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美术史

 TLB519 2015-05-05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变革和思想上的革命,这个阶段一般是指十五、十六世纪,但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也还包括十四世纪。这个时期艺术的繁荣在漫长晦暗的中世纪后显得尤为振奋和夺目,是个伟大的转折,它的成就和影响使得后人不懈追溯和探索却再也没有达到过。
    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相应地产生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思想纲领是争取个人在现实世中的地位和发展,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是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世界观认为:主宰世界的不是神而是人,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死后的“永生”而是现世的享受,人的各种自然欲望不应压制二应当予以满足。这与中世纪的否定人生、否定现世、提倡禁欲主义的宗教哲学观是针锋相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丰富的古希腊、罗马遗迹的发现,新兴的资产阶级也找到了为巩固和发展自己而服务斗争的武器——即饱含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这些手抄本和艺术品的发现给人们打开了一个与中世纪迥然不同的古代世界,在它的光辉夺目里,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批判中世纪宗教神学,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创造新的思想文化的运动,在16世纪学术界即称之为“文艺复兴”,但正如恩格斯所言,这个名称“并不能把这个时代充分表现出来。”因为它既不是简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而是借用古希腊罗马的语言唱出新的文化赞歌,表达新的境界,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基本特征大概有:
一、张开眼睛看人和张开眼睛看世界。艺术的首要任务是描写人和人存在的世界,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肖像画和风景画。
二、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尽管这时还离不开宗教题材,但艺术家们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他宗教传说中的人物。同时,裸体的维纳斯、沐浴的狄安娜等异教题材也开始出现,并且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的情绪。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除了与当时的文学、哲学的联系外,还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不少艺术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四、建筑、雕刻和绘画开始各自独立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多依赖于建筑。
五、美术家的队伍发生了变化。艺术逐渐从僧侣手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专业工匠手中,促使了美术家队伍的扩大,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对后来的艺术影响很大,有着划时代的作用。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因为意大利有三个有利条件:其一,资本主义生产在意大利产生地比较早,商业、纺织业、银行业特别发达。其二,有丰富的古代希腊、罗马的遗迹和遗物。三是由于城市的兴起,意大利的科学和文学发展很快,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端时期(13世纪末~14世纪)与早期(15世纪)、盛期(16世纪上半叶)、后期即危机时期(16世纪下半叶)。
 
    公元12、13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埃那、威尼斯等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都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艺术家们则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关注,从13世纪后期开始,中世纪美术逐渐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文艺复兴的发端时期,意大利最有名的两个画派是佛罗伦萨画派和西埃那派。佛罗伦萨派的代表人物是乔托(Giotto),西埃那派的主将为杜桥(Duccio)和马尔丁尼。
