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孙丽文 来源|蓝媒汇 仇勇,1999年进入财经报道领域,曾任《商务周刊》高级编辑、《中国新时代》执行主编。在2013年3月,他从《环球企业家》副主编的位置上辞职,开始了一个新媒体的实验。 仇勇这样说过:“长久以来,我都渴望到达现在这个年纪:35-45岁,男人黄金般的岁月。在人生的中场,裸辞的原因很简单:我不缺工作,缺的是一份事业,真正想找到一份值得再次全情投入的事情,然后下半生去创·做它。” 于是在今年2月份他又下决心从中信出版社辞职,去用他的“下半生”去真正投入到自己的事业。 他去丽江去了束河,出发前他想过出本关于新媒体的书。在丽江的15天中,他与白云阳光生活,也就是在这短短的15天,他完成了自己的新书——《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 以下为《新媒体革命》作者仇勇答“蓝媒汇#记者站”问 Q1: 为什么会选择众筹这种模式?是因为是新玩法么? 仇勇:【赞赏】是个很好的新兴众筹社交出版平台,其Slogan是:“人人皆可赞赏成书”,降低了个人出版的门槛。众筹不是为了金钱,更重要的是,它是适合在线媒体时代的出版方式,有效测试一本书的市场水温,避免由图书编辑决断和遴选哪些图书应该出版、哪些图书不应该出版。换句话说,在这个时代,图书编辑和媒体的主编一样,不能再扮演受众阅读清单把关人的角色。既然我这本书写的是《新媒体革命》,也希望其出版行为本身就带有“革命”的色彩。 Q2:您觉得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哪里,是什么让您有信心可以通过众筹方式实现出版?您预期这本书的销量是多少? 仇勇:说实话,这是一本小众的图书。或许只有媒体从业者、公司公关人员、关心新媒体变局和机会的人才有兴趣一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未来,一切皆媒介,在线传播将不只是关乎媒体、公关,更是所有企业、商业、政府机构都需要顺应变化的趋势,所以,我努力想描述清楚为什么过去的传播方式和链条在失效、破裂,以及未来可能的传播方式会是什么。 众筹能否成功,我理解关键在于权益回报的设计是否有吸引力,表达足够的诚意,而不能只是一种“预售”、“推广”,这是把读者当傻瓜看。所以,我设计的回报权益是: 1,初稿预审权。我想求一字之师——现在,就把未完成的WORD版初稿发至您邮箱,听取您预读之后的修改意见;若您同意,我还希望能够将您的名字将列入本书的致谢名单之中。——此举,是希望让读者真正参与到本书的创作之中,而不是闭门造车。 2,所有参考书目一套+见面聊——此举,是考虑到读者希望获取的知识是立体的,那么就不妨把我写作本书过程中的思考之源也供应给读者。另外,读后对我这个“母鸡”有见面深聊愿望的读者,还可以约起,由我埋单。 3,50本本书+培训讲课——此举,是面向企业、机构客户,相当于把讲课费、顾问费、差旅费包含在内,可量身、贴身提供新媒体传播的建议和方案。 总之,书其实也是一种连接,我愿通过它,让我和更多读者能够结识和创-做。也就是,由此,凝聚为一个社群。 Q3:您之前的传媒从业经历,主要是关注财经报道领域。什么原因让您开始转型并研究新媒体? 仇勇:进入媒体行当10几年,经受了无数次打脸、学习、磨砺,刚刚初窥媒体写作和编辑之门缝,这个行业就迎来被洗牌的时刻。2013年2月17日春节过后,我将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写就了一篇文章:《传统媒体在洗牌中(Traditional media Under New Management)》,发布在微博上。此文引发的热议是我也始料未及的。它可能在那个时间点上正好触发了大家关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公关和传播的迷惘与思考,吵醒了铁屋子里的人。 纸上谈兵,不如起而行之。两周后,我也正式告别了我工作了14年的传统媒体行业,希望有机会做一个新媒体的试验。对于我这一代的媒体人来说,从来没有感受过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也错过了2000年左右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我想,再不投身于移动互联网的这一波洪流,这一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交待了。 从告别传统媒体的那一刻起,我就有着两个小小的野心:找到媒体适用于在线时代的生产方式;让优质内容有权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很希望能看到真正的新媒体涌现,并实现它。 不过,惨痛的教训比经验多,但也就此让我对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和传播有了更深入思考的机会。之所以有这本书,是希望把以往片断式的思考系统地整理成书,它映射了我们不断跌倒和修正过程中的心得,并有勇气继续前行。 