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与创投推动的科技服务业变革

 EVYN_YANG 2015-05-04

作者:冉伟

【导读】本文根据资本实验室CEO冉伟在2014思博知识产权交流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回顾近18个月以来全球科技服务业新兴领域的创业投资动态;2.分析科技服务业变革的新特征与新模式;3.探讨如何以跨界和创新迎接科技服务业的变革。欢迎下载本报告PDF版(18页,1.14M)

"思博知识产权年会"是由中国知识产权领航者——思博网发起并主办的中国目前参会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知识产权专业论坛。2014思博知识产权交流年会由思博网、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主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跨界思维下的知识产权商业契机》。

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成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

除了政策的强力推动,创新环境的日益完善、创业投资的活跃参与也在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增添力量。中国科技服务业将在创新与创投的推动下,在持续变革中迎来全新的生机;而以前瞻的眼光透视全球科技服务业创新与创投动态,也会对科技服务企业的行动路线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一、2013-2014上半年全球科技服务业新兴领域创业投资动态

科技服务业涵盖面广,业务细分程度高,并且与各产业存在紧密融合。为了体现对该产业创新动态的监测,资本实验室将其中的新兴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属性比较强的企业做了重点统计,主要划分为4个领域,分别是科技咨询机构、技术研发与技术转移机构、法律服务商,以及科技媒体。

1.相比2013年,2014上半年投资增长迅猛

根据资本实验室统计,在过去18个月中,科技服务业新兴领域获投资案例230起,披露融资额23亿美元。其中,2014上半年的融资案例数和融资额已经分别占到去年全年的70%。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从去年到今年,全球科技服务业的投资增长非常迅猛。

2.科技咨询与技术研发/转移服务是引资重点

从细分领域来看,科技咨询、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在推动创新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因此吸引了最多的创业资本。

其中,科技咨询公司投资案例共110起,披露交易额15亿美元,这其中包含管理咨询公司、市场研究公司、以及一部分针对医疗、能源、清洁科技等垂直行业的咨询公司。与传统类型的咨询机构相比,这些公司有两个典型特征:1.互联网属性——大部分公司都能够直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SaaS、PaaS式的咨询服务;2.数据驱动——以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商业智能服务。

其次是技术研发与技术转移机构,共50家企业获得3.5亿美元融资。除了各种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开放式创新平台、科研众包平台、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专业社区,如科学家、医生和IT人士社区。

在法律服务领域,共46家企业获得4亿美元融资。除了3家相对传统的法律服务商,其他公司都是在线法律企业,包括5家知识产权服务企业。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线法律服务是近两年的一个投资热点,而专业化的在线知识产权服务企业也开始更多地进入创业资本的视野。

在新兴科技媒体领域,共24家企业获得5000万美元融资。相比前三个领域,平均融资额度相对较低。

3.美国市场遥遥领先,中国市场初步成长

2013年至2014上半年,美国市场的科技服务业新兴领域投资案例136起,占到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遥遥领先其他经济体。这个数据至少能够告诉我们一点: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动机的美国,在大量创新企业、创新成果的背后,一定有大量科技服务企业的有力支撑。

中国市场共26家企业获得融资,全球占比11%。从细分领域来看,科技媒体融资数量最高,其次是法律服务和科技咨询服务。

数据对比显示,中国与美国市场在科技服务业新兴领域创投活跃度上的差距显而易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市场在未来蕴藏着更多宝贵的机会。因为,中国科技服务业真正的市场化才刚刚起步,在这个时候又迎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加上创新环境的改善、创新企业的增多,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科技服务业一定会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增长。8万亿的蛋糕就在那里,就看谁能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科技服务业——从未停止的变革

科技服务业的变革从未停止,并且正在加速。这一变革体现为几个重要的方向与特征:众包与众筹、社交化、移动化、数据化、平台化和垂直化。

1.众包/众筹——汇聚全球智慧与资本

开放的科技服务业是较早与众包模式产生融合的产业;而众筹模式同样已经快速融入该产业之中。两种模式通过汇聚全球智慧与资本,催生出各种类型的科研众包与创新平台、“公民科学”众包研究项目,以及新兴的科研众筹平台。

在众包科研与创新平台中,yet2(1999年创立于美国)、InnoCentive(2001年创立于美国)、NineSigma(2000年创立于美国)作为老牌的知名众包平台,运行时间都已经超过10年,诞生了不少跨界的科研成果,也帮助企业解决了大量的研发难题。在这些平台的背后,都有传统科技巨头的资金与资源支持。Idea Connection(2007年创立于加拿大)、Presans(2008年创立于法国)则是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作为科技服务业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公民科学”扩大了普通民众参与科学研究的渠道,并在各自领域提升了科学研究的效率;特别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公民科学”就像插上了一对翅膀,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种类繁多的科研项目中。气候监测项目Temperature Blast、水资源保护项目Creek Watch、鸟类统计项目BirdLog、植物识别应用leafsnap、红杉保护项目Redwood Watch、流星观测项目Meteor Counter是“公民科学”移动应用的典型代表。

在科研领域,众筹这一新兴模式也开始发挥作用,例如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实验众筹平台experiment.com,涵盖了从生物、化学到经济学、社会学等20个领域,通过众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学研究的资金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也让更多人能够支持科学研究。在如今风起云涌、大同小异、良莠不齐的各种众筹平台中,该平台显得格外的耀眼和宝贵。

