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州发展历史

 安橋8898 2015-05-04

我的家乡重庆万州——人文历史                              万州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三峡库区腹心,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

  万州襟江被山,集江城、山城于一身。城后两山如屏,一为太白岩,一为天城山。据传说,要白仗剑出川,曾在岩上读书吟诗会友,并有“大醉西岩一局棋”之事,太白岩因之而得名。如今岩上有何其芳墓及纪念碑,还有不少诗文的题刻。而天城山孤墙,故又称天子城。

  万州区系少数民族散居的主要地区之一。除汉族外有土家、回、苗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为土家族35345人。其次是回族903人,再次是苗族139人。

  万州区北接开县,东邻云阳县,西连梁平县,南界湖北利川,历为渝东、陕南、鄂西、湘西、黔东北的物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枢纽,水道上距重庆市主城区327公里,下至湖北宜昌320公里,是重庆与宜昌之间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万州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有47个乡、30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1998年末总人口165万,其中农业人口130万。万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春早秋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无霜期349天,年均气温18。1oC ,年降水量1185。4毫米。

  万州区在三峡库区中属半淹城市,淹没陆地面积达49平方公里,涉及1座城市、14个集镇、374户工矿企业;淹没各类土地47050亩,其中耕园地36862亩;淹没线下人口15。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35万,城镇人口12。58万人。同时,还有一批基础设施及古迹文物被淹。万州区移民安置静态补偿资72.65亿元。


万州历史

 

    万州历史悠久,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 216 ),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治城今长滩 , 为万州建县之始。蜀汉建兴八年( 230 ),省羊渠置南浦县,治城迁至今万州区南岸。

 

    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南浦为鱼泉县,徙治江北(今万州区环城路)。北周时期( 557 - 584 ),先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后又改万川县,与南州和万川郡同治。

 

    隋开皇十年( 598 ),废万州郡,改万川县为南浦县,与南州同治。炀帝大业三年( 607 ),省南州、南浦县归属巴东郡。

 

    唐武德二年( 619 )置南浦郡,领梁山、南浦、武宁 3 县;武德八年改南浦郡为浦州。贞观八年( 634 )改浦州为万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万州为南浦郡,乾元元年( 758 )恢复万州,仍与南浦县同治。

   

   元世祖至元二十的年( 1283 ),省南浦县入万州,领武宁一县。

 

    明洪武四年( 1317 ),并武宁县入万州,六年( 1373 )降万州为万县。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设万县专区。

 

   1992 年 12 月国务院下文撤销万县地区建制设万县市(地级市),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开县、梁平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 3 区 8 县。

 

     1997 年 12 月 2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撤销万县市及其所辖的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和重庆市万县区,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改为龙宝管理委员会、天城管理委员会、五桥管理委员会。万县区辖龙宝、天城、五桥三个管理委员会。万县移民开发区受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代管开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1998 年 5 月 22 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将重庆市万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万州区辖龙宝管委会、五桥管委会、天城管委会;

    

    2000 年 7 月 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撤销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龙宝管委会、五桥管委会、天城管委会更名为龙宝移民开发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天城移民开发区,由万州区管辖,共 32 个镇、 45 个乡、 14 个街道办事处、 1277 个居民委员会、村;

 

    2004年万州对镇乡(街道)区划作了调整,由原来的92个镇、乡、街道减少到52个;

    

    2005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龙宝、天城、五桥移民开发区,由万州区直接管理镇乡、街道,辖13个乡、28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

 

                万州发展历史

  
 一、巴国之乱成蔓子之名。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巴蔓子自刎谢楚的事为古今所称道,巴人豪侠之气甚浓,从蔓子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其后人也多效之。在今日恩施有巴蔓子庙,在重庆有巴蔓子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人民对巴蔓子将军的追思依然没有退去。

根据记载,巴国之乱的中心地带应该是在朐忍县,差不多也就是在今日万州这一地区,当时万州尚未建制,但人为的建制不能将空间割裂,所以关于万州这一地区最早的重大事件应该是巴国之乱,反映了巴国末期统治的摇曳,并成就了巴蔓子将军忠烈爱国之名。

 

二、板盾蛮的兴起与巴渝舞

    今重庆自周以来一直是巴子国所在地,秦灭巴蜀后,板盾蛮成为这一地区巴人的主要代表,而板盾蛮起于巴之东南,史称朐忍(今万州地区)。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秦王许重金募杀虎英雄。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杀虎受封。后来他们所在的势力就演变成为板盾蛮,在汉初板盾蛮曾从刘邦平乱,于是在秦汉之际成为今渝东众多巴裔蛮夷的统帅。又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间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于是,“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巴渝舞》在此得到板盾蛮的继承和发扬。