   乔托(Giotto)被公认为是新与旧两个时代的“桥梁”,西方美术史上的“但丁”。他一生完成了许多壁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依照生活中的模特儿作画,笔下人物生气勃勃,不仅有血有肉,并且有丰富的感情,而且同时作品上开始出现了背景。他的主要代表作是《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圣母子》等。《犹大之吻》被誉为14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杰作,描绘了犹大出卖耶稣,罗马官兵以犹大和耶稣接吻为暗号而逮捕耶稣的故事。画中耶稣临危不惧,镇定安详,与叛徒犹大的丑恶嘴脸形成鲜明对照。《逃亡埃及》则像是一幅农家生活中的场景,没有过去那种宗教神秘感。乔托的艺术创作不仅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极大,后来的马萨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十分重视向他学习。乔托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了一般技法范畴,具有典范意义。
 
    杜桥(Duccio)作为西埃那派的创始人,绘画风格上与佛罗伦萨派不同。他的作品成秀丽多姿面貌,用色精细,线条优美,在写实方面略逊于乔托。代表作有西埃那教堂的主祭坛画。
    进入15世纪,意大利的美术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较多画派,但佛罗伦萨派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建筑、雕塑、绘画方面形成了新的美术高潮,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到来。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建筑家多那泰罗、画家马萨桥就是其中的三个代表人物。
    布鲁内莱斯基曾赴罗马专门考察古典遗迹。他在建筑中继承了古典建筑开朗和谐的风格,充分运用古典柱式,设计了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作品。代表作品为佛罗伦萨大教堂。
    代偶素家多纳泰罗的雕塑脱离建筑而存在,人物富有世俗精神,并在技巧构图上都有大胆尝试。其作品《大卫》是文艺复兴第一件全身裸体像,准确表现了人体结构,反映了市民的进取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
    马萨乔是一位继承乔托画风,向自然学习,在绘画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画家。他笔下的人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生气勃勃,富有自信心,画面上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比以前准确地多。作品《失乐园》成功地刻画出亚当和夏娃在运动中的人体,体积感强,背上的情态表现,烘托出画面的悲剧气氛。代表作还有《纳税钱》等。
    安杰列科是佛罗伦萨派中的抒情画家,他的画轻柔、圣洁,有一尘不染的味道。对后来的拉斐尔颇有影响。代表作有《受胎告知》、《圣母加冕》等。
    博蒂切利是佛罗伦萨派著名画家,也是意大利15世纪下半期最主要的美术家代表。他的作品中有贵族化的华丽,半古典半宗教的典雅,新柏拉图主意的哀婉和来自本人气质上的多愁善感。代表作有《春》、《三王来拜》、《维纳斯的诞生》、《哀悼基督》等。画风秀逸博雅,色彩明丽绚烂,特别擅长使用流畅轻灵的线条,在文艺复兴画家中独树一帜。
文艺复兴盛期
达芬奇的出现被人们看作是文艺复兴盛期的开始。盛期三杰达芬奇被比作深沉的大海,米开朗基罗被比为巍峨的高山,而拉斐尔则被看作是晴朗无垠的草原,这种形象的比喻不无道理。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文艺复兴盛期的第一个杰出的画家,也是卓越的艺术理论家。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名作。他的艺术思想是:1.艺术家要以自然为师,主张首先通过观察自然得之于心,然后才能出之于手下,这与我国画论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同理。2.艺术贵在创造,不要模仿别的画家的样式。3.重视人物的内心刻画,好的画应该描绘人和他的内心活动。4.反对自然主义的描写,要善于从许多美的面孔上提取最好的部分,不仅要画,更要善于思考。5.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达芬奇的代表作可谓妇孺皆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名作。
《最后的晚餐》十分出色地描写了各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表情特征,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耶稣背后的大窗子正好衬托着头部,形象清晰,庄严肃穆。《蒙娜丽莎》展现的和谐体现了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代表了一个时代,其中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那被世世代代人们竭力品味的神秘的笑吸引和启发了很多人。
