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高考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举隅(一)

 心上耕田 2015-05-04
  各位高三的考生们,一模的考试已结束。综合各区的语文考试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中有很大比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海淀卷的“清明”“宣纸”“清代四大名著”;西城卷的“印章”、“漫话渔樵”;东城卷的“茶和酒文化”、“黄河文化”;朝阳卷的“燕台考证与文化”,无一不打上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也是今年高考命题的方向,笔者现将这次考试中尚未涉及到的又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一整理归纳,请各位考生一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六书

  是我国古代的六中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

二、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三、交友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

  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

  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四、天干地支纪年法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0位天干和12位地支相搭配(奇数位配奇数位,偶数位配偶数位),组合而成为年号。两两相组合的年号如下,是一个周期。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最小可组成60位,由此形成了六十个干支,称为“六十干支”,又因以甲子开头而又称“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后来六十甲子被用以记录时间,即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其中纪年法使用最广泛,如今仍然是我国夏历(农历)的纪年方法,即“干支纪年法”,称为农历(夏历)某某干支年,农历年与公历年并不重合,如公历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西元2013年2月10日春节至2014年1月30日除夕)。

五、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gēng)、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六、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七、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八、桑梓

  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

  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

  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桑梓之情就是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九、谦辞和敬辞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语言时对自己用谦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用“尊称”,有很多敬辞。

  谦词有:鄙、愚、敝、窃、臣、仆、敢、拙、小、家、舍、犬。

  敬辞有: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十、鼎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一般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青铜鼎(古代器具,用于祭祀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引申义:①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②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③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④正当,正在:鼎盛⑤比喻量大,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九鼎⑥姓⑦借指王位、帝业:定鼎,问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