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圣与仁
子曰圣与仁, 丘也吾岂敢。 为之乃不厌, 诲人而不倦, 则可谓云然。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②,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①若——至于。 ②抑——表示转折,但是,然而。 【原文今译】 孔子说:“至于说圣人和仁者,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不厌烦地努力,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可以这样讲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难以学得到的。” 【吟余浅语】 《四书集注》曰:“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照我想来,既然有人以圣人和仁人称之,那就可以认为,孔子已有圣人和仁人之实了。但孔子说他不敢当,他只是做到了“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所以《四书集注》曰:“此亦夫子之谦辞也。”由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有些时候,谦虚的实质,乃是谦虚者有着对于自己的更高的要求。

子曰奢不孙
子曰奢不孙, 俭则不免固。 与其不孙也, 宁可固矣乎。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通逊。谦逊,恭顺。 ②固——鄙陋。 【原文今译】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谦逊,简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谦逊,宁可鄙陋。” 【吟余浅语】 奢侈不逊的,总是或多是处于社会上层的某些人,简朴鄙陋的则大抵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从孔子“与其不孙也,宁固”的说法来看,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他跟下层民众有着更多的认同?(来源:《诗化论语》作者:于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