西方美术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这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和诗人,他的艺术有如下几个特点:1.宗教题材中有着鲜明的人民性特色,描写的是穷人的宗教。2.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如《大卫》的理想、《摩西》的愤怒、《奴隶》的痛苦、《夜》的悲伤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的回声。3.因为经历了时代的动乱,作品中反映了时代和个人思想上的矛盾,带有悲剧色彩。米开朗基罗在绘画方面最杰出的代表作是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主题画取材于《创世纪》,颇有新意。雕塑作品《摩西》是一座正义者的纪念碑,塑造了一个向邪恶挑战的人物,表现出的是人的意志和尊严。
西方美术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拉斐尔(Raphael)是一位非常善于吸收学习的画家,他把写实的佛罗伦萨和抒情的安步里亚两大画派的风格糅合在一起,而且宗教画中带有明显的异教精神,以古代的精神来调和基督教的精神。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的圣母像,其中最出色的如《圣母的婚礼》、《圣母加冕》、《西斯廷圣母》等。《西斯廷圣母》中的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是类似祭坛画的圣母像。画面上帷幕拉开,圣母怀抱圣婴从云中走来,两边为男女圣徒,底下两个小天使作顾盼状。构图庄重均衡,人物形象俊美,显示出伟大的母爱精神和救世济民之意。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特色,是拉斐尔典范风格的完美代表,对后来的古典派和学院派有很大影响。
威尼斯画派
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北部一个重要画派。当时威尼斯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也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商业经济十分繁荣。从15世纪中叶起,人文主义的思想在威尼斯得到了迅速发展,15世纪下半叶,威尼斯绘画中的世俗因素已十分明显。这个画派的特点是:作品多呈现出欢乐的情调,画家们喜欢画裸女,宗教观念要比别的地方薄弱。同是宗教题材,表现的确是自己城市的生活和同时代人的形象。威尼斯画派的作品色彩非常漂亮,色调饱满,鲜艳明快,同时他们也很注意大气和外广的表现,对欧洲17和18世纪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有乔尔乔涅、提香、丁托莱托等。
乔尔乔涅(Giorgione)是威尼斯画派中最有才气的画家之一,他的老师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贝利尼的作品注重对风景的描写,人物情态和风景紧密结合,充满了淡雅宁静的情调。乔尔乔涅是从贝利尼风格过渡到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意境深远,色彩典雅,柔媚而不俗气。代表作有《田园合奏》、《暴风雨》《睡着的维纳斯》等。
提香(Titian)和乔尔乔涅是同窗好友,前期是宁静的画风,如《神圣与世俗之爱》、《花神》,后期的作品则常常带有一种激愤和不可抑制的热情,如《丹娜伊》《基督戴颈箍》等。他虽然处在威尼斯危机四伏的年代,但仍保持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人民性和英雄气概。另外提香是位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肖像画达士,他比别人更强调人物的个性气质和时代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美术
尼德兰也是欧洲较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经济十分发达,人民大众反封建反宗教的运动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并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艺术以有力冲击。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尼德兰的美术特点表现在:一、尼德兰没有像意大利那样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主要接受的是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传统。二、尼德兰艺术的发展缺少像意大利那样的科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配合,故人文主义的力量不如意大利雄厚。三、意大利的绘画气魄雄伟壮观,而尼德兰的绘画风格纤细、精巧,甚至琐碎。尼德兰的绘画主要是细密画和祭坛画,注重刻画细节,人物比较写实,缺乏理想化的形象。
