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驾校里都学不到的干货,让你平安开车一辈子

 鹩歌 2015-05-07

这两天,成都女司机变道被殴打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其实,在日常行车中,一些看似“无所谓”的坏毛病,紧急情况下分分钟就会让你悔断肠。

到路口不看指示箭头,进错道强行变道;开了好车就感觉脚下生风,上了路左超右超;从来不把高速路提示标志当回事儿,该减速不减速;遇到乱开车的就想教训一下……如果你开车时也有这些习惯,那么请从今天起就统统改掉吧。

生命薄如蝉翼。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将给一个甚至多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所以无论行人还是司机,都请对生命心存敬畏。究竟怎样才能避免和车祸“狭路相逢”呢?

90%的车祸是人为因素

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突破3亿大关;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54亿辆;驾驶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车数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然而,在汽车保有量仅占世界总量2%的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却占全球比例的20%,是发达国家的4至8倍。一组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6万人死于交通事故,20多万人在事故中受伤。在死亡交通事故中,90%以上是因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导致。

在交警部门公布的七类违法行为(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中,超速驾驶成为近年的“马路第一杀手”。

这样开车等于“慢性自杀”

根据美国“健康日”网站对2800多名司机的调查,列出了开车时最危险的一些“小动作”,其危害超乎想象。

数据显示,86%的人开车时会吃东西,虽然这看起来不会使人分神,但会使事故风险提高2.6倍;59%的人开车打电话,会使事故风险增加6倍;41%的人摆弄GPS导航、36%的人看纸质地图,这都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出事故的概率会因此提高7倍。

值得重视的是,约37%的人开车时发短信,这个动作最危险,会使发生事故的风险增加23倍。另外,25%的人开车前曾小酌一两杯,13%开车时上网,7%的人播放DVD,这些行为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除了上述驾驶时的“惯性动作”,还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致命因素。不少人称刚开车上路的人为“马路杀手”,但国内知名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安全驾驶行为研究专家范立告诉记者,新手事故率并不高,毕竟他们谨慎。真正的“马路杀手”是驾龄1—2年的人,此时最易松懈。

另外,鞋穿得不对也可能导致车祸。范立表示,有的司机穿凉拖或高跟鞋开车,很可能因鞋子不跟脚延误刹车时机。澳大利亚某保险公司的调查显示,60%的肇事司机开车时穿了细高跟鞋或尖头皮鞋,近38%的人发生事故前脚下打滑,穿平底鞋是司机的首选。

尽管系安全带是人尽皆知的安全措施,但仍常被忽视。不久前,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就因没系安全带,在车祸中受伤。边开车边接电话则会使驾驶员的注意力下降20%—70%。澳大利亚不久前的一场车祸中,一个十几岁孩子边开车边接电话,导致与火车相撞,当场死亡。此外,开车吸烟也可导致车祸,烟雾刺激易使视觉模糊。如果连吸4支烟,可降低视力20%—30%。

“红绿灯安置在路口后”则是韩国车祸频发的诱因之一。该国交通部门认为,这样不便于司机注意到信号灯变化。日本工程师则研究发现,湿滑比干爽路面的事故发生率高5倍。当提高道路排水性能后,事故率减少1/3。

做完几件事别马上开车

现在司机们都知道“酒驾”的危害,但你知道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情况也值得引起注意。尤其是以下这些:

吃得太饱或太饿都不能立即开车。

吃得过多时,大量血液会供给肠胃帮助消化,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产生倦意,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误等。应该在饱餐后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开车。在饥饿状态下,一些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降低,容易出现心慌、头晕眼花、判断力下降等情况。

长时间看电视后,不要立即开车。

有研究表明,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后,眼部会疲劳,视力有所下降。建议看完电视至少休息30分钟再出行。

没休息好或服用了安定药物之后。

在前一天睡得过少或没睡好,或者吃了安定,早起觉得昏昏沉沉的状况下,最好别开车。因为安定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服用可有震颤等反应,个别人会产生幻觉。

刚吃了含有扑尔敏的感冒药或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不要立即开车。

扑尔敏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头痛等;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可导致耳鸣及视听力减退等副作用。这些都会影响到驾驶者的判断力。

因此,在服用复方感冒药时,最好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师,搞清药物成分。如果服用了此类药物,应等两三个小时,直到药物分解代谢后再开车。但不是所有感冒药都含扑尔敏,应区别对待。

刚吃了含有扑尔敏等成分的抗过敏药不能立即开车。

这类药物大多都会导致乏力、嗜睡等副作用。

刚服完药酒或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也不能立即开车。

应该等一两个小时,让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恢复正常。另外,换用降糖药、降压药期间,血糖和血压处于波动期,还没有稳定时最好不要立即开车。因为降糖药使用不当会出现低血糖;换服降压药时,如血压波动变大,也容易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