三、《竹枝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柳清清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竹枝歌》习唐诗之人谁不知晓,而不仅仅是刘禹锡作《竹枝歌》,自唐朝以来过往三峡地区的文人都受峡江地区《竹枝歌》的影响,再如:白居易“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可见,《竹枝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枝歌本就来源于民间为“竹枝”,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后进而雅俗共赏。而她的发源地正是万州等峡江地区。《太平寰宇记》“万州风俗”云:“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娥媚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又《夔州府志》卷一记万州开县民俗云:“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到,竹枝歌一系列记载中都提到了其发源地万州。可见当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是非常兴盛的。

 

四、天生城抗元

    天生城为古万州八景之一“天城倚空”,距万州城区3公里,高346米,占地约13公顷。相传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得名天子城。

    南宋末年,蒙古骑射横行中国疆土,南宋江山进入最进行的残喘般的抵抗,万州天生城将上官夔于此坚持抗元斗争,同元将杨文安大战年余,至死不降。后人为纪念上官夔以身殉国之壮举,曾在城上建有上官夔祠。万州天生城与历史上著名的合川钓鱼城等为四川抗元要塞。

 

五、张献忠入川(万)

    1644年,正当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时,张献忠率军数十万人进入四川夔州,沿江而上,占领万县。由于江水暴涨,在此处停留了三个月。听说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朝,即向重庆进军,一路击败明军抵抗,占领重庆。八月又攻占成都,十一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置东阁、五府、六部官员,创新历,并铸大顺通宝铜钱。当时设铸钱局,取蜀王藩府古鼎玩器及城内外院铜像为钱。

    万州作为张献忠入川停留的第一站,也许预示着四川血雨腥风的即将到来,在张献忠据川后,清军入蜀,战乱不休。明数百年繁衍之人口,几近灭绝。所以,张献忠入川是四川的灾难,也是万县的灾难。由于人口锐减,清朝出现移民大潮,也就是湖广填四川,今四川民之先祖,多是在这一时期迁入四川的。
 

六、万县九五惨案

   1926年8月29日,英国商船“万流”轮在云阳浪沉我一只木船,溺死军民58人,损失军饷85000银元,步枪51支,子弹5500发。作为赔偿交涉条件,万县驻军将另两艘英国商船扣留。9月5日,从宜昌和重庆急调至万县的3艘英国军舰突然向万县城区开炮,时间持续3小时。据统计,在震惊中外的“九五”惨案中,中国军民伤亡5000余人,房屋被毁千余间,财产损失2000余万银元,整个城区沦为一片废墟。

   万县惨案作为中华民族屈辱史的一页,万县人民永远都不应该忘记!英国舰队航行在我们母亲河,而我们的内河怎能让外国舰队在其中航行?但积贫积弱的中国却无力御夷国于国境之外。而我国子民在财产受到侵害后不仅不能获得应有的补偿,还被对方炮击城区,致使“中国军民伤亡5000余人,房屋被毁千余间,财产损失2000余万银元,整个城区沦为一片废墟。”这是何等的血泪史啊,历史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万州人民应该永远记得,没有国家之强盛,就无个人尊严可言。洋人欺我万县,辱我中华,我万县人应奋发,我中华人应自强!

 

七、抗日战争时期的万县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时间爆发后,小日本兽性的铁蹄踏入中国大半个江山。上海沦陷,南京沦陷,汉口沦陷。此时大批辎重物资正堆积在宜昌,时间刻不容缓,必须将所有物资安全转移到后方。民生公司在总裁卢作孚率领下,从宜昌到重庆,22艘轮船和850多只木船,日夜不停地在川江来回穿梭。物资运送包括两段三点,由宜昌三斗坪到万县,再由万县到重庆。卢作军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烂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日军自1938年10月至据9个县不完全统计,自1938年10月至1944年12月累计,日机轰炸199批次,出动飞机2198架次,投掷炸弹和燃烧弹10226枚,炸死5148人,炸伤5240人,毁坏房屋17726间,造成的经济损失仅万县、开县、云阳、奉节4个县统计,即达3997.61万元。其中,仅1940年7月28日一日,日机3次空袭万县城,投弹327枚,炸死367人,炸伤422人,毁房1003间。

 

八、三峡工程

    因为三峡工程,万州城被齐腰斩去了下半身,历史的痕迹已退变为了烂砖碎瓦再以后的岁月中她将沉于江底。待脑海中的记忆湮灭时,她的传承也已无处可以存,在后人眼中的几张皱巴巴的照片中,或许会让她作穷乡僻壤般鄙视起来。万州,究竟是先天不足的孩子,还是后天失忆的迟暮老者,也许已经没有了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