2.社交化——无社交、不科研

科研社交平台把全世界的科学家、科研人员集合在一起,交流研究成果,推动科研合作,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科学研究带到了一个更开放、刚广阔的发展空间。ResearchGate、academia.edu、MENDELEY、Kaggle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全球科研社交平台ResearchGate已经拥有超过200万注册研究者。该平台于2008年在德国创立,已完成3轮融资,累计披露融资3500万美元。

2008年创立于美国的研究人员学术社交平台academia.edu已完成B轮融资,披露融资额1770万美元。该平台聚集了超过1500万用户,约420万篇论文。

来自英国的跨平台文献管理与学术社交网络MENDELEY同样创立于2008年,用户数已经超过310万。在经历两轮融资210万美元后,MENDELEY被荷兰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收购,涉及金额约7600万美元。

全球最大的数据科学家社区Kaggle于2010年创立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后迁至美国旧金山。其用户已经超过10万,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截至目前,Kaggle已获得A轮融资1100万美元。

3.移动化——7×24,即时响应

当科技服务业移动起来,带来的是全新的活力,是7×24的即时响应。

wisegate是一个资深IT人士的交流社区,在2013年获得3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披露融资额490万美元。除了PC端之外,wisegate开发了自己的移动应用,主推移动化的即时咨询功能。

在法律服务领域,用户已经可以通过移动法律应用shake在线生成法律文件,并进行电子签名。shake在2013年获得3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400万美元。

在“公民科学”领域,移动应用Project NOAH正朝着“全球领先的生物体记录平台”的目标迈进。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通过这一应用,可以随时上传他们在溪流边、树荫下、天空中看到的野生动物图片。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能成为本地野生动物的记录、辨认、研究与分享者。该应用的开发机构Networked Organisms在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种子投资。

4.数据化——发挥数据的力量

大数据的应用同样在科技服务业的各层面发挥出新的价值。

其中,知识产权行业正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推动知识产权成为创新利器与商业决策工具,例如:知识产权商业智能服务商Innography为用户提供专利检索与分析工具。公司创立于2006年,于2014年1月获得350万美元风险投资,累计融资额1650万美元;知识产权管理软件服务商Lecorpia创立于2006年,于2014年5月获得1000万美元B轮融资;商标检索及分析服务商TrademarkNow创立于2012年,在2014年获得350万美元A轮融资。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内的数据堂。作为一家大数据共享交易平台,数据堂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提供数据共享、交易、分享服务。该公司于2014年获得数千万元投资。

上述企业都是通过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来实现商业价值的典型案例。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产品线,在同行业中应该说建立起了更稳固的商业模式和更牢实的竞争壁垒。

5.平台化——在技术、资本、市场间搭建桥梁

平台化的科技服务企业力图在技术与资本、市场之间搭建桥梁。

Betaworks创建于2007年,是一家新生代的孵化器,也是一家集成式的创新平台。他们强调自己孵化的是创意和产品,而不只是单一的公司,就像他们的创始人所说:“人们更想成为八个产品的联合创始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唯一创始人。”公司目前已经投资超过90家公司,同时有近30起退出案例。
Collective IP,定位于创新智能服务商,致力于成为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与投资对接平台。公司创立于2011年,于2013获得25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350万美元。

除了跨界的平台之外,细分领域内的服务平台也在成长,例如专注于科研试验,及科研仪器外包服务的Science exchange和易科学(Easy Science)。

6.垂直化——一尺宽、一里深

垂直化是科技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服务于医疗领域的doximity、丁香园、sermon这样的企业,专注于IT领域的shapeways、app.net,也可以看到在一个高度细分的领域中精耕细作的实验室管理服务商Quartzy,科研试验笔记与分享应用labfolder、地质科学咨询公司Task-Fronterra。上述企业都以一个小的入口切开一个大的细分市场,体现了“一尺宽、一里深”的精神。

三、以创新、以跨界迎接科技服务业的变革

上面提到的科技服务业变革6个方面的特征,如果归结为一点的话,那就是“去中心化”。因为去中心化,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可以方便地参与到同一个科研项目中去;因为去中心化,各行业固有的信息不对称被无情打破,大量先知先觉的,早起的人们能够去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也是因为去中心化,新的挑战者具备了更开放、更有利的成长环境。

“去中心化”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加速改造传统行业,而各行业之间也将产生空前的跨界与融合。科技服务业作为推动创新的基础力量,同样会在跨界与创新中催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机会与商业模式,会以自身的持续创新带动各行业的创新。在迎接变革的过程中,科技服务企业将沿着“前瞻”、“开放”、“深挖”几个方向前进:

1.前瞻:站在科技与产业的前沿,紧密把握前沿趋势,为各行业提供前瞻性、高价值的创新服务。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新挑战者的出现,科技服务业在未来5年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那些越早看到机会,越早行动的企业越有可能在未来的产业格局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2.开放:在未来,科技咨询机构、技术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法律服务商、知识产权机构、孵化器、创客空间、创投机构、科技媒体等业态之间的合作将更为紧密。那些能够打破自身的业态局限,寻求更多创新伙伴的科技服务企业才能建立起更健康的成长生态,并获得持续增长的机会。

3.深挖:未来的科技服务业将更依赖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持续跟踪和分析,科技服务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深挖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战略、研发、创新、融资、法律事务等需求,做到更为即时、高效的响应,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准。

·本文为资本实验室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资本实验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