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快评:让“收入对比”激励收入增长

 nizijun 2015-05-05
热点快评:让“收入对比”激励收入增长

  近期,全国25个省(区、市)公布了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14153元排名榜首,甘肃增幅全国最高。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第一季度GDP同比也增长7%。因此,凡是一季度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7%的省份,都值得点赞。 

  当一个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既高于全国人均增速,也高于全国GDP增速,应该说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而首季多数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都高于7%,值得肯定。 

  当然,在肯定居民收入增幅的同时,先要问问这些数据有无水分?如果统计口径、指标设计或计算方法有缺陷,统计数据容易出现非人为水分。之前,一些地方为了政绩给GDP“注水”,如今居民收入成为考核指标之一,不排除也会“注水”。 

  如果这个“居民收入”数据基本上是“干货”,笔者认为,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对企业,或对居民个人,都有一定的激励价值。而互相激励有利于刺激居民收入增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居民收入榜”。 

  众所周知,过去很多地方政府都会攀比GDP增速,尤其是相邻省份之间喜欢进行攀比,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城市之间喜欢攀比,这种攀比是一把“双刃剑”,坏处是容易滋生“唯GDP论英雄”,也容易在数据中“注水”;但也有好处,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速。 

  如今,“居民收入”成为很多地方的核心考核指标。如果部分省份因邻省的居民收入增幅高、本地居民收入增幅低,有可能也脸红,甚至影响政绩,那么,就有可能想办法去提高居民收入,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减负鼓励企业给员工加薪等,如此,居民收入对比对部分省份就能起倒逼作用。 

  而且,“居民收入统计”对部分用人单位也能起到一些鞭策作用,而一些员工对自己收入的情绪反应或许能刺激用人单位适当加薪。 

  总之,对于这份“居民收入统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譬如,居民收入增幅偏低的省份,要自问为什么其他省份增幅高,有哪些经验可借鉴。再如,个人收入增幅低于所在省份人均收入增幅的居民,也可探究自己的收入为什么“拖后腿”,是个人努力不够,还是职业、机遇选择有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