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仍然不能做什么——人工理性批判》是著名哲学家Hubert
L.Dreyfus于1972年出版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的第三版,虽说是第三版,其实这本书1972,1979,1992年的三个版本的正文几乎完全一样,不同的主要是每一个版本中正文之前很长的一段序言,1972年出第二版时,书名没有更改,仅仅增加了一个修订版序言,1992年出第三版时,出版商从Harper
& Row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书名也换成了《计算机仍然不能做什么——人工理性批判》。
这本书在Wikimedia和相关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史的材料上都能找到介绍,是研究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史的重要文献。但这三个版本的奇怪之处,却要做一下交代。
作者的第一版主要是批判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以来头10年(即1957-1967)的不切实际的研究纲领,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人工智能研究十年,主要回顾了1957-1967年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但更多地是讨论其中出现的重大方法论问题。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坚定的乐观主义后面的假想,主要讨论了早期人工智能研究纲领中的一些假设,包括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本体论,Dreyfus完全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作为工程技术的人工智能后面的科学或形而上学假设。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传统假想的更换,主要提出了人工智能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调整其假设,才能避免重大的方法论问题和走入死胡同。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人工智能的范围和极限。主要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哪些认识和实践领域可以发挥作用,哪些领域是受限制的以及人工智能的未来。Dreyfus认为在新的科学原理(认知科学原理?我姑且认为是这样)发展起来以前,人工智能就像炼金术一样。
Dreyfus在第一版中把人工智能比喻成炼金术,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影响深远。1975年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横断学科(按钱学森术语:即指思维科学)独立出来,而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现在一般在各个大学里,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或者设在心理学系,或者设在哲学系,个别实力强的大学设立单独的跨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但人工智能通常都设立在计算机系。可以这么说,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清晰化和分立,与哲学家,尤其是Dreyfus(还有John
Searles)的哲学批判密不可分。
Dreyfus自始自终没有改变过他对人工智能的批判观点,因此1979年当此书出修订版时,他仅仅增加了一个长达70余页(中译本)的修订版序言,用来对1967-1977年人工智能的新进展进行批判,正文几乎没有改动。
同样,在1992年出第三版时,Dreyfus增加了一个50余页(英文版,中文翻译出来估计也要70页)的麻省理工学院版序言,对1977到90年代初人工智能的进展进行批判,正文仍无修改。
因此,Dreyfus的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时俱进,看三个序言,就可以知道哲学家心目中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的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及接下来15年的发展与变化。
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了此书的第二版,译者为宁春岩,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马希文教授作序(马先生已于2000年仙逝,其学生建立的纪念网址为http://www.math.pku.edu.cn/teachers/mxw/)。此中文译本除某些专业词汇或转引的哲学著作读来略觉生硬外,总的来说还算流畅(Dreyfus转引的梅洛·庞蒂、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的著作,1986年很多还没有中文译本,因此对于计算机工作者来说,把其中的哲学部分译得很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国内图书馆找不到这本书的第三版,因此对于最重要的第三版的序言,不要说中文译本,就连英文译本也几乎找不到,包括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似乎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一本,但我却借不到。
幸好Google数字图书馆已与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达成了版权协议,这样在Google上我找到了这本书英文版的绝大部分内容(个别章节Google上也没有,但碰巧这些没有的章节在第二版中文译本中全有),接下来我计划把最重要的第三版的序言翻译成中文,估计要1个月左右时间,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1992年之后,Dreyfus还有一些论文与人工智能界交锋,但限于年龄和精力,已经很难像此书一样系统而完整。1992年之后,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外界批判应来自于量子物理学家彭罗斯的《皇帝心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