交通专家们的6条忠告

1.别戴太深的墨镜。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天气晴朗时驾车,特别是中午,驾车突然进入光线较暗的地方后,有几秒钟,似乎什么也看不清。“当人从明处进入暗处,开始对周围物体辨认不清,以后逐渐看清暗处物体,对暗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最佳状态,这种视觉现象叫做‘暗适应’。”杨勤表示,“暗适应”现象使得驾驶员进入隧道后常突然两眼一黑,在这短短几秒钟的“视觉迟钝期”内如有大意,极易发生车辆追尾或跑偏。

“深色墨镜虽然可以遮挡强光,但同时还会延迟视觉信号传送到大脑的时间,造成‘速度感’失真,使驾驶员做出错误判断。”比如,当汽车以80公里的时速前进时,佩戴颜色过深的墨镜可使驾驶员对路况的反应时间延长100毫秒,从而增加2.2米的急刹车距离。所以司机们的墨镜颜色不宜过深。

驾车快至隧道口时,需及时摘掉墨镜,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出隧道的一刹那,和入隧道时相似,由于光线突然变强,眼睛会发生“明适应”,驾驶员感觉眼前一片光亮,什么也看不清,因此,出隧道前最好提前打开车灯,并多眨眼睛。

此外,开车佩戴的墨镜也不宜过大、过重,这种墨镜会让驾驶员脸部发胀、麻痹,如果出汗,更易顺着鼻梁两侧下滑,分散驾驶员行车时的注意力。

2.开车时记得关上窗。

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每天人们平均在车上度过的时间是4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如何才能保证健康行驶呢?

首先,快速行驶时不要开车窗或天窗。研究表明,开快车时的风声是损害人们听力的噪音之一。

第二,车内音响太大,除了损害听力外,研究还显示,90分贝的噪音会使眼睛区别光亮的敏感度降低,引发事故。如果在车厢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播放声音较大、节奏较快的音乐,音响与车的震动会联合发生作用,声音很容易达到95分贝。

第三,在车里吸烟、堵车时开窗,都会加重人体呼吸系统的负担。烟草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很难在密闭的空间内散开,并会渗入到车内各个地方,对健康的影响可是长期的。如果在堵车时摇下车窗,则会吸入更多的汽车尾气,特别是在绿灯亮时,众多汽车引擎开始启动,会释放出更多有毒气体。

第四,不及时上厕所。有些人为了抢时间,经常长时间不排尿。这样不但容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还容易使人走神,分散注意力,导致事故发生。

3.一停车就得关空调。

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停车等人或在车里休息时,都会开着空调。就是这小小的空调,竟是车内污染的无形杀手。

“长时间停车一定要关上空调。”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宋广生提醒道,汽车停止时开着空调,发动机仍然在低速运转,其燃料燃烧不充分,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并通过空调进入车内。“一旦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们就会出现头疼、胸闷等症状,但这些轻度症状往往会被忽视。如果发展到昏迷的程度,后果将不堪设想。每年都有因车内一氧化碳中毒而导致死亡的事件发生。”宋广生强调。

另外,新车的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甲醛和苯污染。甲醛多是来自座椅、车顶装饰等内饰材料,而苯主要来自地胶。因此建议,新车买回后不要马上开,除了每天开窗通风外,可以在车里多放一些活性炭、柚子皮或菠萝、柠檬等热带水果,浓郁的果香可长时间散发,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不用车时,也可以打一小桶清水,倒些醋,放在车里,多放几次,异味会逐渐消失。因为水可以吸附甲醛,醋能稳定甲醛。

4.新手不要开旧车。

多数新司机会用旧车练练手,磕碰了也不心疼,然而,这可能会存在生命危险,尤其是对于更易发生车祸的年轻司机来说,危害更大。

刊登在《伤害预防》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2008年至2012年间死亡的青少年司机中,驾驶至少6年车龄的青少年,发生事故的死亡率为82%;开6~10年车龄的青少年,死亡率是34%;开11~15年车龄的青少年,死亡率是31%,开16年以上车龄的青少年,死亡率是17%。

这是因为,旧车经常缺少较新型车才有的重要安全装备,并且二手车多数已经进入了故障多发期,出问题的概率比新车大很多,如果新手的驾驶习惯与原车主有区别,就更容易导致故障。

一般来说,新手对车的性能还不了解,无法通过观察汽车表现出来的异响、震动、转速等信号判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安全驾驶。建议新手买一辆价格稍便宜、质量有保障的新车,不仅安全,检修等方面也较方便。

5.开车犯困10招。

疲劳驾驶害人害己。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因失眠或疲劳导致的各类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的41%~54%,并且使交通事故死亡风险增加了5倍。综合日本睡眠专家的建议,教你开车时如何赶走瞌睡虫。