    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美术发端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主要奠基人有:雕塑家克劳斯、画家凡艾克、康平、维登等人,尤以凡艾克的贡献最为突出。凡艾克兄弟合作的《根特祭坛画》具有划时代意义。画面上的人物十分生动,充满了节日的生活气息,那些唱歌、弹琴的天使完全是现实中的人物。亚当和夏娃的形象并不美但是有血有肉,这表明画家对人体曾做过充分研究。他们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新的眼光对待人和自然,反映了市民阶级的美学观,对后来尼德兰绘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6世纪,尼德兰和意大利都进入了文艺复兴的繁荣阶段。尼德兰由于海上贸易的发达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刺激了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意大利的先进文化不断传入,人文主义思想在尼德兰知识界广泛传播,反封建、反宗教、反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运动更加高涨。所以16世纪一些进步的美术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强烈的人民性无疑与当时的动荡时局有关。勃鲁盖尔即是出色的画家,被成为“农民画家”。
    勃鲁盖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斗争性和现实性。在艺术上,他既保持了民族艺术的传统,又善于吸收意大利艺术家的经验,推动了尼德兰美术的发展。早期作品多以民间传说和谚语为题材,形象生动,作品中表现了他对劳动者的同情。后期创作与尼德兰人民反封建、反西班牙压迫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更加鲜明的爱憎,充满了革命的内容。如《洗礼者约翰布道》、《伯利恒的婴儿屠杀》等。这些画虽表面上是讲述圣经故事,实质上是借古喻今。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德国文艺复兴发端于15 世纪。在德国美术史上将1420年左右至1540年这段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象表现出关切,热心于描绘自然环境,人物的造型则强调真实感,凡此种种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生、歌颂大自然的倾向。康拉德·维茨(约1410—1445)的作品《基督履海》(又称《捕鱼的奇迹》)可谓那时期的杰作。画面位于彼得祭坛一翼的外侧,虽为传统的宗教题材,却真实地描绘了日内瓦湖的景色,在欧洲祭坛画中第一次画了实景,而且特别注意表现了光的变化,以及水中倒影。马丁·盛高厄(约1450—1491)的作品《牧人来拜》,虽然也是祭坛画,却十分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圣母居画面中心,端庄而纯朴,三个牧人组成群像,急切地趋向耶稣,表达了由于耶稣降生而渴望得救的心情。人物的心理状态在画中得到了体现,盛高厄还是一位出色的铜版画家,丢勒与巴尔东在青年时代都曾深受其影响。
    15世经至16世纪间,德国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治上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教皇、主教、上层僧侣等特权阶层竭力用他们的职权增加收入,生活奢侈淫逸。因此,德国的社会矛盾使集中地表现在反教会的斗争上。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首先向教会展开斗争,这样,人文主义思潮便在德国各地广泛传播开来。由于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终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与伟大的农民战争。
    在强有力的社会风暴冲击下,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从开始形成而达到极盛时期。肖像画与风景画开始作为独立画种出现,特别是版画达到了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在德国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为造就这个时代的艺术做出了不朽贡献。同时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代新人积极进取、不懈追求、全面发展的特征,其中不少人是市政会的委员或者担任过市长,一些艺术家拥护宗教改革运动,甚至有的同情或者参加了伟大的农民战争。他们与时代同步,相当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作品以深刻而严肃著称。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铜版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在建筑与绘画理论方面也都有著作出版。他继承了德国民族美术的传统,又广泛接触过南、北欧的进步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即使在宗教画中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丢勒的故乡纽伦堡是当时德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比较活跃与自由的空气。自1509年起丢勒成为该市大市政会委员,并与德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交往,他崇敬马丁·路德,也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他曾精心创作了数幅自画像及德国当代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画刻画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物,他们意志坚强,充满自信,同时具有日耳曼人严峻、刚毅的性格特征。大拉文斯堡商业协会纽伦堡代表奥斯瓦尔德·克雷尔的肖像就是其肖像画的代表作之一。
