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心 (http://woshixinya.blog.sohu.com/)2007-04-05发布: 七致壶公先生: 元元道之生 一一聚经营 名存心非法 理归圣合情 格向平生立 神足已通诚 天宪如莲骨 六虚体飞腾 壶公评论(http://zzisl11.blog.sohu.com/)2007-04-07 回复: 煌煌主义真, 九九数归仁。(1) 利盁惠大众, 德厚被凡尘。 路自有中来, 心从无处生。(2) 诗词喜和谐, 乐奏闻于阗。(3) 说明: (1)煌煌主义真,九九数归仁。 读“天地之心”诗当然能够明白此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八句递序而精神连贯于衷。“元元”、“一一”即为本;“名”“心”、“理”“圣”则为辩;“格”“立”、“神”“诚”自为证;而“天宪”、“六虚”亦为变。 天宪犹王法,莲造佛世界。也就是说,莲邦作为极乐世界是有胫骨的,即莲骨。 所谓“六虚”,唐人孔颖达注易:“言阴阳周徧流动在六位之虚。六位言虚者,位本无体,因爻始见,故称虚也。”因而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是《易》的三大特征。王阳明尤加之以“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于是答以主义,而申明主义在仁;于是有了“利盁惠大众,德厚被凡尘。”即申明,公平的正义即在为民,否则无论高楼栉比、广厦万千都不过是过眼风云,海市蜃楼,于我何涉? (2)路自有中来,心从无处生。 路是走出来的,这里的“有”是实践;而精神或文化则在于人群的认识,不为物也不为其它,而是人们自然的感受。“高楼栉比、广厦万千”是“有”,即可以导人赞美,也足以令人厌憎,喜与恶都是人们自己的感觉。 (3)诗词喜和谐,乐奏闻于阗。 准确地说,诗词并不喜和谐,中国最有成就的诗人如李白、杜甫、李商隐都是悲剧诗人,连陶渊明、白居易等等也是,没有感慨就没有诗,诗是心的声音。 “于窴”古西域国名,今新疆和田一带。《汉书》说:“于闐国。。。去 长安 九千六百七十里”,太遥远了;吴伟业:“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闐工。”生在乱世的吴伟业有心思听那些歌吗? 这一句表达的是一种期望,也许我们的子孙能够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