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基金与大券商——在大小平台工作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haosunzhe 2015-05-05



问:我发现人大经济论坛越来越有意思了,如何关注?

答:请点击上方的【人大经济论坛】即可。另,如果您觉得我们的话题有意思,欢迎转载分享,并可以与我们互动讨论,谢谢!


【论坛君】一般来说,大公司注重发展潜力,小公司注重实际技能。但在实际的职场当中,我们真的很难断定到底哪种选择更合适自己。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去体验一下,肯定要好过单一性的经验。




先说说题主的工作背景吧。海外小硕一枚,毕业后即投入到国内找工作的人海之中,海投简历回应者寥寥无几,从自命不凡非摩根士丹利高盛不去,被打击到认为有个工作混口饭吃就行。最后有幸拿到了上家公司offer——某中小基金公司。小公司人少事多,在岗位间被调来调去半年之后,工作才步入正轨。摸爬滚打一年半之后,有幸经由领导推荐,几轮面试之后进入国内Top Tier券商资产管理部,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个人觉得自己所在的、所经历过的公司正是大小平台的典型代表,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的经历对于现在找工作的或是正在跳槽的人们,也许有点参考价值。另外,这只是我本人经历及感受,不保证公正,不喜勿喷,谢谢。


先说说小公司的事情吧。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中小基金公司。公司成立的比较晚,没有赶上2006年那波大牛市,算是生在一个行业“停滞”的时代。刚开始,题主以产品助理的身份进入公司。到了单位才知道,整个部门就我一个人,另外的产品总监虽然聘到了,但得两周之后才来。所以基本上那两周基本处在没人注意没人管的状态中。按点上班,看看这看看那,不知道该干什么。直到两周之后,突然一个狮子头,绿T恤,牛仔裤的人拎着一个双肩背风尘仆仆来到我后面的工位——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位导师到岗了(这位导师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mentor,他也是个神人,如果大家感兴趣,以后可以专门写篇讲他的文章)。



产品总监到位,但我们应该干什么呢?他从大公司来刚到小公司,对情况还没摸透,而我更是迷茫,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后来他说,先从归集信息开始吧,于是我开始每天做产品日报,搜集市场新信息。不得不说,这为我迅速了解行业信息方面帮助极大,到了现在的公司我也会每周做周报,把最新的行业、产品信息搜集,这应该是产品人员初入职场的必修课。那时候恰好赶上余额宝成立,天弘基金华丽转身,公司也想分得一杯羹,领导(产品总监)又是产品方面的专家,而且看待事情颇有见地,给公司出了不少主意,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成型……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想要真正做成一个产品不仅需要产品经理的创新能力,更需要公司的支持和各方面的协调。


小公司,前两年赶上熊市,公募基金没有什么钱赚,专户和子公司也没有什么固定的业务。好在领导很开明,并不给我们设计条条框框,让我们能够自由发展。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可以直接研究,如果还不懂就问他。其他领域,如果感兴趣我们也可以直接找该方面的总监请教,看到好玩的业务我们也都可以参与。工作很自由,虽然也做了不少无用功……但却也是一段很难得的时光自己摸索学习,还是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那时,我也能经常跟着他一起给银行设计设计方案,跟租赁公司讨论讨论业务,自己也穿着西装人模狗样给别人讲过产品方案。公募产品也设计过,基金专户也干了不少,清算、估值也都有涉及,子公司的非标业务也跟着别人做了一些。


总的来说呢,小平台的好处就是自由(前提是带你的人给你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快速全方面地了解整个公司、行业的发展情况及行业前沿情况。不好之处就是如果自己不够aggressive,也可能很容易就流落到“混日子”的境地:自己不干活也没什么人注意,来不来、走不走的也没人管你,没有一个完善的体制让你系统的学习或者发展。个人认为,如果你的求知欲强,主动性强,且公司有一些愿意与你分享经验、知识的人,小公司也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如果你业务能力很强,能够独当一面,小公司的灵活性也是一个很好的施展拳脚的舞台。


其实本想在这个小公司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的。但仅仅工作了一年半,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原因嘛……可能比较独特:我与同公司的美女恋爱了……(对,我就是在秀恩爱)

虽然小公司,貌似没有什么不能办公室恋情的规定,但本着认真负责不惹事不大秀恩爱的原则,我还是决定挪挪窝,于是在领导的引荐下,经过了几轮面试有幸来到现在的大平台(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领导,要不是他的推荐,我自认为不会有这个机会的,如果不是他给的宽松环境,我也不能在面试上对各路产品夸夸其谈,最终拿到offer)。


现在的公司是国内Top Tier券商的资产管理部,岗位还是产品经理。


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


大公司就是不一样,打卡时间比基金早了很多,节奏也快很多。当我第一天慢慢悠悠拿着面包进到办公室时候,其他同事已经在热火朝天地敲键盘、打电话了。听着他们讨论的内容,一个个名词感觉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每个名词以前都使用过,但似乎他们说的和我理解的又不太一样。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其实还很不够,其实我并不真的了解那些产品。我所在的团队负责零售资产管理计划的开发与营销,这与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平台不同,现在接触到的产品、渠道以及谈判地位与之前却有不同。产品结构、费率设置、关注的问题也都大不一样(以前关注在怎么扭亏,现在关注在怎么创造更大利润)。


来资管快一个月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忙。每天早上8点晨会,新领导会很详细布置工作,9点开始大家就热火朝天各干各的。每个人都是螺丝钉,需要专注在自己的小领域,支撑着整个公司这台大机器正常运转。现在的工作节奏和基金时候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以前,“着急要”的定义基本是,“这周给我就行”;现在,三天不到就有人问“上次那个XXX,对,那个不着急要的东西,怎么样了,今天能给我吧?”。每天都有不少事情要做,多线作战,To do list上面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在资管,只用了一天熟悉工作,第二天就开始投入到业务之中。上班的3周里,平均下班时间是7:00,差不多每天工作11个小时(早8:00到晚7:00),每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


在大机构,学习的机会也很多,只要大家有空,也都很愿意传授自己的经验。不过,因为我目前只专注在一条业务线上,学习的东西只集中在某几个部分。因为节奏快,事情多,要想能快速高效完成工作,你就不得不仔细深入挖掘自己负责的业务,push你对这一亩三分地深耕耘。至少这3周,自己收获的东西也挺多的,而且都是过去我认为自己已经懂了的知识。在大的机构你会明显发现,一切都正规了许多,从业务流程到员工关怀,一切都按照规则有条不紊,这让人有一种踏实工作的感觉。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在一家公司效力一辈子的可能性太小,所以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如果有机会,进入一家大的机构学习,经过专业正规的训练,除了提升业务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专业的工作态度,高效的工作习惯,而这些,才是会伴随你整个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最后,用以前实习时一个同事说的话总结一下大小机构的优势吧:小机构的人就像白驼山庄的欧阳克(不是指好色方面,别想歪了),前期容易出成效,进步快;大机构就像全真教的郭靖(或者尹志平),扎扎实实苦练内功打基础,前期成长曲线比较缓慢,但后面增速很快。慢慢地,两条路径的结构会逐渐收敛。最终make difference的,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求知欲、执行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