    丢勒还用版画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欧洲,他是最早表现农民和下层人民生活的画家之一,其铜版画《农民和他的妻子》、《三个农民在谈话》、《农民舞蹈》等,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劳动人民。丢勒的版画不但数量多,技艺完美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哲理。1513至1514年间,他创作的3幅铜版画《骑士、死神和魔鬼》、《书斋中的圣哲罗姆》和《忧郁I》皆为寓意十分深刻的作品。
    在那个时代,除丢勒而外,还有伟大的画家格吕内瓦尔德(约1475—1528)宗教改革的进步思潮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他甚至曾卷入1525年的农民战争。画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已失散,《伊森海姆祭坛画》成为他最重要的传世代表作,也是16世纪德国艺术的瑰宝之一。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1472—1553)青年时代曾到维也纳,画过多幅充满浪漫情调的风景画,为多瑙河画派开拓了道路。自1505年直至逝世,一直是维滕贝格的宫廷画家,并主持一个很大的绘画作坊,善于描绘宗教与神话题材,又是著名的肖像和风景画家,创作题材很广泛。自1519年起,多次被选为维滕贝格市政会委员,后来还不止一次担任过维滕贝格的市长,他与马丁·路德的友谊至深,支持宗教改革运动,与同时代的人文主义学者交往密切,为德国宗教改革家画过不少肖像画。
16世纪,德国风景画形成独立的绘画科目,多瑙河画派为此作出了重献。这个画派并不是学院意义上的画派,确切地应称之为“多瑙”风格,标志着风景画的一种风格。丢勒在第一次意大利旅行期间画过大量水彩风景;老克拉纳赫在维也纳时代,也曾以抒情情调描绘过风景,他们都有为多瑙河画派的形成进行过实践与准备。
 
    小汉斯·霍尔拜因(约1497—1543)的父亲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因为父子名字相同,因此便以小汉斯·霍尔拜因称呼儿子。小汉斯早年随父亲学画,后来前往巴塞尔,1519年加入该地画家公会,他创作了大量壁画、肖像画、祭坛画与书籍插图。1526年认识了英王亨利八世的首相托马斯·摩尔,后去伦敦,成为英国国王的宫廷画家。他是那个时代北欧最伟大的肖像画家,其作品表现了描绘对象的高贵、静穆与专注。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雕刻也由晚期哥特式发展到文艺复兴的风格,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雕刻家。蒂尔曼·里门施奈德(约1455—1531)是晚期哥特式的主要代表,但在宗教题材雕刻中表现了较多的世俗因素。经过他多年的艺术实践,使德国雕刻艺术逐渐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宏伟纪念碑风格,为德国艺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代表作有维尔茨堡马利亚教堂的《亚当与夏娃》、《海因里希二世皇帝与皇后墓棺像》、《迈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坛》等。《迈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坛》是浮雕,背景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前景中圣母玛利亚悲痛地跪在基督尸体的旁边,约翰用手轻抚着她的左肩,与圣母一起分担这巨大的苦难。尼哥特姆用捧油膏罐,立于十字架下,周围还有哀悼的人物群像,布局简明宏伟,气氛庄严肃穆,具有纪念碑雕刻的气势。这一杰作本身也可被视为里门施奈德创作生涯的永恒纪念碑。
    汉斯·维滕(约1485—?)是萨克森与下萨克森地区的知刻家,主要在克姆尼茨、安纳贝络、弗赖贝格等地从事创作。《郁金香布道坛》是他的杰出代表作,突破了传统布道坛的造型模式,将幻想与现实、美丽的装饰与生动的人物完美地统一为一体,构成独特造型。此外,老彼得·菲舍尔(约1460—1529)与小彼得·菲舍尔(1487—1528)父子也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皆也身于纽伦堡一个铸造世家,继承与领导的铸铜作坊是当时德国最闻名的一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西班牙的文艺复兴从13世纪后半期就显露端倪了,现在在美国收藏的一件木雕《悲哀的圣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件作品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痛苦的感情,透露着一种世俗的精神。
