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诗人李松涛简论

 鼎炯多杰 2015-05-05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近百年历史上,李松涛是一位令人瞩目的诗人。他竭尽心智为诗努力,几十年如一日,成就了一份辉煌的诗歌大业,为新诗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3月30日是李松涛的六十华诞,他在人生路上走过了一个甲子的轮回,他的生命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崭新时代。作为一位诗人,他已有四十年诗龄,漫漫途程,一路奋进,他终于修成了正果。
    中学时代的李松涛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学业中断,他与许多同代人一起“上山下乡”。在此期间,他开始诗歌创作,那是文学的乱世,李松涛凭着执著和才气闯入诗坛,开启了人生有声有色的诗歌之旅。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第一缕炊烟》,197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那是距他新诗创作大约十年之后。这本薄薄的诗集确是他诗歌初始的佳绩,有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的《深山创业》《创业者的歌》,这是成就李松涛诗人之路的第一座里程碑。
    那是一个文学政治化了的时代,诗歌多流于政治观念的演绎和图解。李松涛在诗的荒芜原野上以青春的生活质感和生命冲动的激情昭示了艺术的希望,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向人们播撒了春天的消息。在新诗发展的时间链条上,这种续接传统、实现作为一个诗人阶段性业绩目标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
    1978年10月,李松涛携笔从戎,从此诗人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兼具了诗人和军人的双重身份。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他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军旅诗,如《我的名字叫:兵》《我捎回一棵仙人掌》等,写的是男儿的热血情怀,写的是军人的侠骨柔肠,深切细腻的诗意描写,标志着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日趋成熟。作为一个军人,他心中怀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他早期军旅诗激情和理想的主调,显示出一个军人进取和向上的风范。他追求诗意的精致和优美,形成了清新流畅的风格,他成为中国诗坛上广有影响的军旅诗人。
    在李松涛成为军人十年之后的1988年,诗人写下了他最为重要的长诗代表作《无倦沧桑》,这部大结构、大意象、大情怀、大思想的长诗,奠定了李松涛在中国新诗史上优秀诗人的地位,实现了创作上的一次大飞跃。
    《无倦沧桑》是借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人物和情节框架来铺展诗意的。诗人一改往日歌唱的热忱和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抒写,从一个“颂歌”时代走出来,不再是清新单纯的诗意表达,而在深邃和厚重中实现了艺术思辨的大目标,在批判中关注现实,在反思中翻检历史,由对人生世界的物质性描写而进入对生存发展“形而上”的精神体认。
    在长诗中,诗人以“啄木鸟”的大意象穿越历史时空,以《水浒传》的人物故事绘出一幅有着觉醒意义的沧桑图景,是对人类生存境遇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度探究。《无倦沧桑》应是20世纪80年代最为重要的诗歌长卷。
    如果说《无倦沧桑》主要是从历史着眼写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话,那么其后的长诗《拒绝末日》则主要是从现实入手写自然生态和对人类未来的忧思。李松涛把《无倦沧桑》《拒绝末日》和在此之后精心打造的《黄之河》结集为《忧患交响曲》,诗意情境定格于“忧患”,这是李松涛三部长诗的抒情主调。
    1998年4月,《拒绝末日》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诗从生死存亡的高度阐释了人类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是踏水而来的警策之声。诗人从对“水”的生态思考引发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切之情,诗的意蕴空间为富有力度的思想灵光所笼罩。环境和生态问题是诗的象征实体,而长诗则是对包括环境在内的整体人类生存状态所进行的思考,提醒人们对未来不但充满信心、乐观向上,而且还要正视“太平”表象之下所潜伏的危机。这是诗人向社会和现实发出的有力警示。人类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残酷的手段破坏生态、践踏规律以维持暂时的繁荣。如果不能正视并妥善加以解决,人类未来的命运将是不堪设想的。《拒绝末日》的价值不在于对未来的信心,而在于灾难尚未发生时的深度忧患。
    《黄之河》是李松涛历十二年之久精心创作的一部“跨文体”长诗。诗的行文韵散相间,富有跌岩起伏的节奏感,舒展大气,在变化中体现出抒写的更大自由度。长诗分十二章,均以“地支”标号,每章三首诗为一个单元,其中一首有韵一首无韵,中间夹一篇散文诗。“整体便呈现了这样三条线:从河源到入海口,十二处自然景观;从孔子到毛泽东,十二位历史人物;从清明到春节,十二个民间节日。”(李松涛《甘愿沉重》,《忧患交响曲》,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1页。)比起前两部长诗,《黄之河》把历史与现实的情境汇于一流,忧思更为深广。自然与人文会聚,历史与现实相融,在看到希望和力量的同时,更引人注目的则是沉重的忧患、铭刻肺腑的悲剧感。长诗自始至终贯穿着锐利的批判精神,入木三分地审视民族文化的灰色成分,揭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乏激越向上的冲动,又有冷静剖析的锋芒。几乎俯拾皆是的格言警句给人以深切的启迪。在《屈原》一节中,李松涛写道:“当你梦见自己是鱼,醒来必定没有水——只有网;当你梦见自己是鸟儿,醒来必定没有天空——只有笼子;当你梦见自己是羊,醒来必定没有草——只有屠刀。唉!怕就怕,吃草的人生,遇上吃肉的世道。”凭着这些诗句,李松涛可以无愧于诗人的称号。
    四十多年,李松涛一路走来,这一路诗意盎然,尤其有了这三部长诗,忧患之声何其厚重,让诗人在近百年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上有了特殊的分量。
    六十年过去了,李松涛走过的是人生辉煌的历程。无论诗人或军人,他都非常出色。作为军人,他肩负责任和使命;作为诗人,他心怀良知和道义。
    《第一缕炊烟》是诗人的第一本诗集,我说这“第一缕炊烟”是李松涛诗路人生的一个重要象征。当这“第一缕炊烟”升起时,便预示了诗人一生一世的“炊烟”情结,他将与人间烟火有着扯不断的情缘。即使他日后成了大诗人,即使翱翔于蓝天之上,他也依然回望炊烟袅袅的大地和故乡,他永远都眷恋着辽沈大地上亲人们的身影,如今他终于又回到这片土地之上安家。六十年后仍记挂着当初炊烟升起的地方,这样的人,当是值得信赖,值得敬重的。
    六十年风云际会,四十载诗路求索,诗人李松涛可谓功德圆满。
    我祝福松涛和他的诗。
    我祝福养育了诗人和诗歌的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