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水 龙吟*春恨】赏析 闹红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今浙江永康)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书【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旨阙上书论国事,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南宋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词人。力主抗金,曾几次遭受迫害。他与爱国抗金词人辛弃疾交往甚密,词风亦相近,长于议论,其词慷慨激昂,风格豪放,感慨淋漓。传世著有【龙川文集】三十卷、【龙川词】一卷、【补遗】一卷为著名苏辛派词人,全宋词录其词七十余首。 这首词初看起来,是一首伤春念远的词。上阕写春光烂漫,又作转折,说春色如此美妙,却无人欣赏。下阕开头既已点明全词的“念远”主旨,接下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后又回到眼前,烟月迷离,子规声咽,一片凄清景致,更增几多离愁。陈亮乃南宋气节之士,其创作绝少儿女情长。故有人认为此作寄托了恢复之志。 上阕开始,作者以赋的笔法来描绘春光,首先勾勒出一个繁华似锦而又十分幽深的居处。高楼掩映在花开深处,春风轻轻柔柔,画帘半卷半掩。;闹红;暗喻百花盛开之意,;深处;二字将层楼与喧嚣的人世隔离开来,词句生动地表达出层楼的隐蔽幽静。接着,笔峰一转;春归翠陌;六句,淋漓渲染春光明媚与气候宜人;春回大地,小径两旁满眼新绿,原野上上生长出远连天际的嫩草,杨柳垂挂幽幽泛黄。长长春日,催放着缤纷的鲜花;淡淡的云彩,刚收住轻飞的雨,天气轻寒轻暖,温和宜人。但至;恨芳菲;末几句,词义突变,出人意料的来了个大转折;只恨如此芬芳馥郁,景色迷人的大好春光,却无人欣赏,全都付给了黄莺和飞燕。作者写到这里,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幅画;闹花深处的一檐红楼,画帘卷处隐现的一个靓影,在明丽的春景中,却是一次次寂寞的凭栏。此仅个人肤浅认识。有些评论认为,此词写的不是儿女情的;春恨;而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那种;春恨;他寄寓着对祖国的南北分裂,国破家亡的无比愤恨。 下阕承上阕之意,写楼上之人思念北方的中原故土。;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寂寞时登高凭栏远眺,内心感慨万千,勾起的只是对远方的忆念,面向南楼,听着一声声归雁的哀鸣,望眼凌空而过远逝的排雁,心情格外惆怅。 ;南楼;一典,指东晋元老重臣庚亮镇守武昌,秋夜登南楼的故事,暗喻其抵御外寇之意。作者写到这里,抚今追昔,心潮澎湃。;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春日里,曾与远人抽钗斗草嬉笑,驾着青丝勒马的轻车漫游,但这一切风流的日子已成过眼云烟。;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你赠予我熏香的罗带,那翠色的丝巾上还有你的泪痕,分明浸透着你不尽的幽怨。;金钗斗草;、;罗绶分香;两句以对比的方式,表现出登楼人离乱前留下的美好的记忆和当下难以割舍的痛苦心情,借男女别情来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与怅恨。 最后三句从;念远;回到现实之中,;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意思是子规的一声声鸣啼,将我从幻梦中惊回,眼前看到的还是那一弯初升的淡月,一抹袅袅的疏烟-----;又是;二字,加重了;春恨;的分量,写出作者寂寞销魂的凄苦心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的遐思空间。 纵观整词,柔丽中蕴含着一股刚劲豪放之气,绵里藏针。此词笔法,作者与抒情主人公时分时合,时而成为一个整体,或虚或实,使作品隐约曲折,耐人寻味,艺术效果不在壮怀激烈的言辞之下,深藏政治寄托,而非一般春怨闺思。 此词文字精美,言简意赅,委婉曲折,细腻空灵。整词无一语直接抒情,完全以画面来隐藏作者对亡国的怨恨,又不难看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名为写春恨闺怨,实则在以另一种情调来抒发归故国的深切怀念。字里行间毫无陈腐的富贵气与脂粉气,更无愁红惨绿的感情夸张,所用的语言贴切自然,通读易懂,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此时历朝历代备受文人墨客推崇传唱,注家不断,好评如潮。 注释1、斗草-----古代女子况采百草的一种游戏 2、平莎-----平原 3、青丝勒马-----用青丝绳做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4、罗绶分香-----指分别 5、翠绡----- 翠绿的丝巾 6、封泪-----指丝巾裹着泪痕 林海深处-------拓荒牛诗社2015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