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发布之后,我写了一系列探讨智能手表的专栏,其实对这个话题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不过,当我看到售价139元的bong X和229元的bong XX时,我的新鲜感顿时又回来了。 毫无疑问,bong推出的智能手表是一款非常独特的产品。
bong之前做的是智能手环,4月份推出了智能手表bong X和bong XX,在淘宝众筹上线第二周金额突破了500万人民币。我有机会和bong创始人顾大宇聊了聊,感觉他们有些想法还是挺有意思的,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话略有整理: 36氪:bong为什么从手环转到了手表? 顾:这对我们来说没有区别,都是腕部设备。 其实智能手环也好,智能手表也罢,都是科技在人类腕部设备上的探索。腕部设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都是一样的:如何在科技和用户场景之间找到平衡点。所以,随着技术的提高,用户场景的成熟,增加显示,增加表盘的操作性,是很自然的一个步骤,而这样的产品特性出来后,很自然,这就变成了一块「智能手表」了。并不是我们选择了新的产品领域,而是,bong自然进化到了这个阶段。 36氪:那按照这种进化,未来你们的手表也会从点阵屏幕进化成像Apple Watch那样的设备? 顾:不会。现在来看,Apple Watch是个怪胎。 Apple Watch,Moto 360,Pebble他们都是当前市场上最典型的智能手表,但他们都做了同一件事:把手机搬到了手表上。但智能手表绝对不应该是一个阉割版本的手机。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先在科技和用户场景之间找到平衡。 36氪:你觉得手表产品和用户场景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平衡? 顾:不麻烦和产生价值之间的平衡。 比如通过bong X可能实现的实用场景会是,入睡关灯,起床放音乐,跑步开始放音乐,坐下后电脑解锁等等。我们和数十家智能硬件合作伙伴一起,可以联手造就这些人们想所未想的应用场景。 36氪:bong X上具有扩展性吗? 顾:具有扩展性,但不是应用的形态。 腕部设备是万物互联的钥匙,它的特征并不是拥有一块比手机更小的屏幕, 而是:它贴近人,它可以更好的表达人的状态。bong X是通过硬件和硬件的连接来产生控制,实现更好的场景。比如,如果用户入睡,配套的emie的精灵灯会自动熄灭这样一个场景。 可以这样来理解,把我们的手机上的App,拉到现实世界,变成一个实体——这才是万物互联时代的「平台」的形态。和bong X连接的设备厂商,你可以理解为「第三方开发者」——但是我们不会用「第三方」这种说法的,因为时代已经变了,这个说法并不适合现在,我们更多的会称之为:合作伙伴。 万物互联时代的所谓的「平台」或者「应用」,应该与过往不同——而我们认为,刚才所描述的这种场景,才是真正的「扩展性」。 对话结束,说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bong关于手表的这些观点,有一些我是认同的。比如更轻量的交互,基于场景化、同时无屏幕类型的对用户干扰更少的功能,以及更贴身的手表可以作为万物互联的钥匙。 不过我会感觉,bong X在扩展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困难。手表本身是一块新设备,在没有足够用户数和物联设备基础并不完善的条件下,要拉到众多主流的硬件厂商进行合作,似乎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会是一个挺大的难题。 不过bong的手表在众筹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加上139元和229元的低价,也许他们能在手表市场占有一块自己独特的领地。 bong X也让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智能手表的定义和界限究竟在哪?凡是寄居在腕部上的、拥有计算能力和扩展性的智能设备都可以称为智能手表吗? 或许判断标准只有一条:只要是围绕着“时间”这一核心出发的腕部设备就是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作为手表的升级产品,脱离不了传统手表最本质的“看时间”的功能。围绕“时间”,为用户个人生活中提供更省时省事的服务和提醒功能,或许会是这块设备最核心的使命。这方面,bong X关于硬件与硬件互联的场景化功能其实是个不错的代表。 最后,奉上几篇关于手表的探讨: Apple Watch:下一个计算平台,是量化世界还是量化自我? |
|
来自: 方珺逸 > 《其它与手机及硬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