    14到15世纪是西班牙文艺复兴的早期。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主要产生于沿地中海的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当时最主要的两个画派是加泰罗尼亚画派和瓦伦西亚画派。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的产生,有两个主要条件,一个是国内的条件,这就是长达数百年的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逐渐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为西班牙的文艺复兴艺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另一个是国外的条件,意大利和尼德兰的文艺复兴艺术对西班牙产生的影响。大约在14世纪就有意大利的画家来西班牙访问,进入15世纪后,尼德兰的著名画家扬·凡·埃克在西班牙曾受到加泰罗尼亚国王的热情招待。
14世纪加泰罗尼亚画派最有名的画家费尔列尔·巴索(1290—1348)被叫作“西班牙的乔托”,他和意大利的乔托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和乔托一样努力把宗教题材的绘画引向世俗化,使作品具有生活气息。他创作的湿壁画《崇拜圣母》、《牧人来拜》、《基督复活前的女圣徒》等都是这样的作品,极富有人情味。
    进入15世纪,西班牙绘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绘画的影响。哈依姆·费雷尔是15世纪瓦伦西亚画派的一位画家。他在创作的一幅画《最后的晚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用世俗的眼光来描绘这顿晚餐的,在画面上不厌其烦地描绘着人物的衣服、装饰品以及生湃用具,在餐桌下还画了狗与猪,这种对生活详细的观察,颇似尼德兰的画家。加泰罗尼亚15世纪最有名的画家是哈·乌格特(约1414—1492)。他从1448年定居于巴塞罗那后,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祭坛画。他的三联画《圣乔治》特别出色,中央一幅是《圣乔治与公主》,人物很生动活泼,背景有一个开着的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建筑物。这幅画面风细腻,色调鲜亮明快,显然是受到了尼德兰画派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还有《圣阿布东纳和圣赛涅》、《萨尔里的圣维采达》(1450年之后)、《博士来拜》(1463)等。

    16世纪上半期,在查理五世执政期间,有不少西班牙画家赴意大利学习,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而也大大地冲击了这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16世纪上半期塞维利亚画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画派,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有阿·费尔南德斯和巴尔加斯等人。阿·费尔南德斯的作品很富有生活和时代的色彩,他的《航海者圣母》就是这样的作品。这幅画的画面中心是圣母,圣母周围有许多航海家和商人,前景是大海,海上有远航的船只,这好像在表明西班牙繁荣的海上贸易受到了圣母的保佑。在这个时期也有许多达·芬奇的追随者,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是瓦伦西亚画派的胡·德·华内斯。华内斯的《最后的晚餐》和达·芬奇的同名作品十分相似,不过,他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远不如达·芬奇,显然他比较重视外在情节上的描绘。    16世纪下半期,是腓力二世当政时期,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不大喜欢人文主义的思想和艺术,他一心想借助艺术来维护西班牙帝国的权威,他的艺术趣味比较保守,一心提倡严肃的宫廷艺术,于是在西班牙宫廷里流行起罗马主义艺术。当时在马德里宫廷里活动的画家,主要是阿·桑切斯·科埃里奥(约1531—1588)是一位典型的宫廷肖像画家,他的作品虽然庄严肃穆,但还是比较重视人物的个性刻画,所以并不觉得呆板。他画的《唐·卡洛斯王子像》(1557)是一件很不错的作品,画面上的王子表现出一种郁郁寡欢的样子,这个王子后来被其父亲杀害。桑切斯·科埃里奥的学生巴道哈·德·拉·克鲁斯(1551—1608)也是一位比较出色的宫廷画家,擅长肖像画,代表作有《骑士唐·吉也哥·德·维里马约尔像》、《腓力二世像》(1598)等。
    16世纪下半期,除宫廷的罗马主义艺术外,在地方上也出现了样式主义的艺术。虽然西班牙的样式主义艺术受意大利的影响,但是也有区别,西班牙的样式主义艺术更多地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路易斯·莫拉列斯(约1510—1586)是西班牙最典型的样式主义画家。由于他的作品有神秘特色,所以有人把他叫作“神人”。从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圣母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物的比例有点拉长,常常在圣母或圣婴的脸上表现出一种禁欲主义的表情。

艺术奇才埃尔·格列柯

