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魔都到底哪个大

 cat1208 2015-05-05



◎ 文 | 茅明睿


今天的北京有多大?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回答的问题。城市的大小通常用“城市规模”这个概念来表述。所谓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土地、人口及经济等方面的数量规定,它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和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和数量多寡。按照城市内集聚的要素不同,可以把城市规模分为城市空间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及城市经济规模这三个部分。


如果仅仅从城市空间规模——土地面积上理解这个问题,那么北京市政府的门户网站——“首都之窗”是如此介绍的:“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看来“16410平方公里”是一个权威可信的答案,但它却往往不是人们想要的答案。


北京的土地面积问题向来都是网民的热点讨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总是伴随着另外两个问题:


1、北京和上海哪个大?

2、谁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用GOOGLE搜索“北京的面积”时,你会发现前六个结果页面中有五个跟“上海”相关,基本都是“北京和上海哪个面积大”的比较。从搜索的热度可见,北京的面积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问题或者常识问题,而是充满了话题性和争议色彩。


北京和上海的大小之争其实是从鲁迅的时代就沸沸扬扬地闹起来的京派与海派之争的延续。长久以来作为“北人”代表的北京人与“南人”典型的上海人一直似乎都有点互相看不顺眼的意思,所以“北京和上海哪个大”事关北京人和上海人的面子问题。


随手用GOOGLE一搜“北京和上海哪个大”,赫然发现有792000个相关页面。在中国曾经最大的网络社区——“天涯”上,“北京和上海”之争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相关的帖子就数不胜数,这类争论同样出现在百度贴吧、西祠胡同、宽带山等其他网络社区。但无论在哪个社区,“面积”总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对比两个城市面积的大小,如果采用行政辖区范围,北京“16410平方公里”自然远远大于上海的“6340.5平方公里”。但无论是北京人还是上海人都不爱用这两个数据互相对比。究其原因有二:


1、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的面积大小不是指的其行政辖区面积,因为城市行政辖区内还有大量的山地、农田、水系、农村居民点等非城市化区域,对比城市面积的大小时通常比的是城市建成区的面积。


2、对于北京人和上海人而言,如果以行政辖区面积作为对比指标,虽然北京能够轻易获胜,但北京仍然却拿不到“中国第一大城市”这一称号,按照这个标准,青海的格尔木市以126220.5平方公里遥遥领先于北京和上海,但格尔木仍然排不到第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以263953平方公里的面积轻松夺得了“第一大”的称号,它被称为“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所以用“辖区面积”来对比,北京就属于“伤敌1000自损800”,最终呼伦贝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那么要解决面积问题,彻底了结“中国第一大城市”之争,“建成区”成了关键。而要说清“建成区面积”首先要弄清“建成区”这个概念。


按照城市规划的术语定义,“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按照地理学的术语定义,“建成区”指中国的市中的城市化区域。具体指一个市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域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


两个定义意思基本相同,简化来看就是满足“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城市建设用地”这样三大限定条件所构成的区域。但是仅仅从这个文字定义仍然很难清晰的界定建成区的标准来,“成片”、“基本具备”之类的词汇总是量化工作的噩梦。正因为“建成区”的定义缺乏比较清晰地界定标准和量化统计模式,国内各个城市对于建成区的界定标准和面积统计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即使每个城市都拿出了自己的建成区面积数据搁在一起也不具备可比性。


据了解,上海的建成区面积并非完全来自于空间统计,而是通过测算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城镇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50%的乡镇街道办就整体划为建成区。这种统计方法操作容易,但偏离了建成区的概念。


为了彻底搞清楚北京的建成区面积,2010年我们着手研究了北京的建成区界定和统计方法。


2009年天涯杂谈上的一个帖子给了我们以启发。帖子题目为《上海VS北京建成区面积对比》。上海网友利用GOOGLE EARTH上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对北京和上海的影像在同一高度进行了对比(图1),尽管对比的结果未能平息北京和上海网友的纷争,但思路可鉴。



图1 同高度下上海和北京的夜间灯光影像对比


GOOGLE EARTH上的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DMSP灯光数据是消除云及火光等偶然噪声影响后对全年可见光和NVIR通道灰度值进行直接平均化处理得到的。由于灯光数据是并非某一特定时期的曝光,而是来自全年可见光情况,所以其能够比较可靠地反映一个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覆盖情况,进而大致反映建成区的范围。


为了验证灯光遥感影像在判断设施条件覆盖上的可靠性,我们利用掌握的比较系统的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三大设施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直观对比我们发现灯光遥感数据跟基础设施条件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图2),进一步利用分形理论和高通滤波等技术手段对灯光数据的等值线阈值进行分析,叠加利用灯光遥感数据得到的“设施基本具备的条件范围”,对北京的现状建设用地进行了归并、筛选、处理,最终得到了2009年北京市的建成区范围(图3)。



图2 灯光数据和道路密度的关联性



图3 2007年夜间灯光等值线图


图3 2007年夜间灯光设施基本具备的条件范围


经测算,2009年北京的建成区面积为1186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比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刊出的“1311平方公里”要小(我们不知道当年它的数据从哪儿来的)。2011年初1186平方公里的面积数据及其界定方法——“灯光综合法”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认可,并作为北京的官方数据上报到住建部和国家统计局。


至此“北京的面积有多大”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但北京和上海的面积之争仍未了结。为了使二者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对比,我们先尝试用上海的统计方法对北京的建成区面积进行了统计(图4),统计发现2009年北京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大于或等于50%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累计总面积为1094平方公里,与采用灯光综合法计算的1186平方公里较为接近,二者均大于上海市的886平方公里(另外,在发布此文时笔者又查了一下《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发现近5年来上海上报的建成区面积没有变过,2013年年鉴上仍然是886平方公里)。


图4 2009年北京城市建成区范围(灯光综合法)


图4 2009年北京城市建成区范围(行政区划统计法)


我们又利用2013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对比了北京和上海,当采用与北京相同灯光阈值判定的建成区范围时,上海的面积仅为北京的75%。



图5 北京和上海灯光遥感数据识别的建成区对比


沸沸扬扬的北京和上海的第一之争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从建成区面积上看,无论采用上海的测算方法还是用灯光阈值,北京的城市建成区面积都大于上海,这与北京更广阔的市域面积和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有关(补充说一句,很多人研究北京城市建成区或者建设用地时都忽视了北京的远郊新城),所以如果以建成区面积作为评判标准,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应该是北京。


本文来源: cityif (City-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