当以视觉人类学为依托的影像工作方法被文化遗产守护者们所借鉴,或许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为严谨、明晰的影像创作规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