    西班牙16世纪下半期地方画派中最著名的画家是埃尔·格列柯。1577年,格列柯来到了西班牙,后长期定居在西班牙的托列多城。托列多是西班牙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怀才不遇的心情当地旧贵族的没落情绪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出苦闷、沉思、怀疑、骚动不安的情调,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格列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画家,也是一个在思想上充满矛盾的画家。他不满意西班牙的上层社会,但又无法从贵族的圈子里走出去和下层人民接触,他用一双悲剧性的眼晴注视着现实,正如美术史论家芬克斯坦所说:“在埃尔·格列柯看来,周围的整个世界在崩溃”。他笔下的人物和风景常常是变形的,这正是他激动不安的心情的反映。《奥尔加斯伯爵的下葬》是他的一幅重要作品,画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传说:1323年,当奥尔加斯伯爵下葬时,突然从天而降两位圣者,他们穿着金色的衣服,走向人群,并把伯爵的尸体抱起置入石棺。当这一奇迹出现时,在场参加葬礼的人们大吃一惊,有的忙念经文,有的举目望天,有的沉思,有的惊叹……。这幅画的意义在于既表现了奇迹,又不完全相信奇迹,重在表现当时人们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心情也代表了画家本人的心情。他的作品好像不是把人们引向宗教,而是引向社会,引向人们对社会的沉思。格列柯既是一个画家,也是个哲学家,在当时就有人把他看作是哲学型的画家。进入17世纪,埃尔·格列柯的思想变得更加矛盾和复杂,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他的晚期作品更表现出变形和骚动不安和特色,如他创作的《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一幅像谜一样的画,画面上两个睁着大眼睛的使徒,面部带有神秘莫测的表情,这些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中世纪拜占庭的圣像。他的《揭开第五印》更是一幅带有狂暴激情的绘画作品,画面上的人体如燃烧着的火焰,天、地、人浑然一体。在油画《托列多的风暴》中,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给人的印象是: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油画《拉奥孔》同样是一幅表达怀疑情绪和人生痛苦的作品。人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拉奥孔,画家把这个神话中的人物表现得极有悲剧气氛。此时的拉奥孔正在与毒蛇作死亡前的对话,面部带着悲壮的情感。一对复仇女神站在旁边作壁上观,她们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背景画的是托列多的风景,这好像表明这一悲剧就产生在人们的身边。《尼·德·格瓦拉》就是一幅非常富有特色的肖像画,他毫不美化这位宗教法官,这个中年人虽然身穿华服,但却无法掩盖他那阴险、冷酷的性格,由此让人联想到当时那个宗教裁判所横行的年代。埃尔·格列柯也善于画圣母的形象,往往在优美的圣母像上包含着他对人性的追求,透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如《圣家族》格列柯前期的代表作还有《吹火的孩子》、《清洁圣殿》、《圣母升天》、《腓力二世之梦》、《圣莫里斯的殉教》等。综观他的一生,毫无疑问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独具一格地反映了西班牙的那个危机年代。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
15世纪时,政治、宗教动乱和英国入侵使法国分裂为三部分:英国占领下的北部地区;以第戎为中心,佛兰德斯为领地的勃艮第;太子查理偏安一隅的布尔日。法兰西君主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喜爱和庇护艺术,终使佛兰德斯文艺复兴浪潮沿塞纳河南下,并在第戎、里昂、阿维尼翁扩展开来。作为哥特艺术的故乡,法国早就在建筑上赋予过宗教艺术最崇高的表现力,此时,尽管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如醉如痴,艺术家们却能不忘传统,熔法国、佛兰德斯、意大利艺术的动人之处于一炉,产生出自己的杰作。
    勃艮第最出色的雕刻家斯吕特在无畏者菲利浦陵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尚波莫尔修道院正门上的《供养人与圣母子》、该院群雕《六先知》都是他慷慨激昂之作,深刻的心理描写使他成为15世纪艺术中写实主义潮流的主要代表。
     图尔的雕塑家们完成了从复兴向古典的过渡,柯隆波的《圣乔治屠龙》以及他在南特大教堂和弗朗索瓦二世陵的雕像都以不失高雅的强劲力度表明这位艺术家不仅具有高度表现力,而且还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
     15、16世纪法国雕塑的普遍特点是极强的装饰性,它们是为建筑而创作的,并与建筑物的线条融为一体,这在古戎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卢浮宫的《女像柱》、《带鹿的狄安娜》和枫丹白露王宫的装饰浮雕,都造型精美,线条典雅,样式主义的肉感带上了古希腊高贵的形。如果说他29岁时的作品《德伯雷兹墓》在细节上尚有佛罗伦萨的些许影响,那么,10年之后的巴黎圣洁者喷泉浮雕《仙女》已是最古典不过了。流畅的曲线,被水浸湿的衣裙使古代秀美修长的女人体得以重视。另一位雕塑大师彼隆26岁便以亨利二世圣心碑反映出法国艺术的主要倾向。两年之后,他在亨利二世陵上再显身手,墓上的王后跪像给人以意大利式的美感,下面的死者卧像则具北方精神和哥特习惯。宗教感情、忠实信念、对人生短促的慨叹,都得到简洁有力的宣泄。掌玺大臣彼拉格亡妻墓是彼隆的晚年之作,上面的彼拉格跪像深沉雅逸,浮雕《基督下架》的手法更强劲近乎痉挛,是意大利古典题材与法国传统的完美结合。
