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 自己一直对文学没有太大的兴趣,偶然发现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好,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女儿在清华读大一的那年,一天,我搭乘一辆去北京的顺便车到了清华。一是想看看女儿,二是也想感受一下名校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漫步在清华园,第一印象是安静。早春时节,高大的杨树下,幽绿的草坪边,随处可见学子们读书的身影;结伴而行的学生都是低声细语,没有大声喧哗,更没有吵吵嚷嚷。第二印象是干净,学生们都自觉地把碎纸屑、饮料瓶扔进垃圾桶里。庄严的教学楼、试验楼令人肃然起敬。走到一幢白色的小楼前,女儿指着说,杨振宁教授就住在这里,她说有一天还碰到杨教授了呢!走到中文系教学楼前,见墙上贴一张海报,说中文系要邀请著名作家毕淑敏明天来校演讲,希望同学们到某教学楼聆听。女儿说毕淑敏不是你喜欢的作家吗,要不要去听?北大清华的演讲都是开放的,谁都可以去听。真的吗?真是太幸运了,当然得去听了。 毕淑敏,17岁走进西藏阿里,当兵10年,转业后成了一名内科主治医生,35岁时弃医从文。处女作中篇小说《昆仑殇》一举成名,好评如潮,从此而一发不可收。《预约死亡》、《女人之约》、《血玲珑》、《红处方》等作品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引起读者广泛兴趣。46岁的时候又去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醉心于探索心灵深处的奥秘。56岁时,毕淑敏用自己辛勤写作所得的40万元稿费和儿子航海环游世界114天。这样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谜。 演讲下午七点半开始,我和女儿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来到演讲教学楼,“抢”到了前面的两个位置。不一会儿周围就陆陆续续坐满了学生,偌大一个演讲厅座无虚席,边上还站了许多人。没想到,在文学已逐渐边缘化的当下,又是在清华这个以理工见长的高校,还有那么多人来听一个作家演讲。看看周围那些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清华学子,我也赶紧拿个本子,毕恭毕敬随时准备记录的样子,真感觉自己好似鸡立鹤群。 演讲是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主持。主持人介绍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着宝石蓝上衣、系黄色围巾、面带微笑的毕淑敏款款走上演讲台,她大方的姿态,儒雅的气质吸引了满堂听众,作家一声柔和好听的“同学们好”,如一缕春风通过麦克风传递到每个听众的心田,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好几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毕淑敏主要讲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你是否想预知今生的苦难;另一个是人活着有没有意义。 一个小时里,作家侃侃而谈,她讲在阿里当兵时怎样目睹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讲17岁在部队拉练,翻越海拔6000米的雪山,进入缺氧的无人区,生命极限受到挑战时心理的恐惧与脆弱;讲当医生时面对绝症病人无助的眼神心底的无奈;讲在美国访问时的所见所闻。 我原以为,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对人生的看法一定是悲观的。没有想到,毕淑敏是那样豁达,谈吐那么温润。她说,从技术层面上我们无法预知今生的苦难,就是有人告诉我,我也会堵起耳朵,我注重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显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没有必要战战兢兢等待可能来到的苦难或灾难,从而牺牲掉属于自己的幸福,战胜困难或灾难大多时候靠的是临门一脚。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意义,那些人生意义的讨论,无论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芸芸众生有人愿意预知一生的坎坷或苦难,理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认同多知道一点,就对自己的人生多了一份把握的理论;听多了精神导师所谓人生意义的长篇阐述。可作家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考结论,令人深思,给你启迪。 演讲结束后一个半小时是自由交流,前十名发言者可以得到一本作家签名书。对学生们妙语连珠的提问,作家的每一个回答既智慧又充满了哲理。女儿争抢着提问题,真幸运,第三个就轮到了她,因而,为我得到了一本签名书。每当看见这本书,我就会想起毕淑敏那精彩的演讲;每当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打击的时候,我都会以积极的态度享受克服困难的过程,于是心中便释然了许多。 那天,聆听了“荷塘月色”中水木清华的天簌之音,走在回去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生,活着,意义,幸福,这些字眼在我脑海中跳来跳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虽然都从书本上、现实中领悟过,但到底不如和作家面对面来得震撼。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等退了休,就到北京当“北漂”,到北大、清华作旁听,成为一个不要文凭的名校生,只为了可以近距离感受大师们的思想精髓,领略大师的风采魅力。 |
|
来自: zhenyan666 > 《箴言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