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小档案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12年12月28日 ◆长寿之道:活到老,学到老,每天都读报关心国内外大事;觉得自己煮的山楂叶茶比铁观音还好喝,只要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大声地唱起《大刀进行曲》……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莲花村,只要说起今年已经102岁的吴锡祺老人,大家都会尊称他吴老师,因为他年轻时当过村里的民办老师、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测绘员。吴老虽已102岁,但看起来给人感觉也就八十来岁,精神非常好,每天都不闲着,不是下地种菜,就是门前砍柴火,要不就在房间唱歌。百岁生活,简单又惬意。 居住环境:山水桃源新农村 莲花村离县城约15分钟车程。如今村民都盖起了两三层的楼房,道路平整,已然没有旧时农村的田埂小道。村里空气清新,植被覆盖面积非常广。村里通了自来水,水质不错,村民平时喜欢拿来煮点茶喝。 小村被一条马路隔开两边,不时有车经过,但几乎不会有灰尘。 路边一栋三层半楼房就是吴老的住所。门外打有遮阳棚,堆着一大堆柴火。楼内房间宽敞,有活动厅、杂物间,通风很好。 吴老的房间在二楼,约有15平方米。一张木板床靠墙摆放,看样子已有些年头。房间最大的特点是摆了书架,虽然略显陈旧,但是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窗户就在床头,微风吹过,凉爽清新。由于吃住不在同一层楼,吴老说,他每天上下楼都要十多次,却丝毫不觉得累。 老人印象:能文能武显年轻 从县城到吴老家,一路上县老龄办的工作人员都在重复提醒记者:等会你见到吴老一定会大吃一惊。吴老有什么特别之处?内心的好奇催促记者加快了脚步。 到达目的地,老远就看见一位个头1.6米左右、头发微白、红光满面的老人家,站在家门口冲我们微笑。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吴老。记者顿时愣了,不会吧,眼前的老人看起来顶多80来岁,不是说100多岁了吗?这也太精神了吧! “年轻”的吴老很健谈、热情。迎我们进门后,他见茶几旁的板凳不够,立即麻利地从厨房一手拎了一张板凳出来。“坐呀,大家都坐,我给你们泡茶去。”吴老字正腔圆,说话虽带当地口音,记者却听得十分清楚。 “谢谢你们又来看我,辛苦了!”说话间,吴老已泡上了茶。老人身材适中,脸上皱纹不多,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的时候嘴里还露出不少牙齿。 见记者正在用笔记录,吴老也闲不住了,走过来说:“来,我来帮你写我的名字,看看我的字怎么样。”说罢,抢过记者的采访本认真写了起来,一横一竖像模像样。“怎么样?我的字还是不错的吧?”吴老笑笑说道。 吴老说,他7岁在莲花学堂读一年级,15岁时考入平乐国中读初中,期间本想考桂林政工训练学校,但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回乡不久便被聘为平乐县白岩乡中心小学教师。2年后,受恭城国中贝逸仑校长之邀,做了一年的国中图书管理员。随后,又承县田粮处测绘大队长苏道盛之邀,做了一年的测绘员,先后在现在的平安乡北溪村、恭城镇洲塘村做过测绘工作。1936年,莲花中心学校因有学生住校,他又到该校担任总务并兼教师2年。1956年,莲花乡对面村小学缺少教师,吴锡祺应邀前往任代课教师。1958年10月成立莲花公社民办初中,由他主持学校工作,当时共有8个教师600多个学生。 “我断断续续当了蛮久的老师,所以我这里有一些以前的书,也希望我的后辈多读书。”吴老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去参观他的卧室,正如他所述,房间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 “我以前还当过兵,参加过抗日。”吴老说,他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是1938年他到桂林参加学生军,下乡宣传抗日救国。1943年,又在桂北行署第五大队做军需士。1945年日本投降后,吴锡祺回到恭城,直到1951年3月在莲花区参加工作队,在笔山、枧头一带下乡组织民众清匪反霸。 吴老楼上楼下带记者来回转,着实让记者捏了把汗。但老人大气不喘一口,脉搏维持在每分钟70至80之间,血压低压85,高压120,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又让我们佩服不已。“我都习惯了,每天上下楼跑个十多回很正常。”吴老说。 身体状况:耳聪目明家人都长寿 吴老说,他这辈子不曾得过什么大病,平时小感冒也就在家喝点白粥,多喝水,基本上不去医院。 老人家说,不仅自己长寿,他的兄弟姐妹都很长寿。“可能是基因遗传吧,哈哈!” 吴老20岁结婚,和老伴一同生活了80年,“我老伴是97岁去世的”。吴老说,他的祖父祖母都是90多岁去世,母亲是97岁去世。“我外公外婆去世时都是90多岁。”据吴老介绍,他家有五个兄弟姐妹,大妹96岁,小妹也是96岁。去年,97岁的弟弟才去世。现在还有个小弟70多岁,在柳州。“4月初,我还去我弟弟家耍了几天。” 吴老膝下三儿两女,长子吴承诚,生于1948年12月,初中毕业后在柳州建筑公司工作,退休后定居柳州;次子吴承明1951年8月出生,在广西南宁冶建公司工作,现已退休。三子吴承祖,1963年5月出生,现为莲花村党支部副书记,目前,吴老和他一起生活。 “俗话说‘七十不住夜,八十不留餐’。就是人到了七十岁就不在外住宿,到了八十岁不在外吃饭,就是为了以防不测。但我父亲在这方面却破了例。在外地工作的儿孙们都很孝顺,每年要接他去住上一段时间。”吴老的小儿子说,前年正是父亲百岁之年,他还去桂林、柳州、南宁等地走了一圈,住了2个多月。 说起自己的身体,吴老最自豪的是自己的眼睛。“我在50岁时,开始戴老花眼镜,到了80岁,又不老花了,彻底抛弃眼镜。”说着,吴老拿起一本书读了起来,眼睛离书本30厘米开外,老人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念着,视力之好令记者扼腕。 生活习惯:读书看报好唱歌 吴老日常生活非常有规律,基本上每晚9点半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然后花上半小时“练脚筋”,7点多吃过早餐后或散步或找人打牌。“以前我和邻居常在老年中心打牌,现在那些牌友相继都过世了,我只能在旁边看别人玩。”莲花街的老人,喜欢打“少驴”牌,吴老说,如果“有角”,他也会打上两三个小时,过一下“牌瘾”。 吴老没有午睡的习惯,午餐后,如果不去打牌,就在家读书看报,他还自费订了《老年文摘》、《科技信息快报》等报刊。“国内外大事我都非常关心,特别是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所以我要知道更多的新政策。” 吴老兴趣爱好很多。在他的房间,摆放有一排毛笔。吴老说,久不久练练毛笔字也是他的爱好。“我这个爱好是在小学时养成的,当时没什么好玩的,吃过饭,我就喜欢和同学到学校练字,久了就成习惯了。” 和小儿子一起住,每天儿子去上班,吴老自己就在家负责家务,煮饭煮菜,偶尔砍点柴。早年,他在离家约500米的灯盏塘开了2片地,一片种包谷(玉米)、芋头,一片种蔬菜。从锄地、播种、施肥、管理到收获,全部一人包干。虽然现在已经102岁高龄,老人还能挑五六十斤肥料下地,面不改色。老人说,现在他的蔬菜地里种了苦瓜、南瓜、惊蛰豆、辣椒、茄子等蔬菜,菜地虽不宽,但可保全家自给。“天天劳动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锻炼,更重要的是证明我还行。”吴老开玩笑道。 中午12点半,吴老准备做午饭,于是在门前砍起了柴火。一根二十几斤的柴火,吴老轻而易举就抬了起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们消灭,消灭,冲啊!”和记者聊得兴起,吴老突然唱起了歌。吴老说,唱歌的习惯是以前当兵的时候养成的,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唱歌。像《大刀进行曲》、《送别》等歌曲,都是他平时爱唱的曲目。 有意思的是,当吴老唱完最后一句“消灭”的时候,他还用手做出一个砍下去的姿势,动作刚劲有力。刚好一位大爷经过,是吴老的邻居。“吴老又在唱歌呀?”吴老笑笑说:“是呀,好多歌词都忘记了。”这位大爷70岁,他经常看见吴老在楼顶或是家门前唱歌,而且都是一些老歌,声音都非常宏亮。 “这么老了还有这么好的精力,真难得。”大爷告诉记者,他们两家的关系很好,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曾经和吴老玩得很好,经常相互串门。 饮食习惯:饭量很好爱喝油茶山楂茶 吴老的午饭很简单,米饭、油茶、粑粑,还有一些青菜,只有一小碟肉。“我现在胃口还不错,但是很少吃肉。”吴老说,他一日三餐以饱为准,没什么讲究。每天饭量不错,早上喝两碗油茶,吃两个馒头或粑粑,还要添上一碗炒饭。中午、晚上都要吃三碗饭。不过,如果天热,也吃些稀饭。 “我不抽烟,以前酒量不错,30多岁的时候能喝三四斤桂林三花,很少喝醉。虽然现在也还能喝半斤,但60岁以后就节制了,平时基本不喝,逢年过节喝个一二两,也只有在晚餐才喝。” 吴老说,有两样东西是他每天必须有的,首先是油茶,然后是山楂叶煮的茶。“在我那两块田地旁边,我种了一棵山楂树,把山楂叶摘下后晒干,然后用来煮水喝。”吴老每天几乎都要喝山楂叶煮的水,大约两斤左右。他说,他觉得山楂叶水比铁观音还好喝。 恭城油茶对于每个恭城人来说非常重要,吴老也不例外。吴老说,他喝油茶已经有80多年了,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喝的油茶都是自己打的,有时还用油茶泡饭吃。 “当然,年轻的时候我也会和我的一些朋友吃点宵夜,但65岁以后我觉得吃宵夜对身体不好,就不吃了。”吴老说,别看他现在有些清瘦,但也有110斤左右。 长寿要点:凡事看得开,懂得释放情绪 采访吴老两个多小时,记者觉得可以用宽容、坚持、理性来形容吴老。 吴老儿子告诉记者,他父亲一直教导他凡事要大度,要吃得亏,这样才能活得潇洒、舒服,“父亲一辈子很少和人吵架,都是笑脸迎人。” 吴老也会遇到烦心事,但他很理性,知道如何释放和排解情绪。“以前我遇到烦心事,就会找朋友出来聊天,把不开心的事情讲出来,最后自然而然就开心了。”如今,他那些朋友基本都过世了,如果遇到烦心事,现在他会用唱歌来排解。 吴老对生活很坚持。每天坚持锻炼,坚持看报读书,坚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跟上时代。吴老说,只有这样,他才能与比他年龄小的人进行沟通,才能有话聊。 记者离开时,吴老又做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举动。他见记者的车后方堆着一小堆柴火,立即说:“等一下,我来帮你看看。”说着,就将柴火移开,在车后方指挥记者倒车…… 桂林晚报记者李桃/文 摄影记者唐寅/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