    位于意大利与西班牙中间的普罗旺斯地区由于15世纪法国国王定都斯、教皇定都阿维尼翁而成为各种文化的汇聚之处。《哀悼基督图》便出自普罗旺斯画派名家夏隆东(1447年后在阿维尼翁)之手。画中人物特点鲜明,圣母那悲痛欲绝的姿态动人心弦。画家巧妙地利手黑衣下摆和基督僵直的躯体把5个人物联在一起,具有哥特晚期风格的线条和夸张手法与佛兰德斯迥异,给人以新鲜、生动之感。
     在罗瓦尔河谷中以手抄本插图和教堂玻璃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国艺术在15世纪下半叶卓有成就,图尔的富盖所绘的谢瓦利埃《祈祷书》和《默伦双联祭坛画》使法国艺术别开生面。《圣母子》严格多变的几何形和色彩的抽象化既反映了画家卓越的想象力,也标志着法国趣味向古典主义发展。他的另两幅代表作《查理七世》和《德于格尔森像》则证明这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不管在手抄本上,还是在木板上,不管是使用胶彩还是油彩,都同样得心应手。
    意大利的两位大师罗索(1495—1540)和普里马蒂乔(约1504—1570)接受了法国枫丹白露王宫的内部装饰工作,为之竭忠尽智,付出了全部心血。他们设计和参与制作的壁画、挂毯、浮雕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是如此精美,以至于连意大利都为之黯然失色。罗索独出心裁地设计出一种将壁画和灰泥边饰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作为壁画边框,围绕中心画面的灰幔和高浮雕人体不再单纯起装饰作用,而是对画中含意的补充。他们使画面向四周扩展开来,有时甚至把两面三刀侧的窗户也包纳其中。更妙的是他们还把一幅幅画连成一气,并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古代神话同弗朗索瓦一世的丰功伟绩合为一处。
    普里马蒂乔于1531年来到法国枫丹白露带来了帕尔莫桑样式主义的超逸曼妙。1540年罗索去世之后,他承担了全部工程的领导工作。该宫壁画《百合花装饰的大象》、《巴尔奈斯》、《金雨》清新流利,最能体现其风格。1552年前来协助他工作的学生阿巴特(1509—1571)画风更加洒脱,其作品《普罗塞比娜被掠》、《西皮翁禁欲》使老师的修长人体带上了爽快悦目的笔触。
     在枫丹白露画派中最别具一格的画家卡隆(1521—1599)本人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戏剧导演,并与繁星派诗人过往甚密,广博的文化素养使他脱颖而出。他从1540年起在枫丹白露作画,在极其重视透视与构图的同时,运真的景物描绘和强烈的寓意使作品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味道,将北派的流畅线条与南派的明暗表达相融合,使法国样式主义别开生面。《三头政治下的屠杀》以奇特的景物安排和凄冷的笔调描写新教徒遭受杀戮的惨状。他对特殊的自然现象颇感兴趣,喜爱描绘作为灾祸降临预兆的血雨腥风,造成焦虑恐怖的画面气氛。在《蒂布尔的女卜者》一画中,他让奥古斯都大帝单膝跪地,虔诚而惊奇地聆听关于圣母子出现的预言。大批古罗马著名建筑、雕塑,包括象征皇权的神座被纳入画面,各种几何形状按照透视叠放在一起。他对神座的精细刻画。近乎平涂而成的黑人,以及一挥而就的雕刻基座,造成出人意料的奇特对比效果,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古赞父子是枫丹白露画派中亨有盛誉的画家。老古赞的代表作《潘多拉魔瓶的夏娃》把从来都以狼狈而逃模样出现的人类始祖画成安详高雅的女神,风景的恬静幽深加强着主题的神密感。小古赞的《最后的审判》以罗马式建筑作为环境,以上下4层的无数人物形象再现米开朗基罗西斯廷祭坛画的宏伟场景,在处理人、景关系和纷乱复杂的场面上得心应手。
    《埃丝特蕾姐妹》的作者已不得而知。画中裸体的卡芭利埃尔、埃丝特蕾是国王亨利四世的宠姬,1599年因难产身亡。画面表现两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妆打扮,房间深处一位衣着华丽的妇女正在大壁炉前缝纫。人物手捏乳房的动作暗示着贵妃期望怀孕得子。画家对细部描绘的热衷,以及远近人物大小悬殊的夸张手法,都极好地体现出北派的写实传统。同时,画家又巧妙地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解剖和透视上的成就,人物的手画得尤其精彩,富有变化并极具神情。人体虽无剧烈动作,却塑造得结实充分,细致动人。这种以人物的静止状态起到象征作用的手法将在下一世纪的法国绘画中得到发展。
    自1530年起驾驭法国艺坛的神话寓意画在16世纪下半叶亨利四世登基,重修枫丹白露王宫时,再次得到发展并出现高潮。杜布勒依(约1561—1602)、杜伯瓦(约1542—1614)和弗雷米奈(1567—1619)是当时最出色的3位画家,被艺术史称为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杜布勒依在任首席宫廷画师时所画的《古时的献祭》构图奇兀,以不合常规的位于画面边缘的人物组成环形,加强着奇迹出现的突然性,对于形的推敲令人赞叹。继他之后的宫廷画师杜伯瓦为该宫留下了《克洛琳德的故事》、《戴阿热纳和沙丽克蕾的故事》,以及狄安娜长廊的壁画。他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光的表现,色彩的激烈有时达到令人略感生涩的程度。弗雷米埃的代表作则是1608年完成的该宫教堂天顶画。与前两位画家不同,他更喜爱结实的造型效果和夸张、幻想的手法。这3位画家在枫丹白露的大量创作构成了国际样式主义的最后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