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书与读书

 生有限知无涯 2015-05-07
                                          爱书与读书

    所谓书籍,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是传播思想、传播知识和积累文化的重要手段。书籍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纵观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上千年沧桑,人类酷爱书籍、刻苦读书,学以致用之风锐而不减。实践证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地提高,这种风气会进一步弘扬。爱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提倡人们爱书好学。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读书综合起来有八法:
    一是分层筛选法。即在大量图书中筛选出可读书与不可读书,应读书与必读书,然后按一定顺序有区别地进行阅读。美国唐斯博士曾筛选出16本改变世界的书目;美国两位教授和作家曾列出的世界有声望的十大报纸供人阅读.有人列出世界十大图书馆,供人们找书阅读,有人列出历史久远的建立的世界十所大学等。每一位读书人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筛选读书。
    二是循序渐进法。即按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读书。俗话说,无以跬步,不及千里。要织微起纤,日积月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发扬“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毛泽东)的精神,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实践证明,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深化学习的过程,也是持之以恒,使读书成果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是不求甚解法。即在漫游书海时采取的不必过多用脑子而用“一目十行”(清代陆世仪)快速的读书方法,这样做是用粗旷办法获取广博知识。因为书海茫茫,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图书,一个人精力太有限了,速读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做到,速读能力反映阅读水平。速读,要从按字、词阅读的习惯中解放出来,逐步发展到按句、行、页阅读,像电子扫描一样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凭整体形象辨认,有的地方则只看提要、甚至跳过不看。
    四是精读细研法。即选择重要的书目精细阅读的方法。凡中外名著,凡涉及重要原理、基本理论的著作或结合研究实际的重要专业的著作都要精读细研。毛泽东同志早年就提出了“有学而不精,无异乎无学与学也”的观点。名人陈世仪主张精读、细读、熟读的“三读”法。精读细研法好比“深掘法”,深掘出水水自甘。
    五是摘录积累法。即边学边摘录书中重要观点、重要段落、重要情节的阅读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动书”“有志于学者,抄书之功断不可少。”可见一个人读书除了用心、动脑外还要手勤。要有选择、有目的地抄录一些资料。一个人读书,再好的记性也记不了多少,只有在读中记上疑处或要点,取那书海浪花朵朵,摘那书林枝叶片片,便于日后查阅,千年日久,积累点滴,汇总成章。
    六是重复咀嚼法。即反反复复读和温故知新的读书方法。哲学家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之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的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的数值。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问家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多字的13经,很大程度是由于他用重复法得法。
    七是释疑解难法。即用疑问和思索探求真理引发思维的读书方法。俗话说,“打破沙锅问到底”这种精神用到读书中就是对释疑解难法最好的解释。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会应运而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八是有的放矢法。即围绕一个主题和论点选学有关书籍的读书方法。有目的地选学有关书籍,有利于从多方面为论题提供论证、论据,为主题丰富大量辅助材料。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专业研究和不同志士仁人及集中攻关。这种读书方法可以遵循“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的顺序进行。这种读书方法也可称为“酿蜜”法,为蜜而遍地找花、采花。运用这种方法,关键要把课题确定好。要本着需要性和可行性及特色性的原则确定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