Q4:怎么看待之前曹林所提出的: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 仇勇:不太了解曹兄说出此语的语境和上下文,不好评论。不过个人觉得,没有一定之规,没有绝对的YES或NO。新媒体需要新的文体和内容生产方式,一批资深媒体人也流向了新媒体,所以,对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跟对导师、跟对老板,呵呵。 Q5:在这本书的引子中您提到了柴静的《穹顶之下》,这个视频在各大媒体得到转载,而您新书的电子版也会和纸质版同时上线,现在网络传播力度很大,为什么还要选择出纸质版的书。 仇勇:之前,我曾经考虑过多种“出版”方式。因为写作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作家”,也不是为了靠版税致富,更希望的是将我关于新媒体的思考与更多人连接、碰撞,所以,扩散是最重要的。因此,我曾想过,把本书只做成电子书,并免费供所有人下载阅读;我也不介意所谓“盗版”,所以也欢迎各种转发。 后来听取了朋友的建议,觉得一本纸质的出版物对自己还是一个人生里程碑式的纪念物,因此,决定还是把它印成铅字。不过,上市时,我计划电子书和纸书同步发行,并且定价保持一致。现在的电子书通常是纸书定价的1/4或更低,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真正的读者不是为了图便宜才买电子书,而是因为阅读场景和习惯的变化。对于我这本关于新媒体的书来说,即使电子书定价1元,不关心的读者也不会购买;而有兴趣的读者,肯定会接受和纸书一样的定价。 这也是一个试验,看看能否打破关于电子书定价的迷思。 Q6:现在很多媒体人都看到了传媒的瓶颈,纷纷转型,您也是其中之一。对于新媒体来说,也有它的局限性,从传媒到新媒体,你的看法是什么? 仇勇:我有一个极端的看法,觉得传统媒体机构至少在3年之内,可能都无法找到适应在线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和赢利模式。这也是媒体人跳脱这个行业的原因。而诸多新媒体,如果内容生产方式和赢利模式不更新,我认为也只是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媒体。新旧之说只是暂时的,更好的名字是“在线媒体”。我相信有一天,对新闻有情结的我们会回来的。只不过,我们会以另一种身份和方式回来:找到媒体适用于在线时代的生产方式,让优质内容有权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 I'll be back。 Q7 :对于这本书的定位是什么?是更注重于对媒体的讨论还是更在意公关和商业传播? 仇勇:我期望它是一本唤醒之作。它不提供良方,不关乎实战,不解决问题,只是希望剌激读者的思考。我相信读者是聪明的,自能找到方法解决所在情境中的问题。本书涉及到的是在线时代媒体、公关、传播甚至商业的全新变革,所以,我愿意以此与所有关心传播变革的媒体人、公关人和商业人士交流。 Q8:网络信息时代,是不是传统媒体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对此您怎么看? 仇勇:有些东西的崩解是为了让更好的东西可以聚合。未来还会有《纽约时报》、CNN,但可能它身体里的每一部分都新生并重新组合在一起。媒体机构仍会存在,但它不再是依附于纸张、电视机和收音机这些传统传播载体的媒体。关注公共利益的深度调查仍将是媒体机构才能提供的主要产品,“看门狗”的角色仍然是社会的必需,要让那些不良政客、奸商和机构时时知道,有人在24小时盯着它们,不作恶。 用《三体》的话说,这是一种威慑存在。 Q9:您提到新媒体其实还是在走传统的路径,那应该怎么摆脱传统路径来做新媒体? 仇勇:第一,找到新的内容产生方式:一云多媒、众包生产、分子化联盟化、让读者为体验付费,由算法来决定哪些新闻应该置顶、加精、成为头条,而不是编辑决定。 第二,新的商业闭环。如果还依赖广告、公关费,那就是旧钱;要赚新钱:提供有用之用的信息,也就是情报服务;提供解决现实痛点的服务;提供剧场效应的线下活动等。 详见本书:)
Q10 新媒体的价值和未来在哪里? 仇勇:媒体的价值在于信任,所以,要在信任的市场里建立与受众的信任关系。未来的成功媒体,一定是能够清晰地说出自己表征了哪一群体受众的利益和兴趣,并且这个群体足够大。辩识度足够高、风格化的媒体品牌将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一家媒体机构如何打造自己的风格化品牌? 一, 只提供精众内容。 二, 只满足所有受众的某一种需求,而不是试图满足一类人群的所有需求。 三, 成为强关系的社区。 个人浅见,而且它可能只是在当下“有效”的建议。谢谢“记者站”的提问。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原文阅读,可直达本书众筹支持页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