避开高危驾驶时间段。凌晨和下午3点~4点是人体最易犯困的时候,容易因打瞌睡、精神溜号出现车祸,最好避免在这个时间段内驾驶。

停车打个盹。如果长途驾驶,中途可以在安全场所停车,然后打个盹。白天控制在半小时内,夜间可以睡1个半小时,以清醒头脑。

用光照驱赶睡意。光线有助调节生物钟,抑制人体分泌褪黑激素,减少睡意。因此,如果夜间驾驶,中途不妨停下车,去路边的小商店或超市买点东西,利用那里的光亮来驱赶睡意。

降低车内温度。如果车内过于暖和、舒适,会加重睡意。夏天可以利用车内空调来调低温度,冬天不妨开一会儿窗吹吹冷空气。

冷水洗脸。驾驶前,可以用冷水洗把脸,刺激一下交感神经,令头脑清醒。

嚼口香糖。做有节奏感的活动,如嚼口香糖、唱歌等,可以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令头脑清醒、情绪镇定。因此,开车时不妨嚼块口香糖,或听点喜欢的音乐,但是最好不要听节奏过于舒缓或激烈的音乐,以防发生交通事故。

开车半小时前喝杯咖啡。咖啡因有刺激大脑,令人保持清醒、振作的效果,但喝后需要15~30分钟才能生效,因此,在驾驶半小时前,可以酌情喝杯咖啡或绿茶。

吃点甜食。葡萄糖是大脑的唯一营养来源,开车前可以吃些糕点或糖果,迅速提升血糖值,给大脑补充营养,保持清醒。

闻香提神。迷迭香、薄荷、桉树的香气有醒神的作用,驾驶前不妨在车厢内滴上几滴这类植物精油,有助驾驶途中保持头脑清醒。

按摩穴位。刺激相关穴位也能清醒头脑,驱赶睡意。手部有中冲穴(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合谷穴(即虎口);头部有风府穴(颈部正中,发际上1寸)、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脚部有足临泣穴(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处)和隐白穴(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开车前可以酌情取一两个穴位按摩数分钟。

6.别让怒气控制了方向盘。

在汽车时代,“路怒症”早已是世界通病。很多司机都容易带着愤怒去开车,原本和善的人一抓起方向盘,就不自觉地出现愤怒情绪或攻击性行为,包括粗鄙的手势、言语侮辱、故意用不安全方式驾驶车辆或实施威胁。

究其原因,司机总有一种不正确的期望,希望能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和时间行驶,没有任何意外事件的阻挡。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们越来越敏感,一个小摩擦就可能引发压力爆发。开车又具有危险性,当司机感受到外界威胁时,就会愤怒。

在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下,说一两句脏话无可厚非,而且有发泄作用,家人和朋友应尽量理解司机。但若上路必怒,就要做好自我调节,让心情“慢下来”。

不妨每次尽量提早出行,让时间更充裕,心情更从容。炎热的天气可能加重“路怒”现象,此时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喝点柠檬汁或含B族维生素的饮料来调节情绪。遇到前车加塞、被突然冲出的行人吓到时,可以听轻松欢快的音乐、做深呼吸或嚼口香糖,适当分散注意力。

在车里放一张全家福能让自己随时保持好心情。实在有心事或情绪不好时,尽量避免开车,或将车停在路边稍事休息,给家人、朋友打电话倾诉后再上路。

私家车的最安全座位在哪

安全座位:后排中间侧;有风险的座位:副驾驶。

美国交通管理部门曾对小汽车座位的安全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近10年的事故调查分析和数次实车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将汽车驾驶员座位的危险系数设定为100,那么,副驾驶座位的系数是101。驾驶员后面的座位、后排另一侧、后排中间座位的危险系数分别是73.4、74.2和62.2,但前提是必须系好安全带。

对此,范立指出,在我国,汽车一般是靠右行驶,如果发生撞击,司机会习惯性向右打方向盘,后排右边的座位就相对安全。

车祸也有“魔鬼时间“段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结合我国每年上万起交通事故和各国经验,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宏观技术措施外,也请专家总结了一些防止车祸的方法:

11:00—13:00、17:00—21:00是“魔鬼时间”

这两个时段的事故占总量40%,尤其是黄昏,人眼反应最迟钝,易出现神经和视觉疲劳,导致判断失误。

白色车发生车祸概率最小

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进行的试验显示,白色和银灰色车最安全,黑车的事故率较前两种颜色高出近3倍。事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黑、绿、棕、红、蓝、白和银灰。

该实验室的张金焕教授介绍说,白车色差最大,黑车色差最小。色差越大,眼睛的辨识性越高,越容易引起司机和行人注意。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休·弗内斯教授则表示,惹眼的大红色颜色区分度很高,相对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并降低对其他颜色的视觉灵敏度。

车内装饰也会影响行车安全

内饰采用明快的配色,能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最理想的颜色搭配是,夏天用冷色,冬天用暖色,以提高驾驶员的情绪舒适度。

傍晚、清晨及恶劣天气时应开大灯

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杜汇良博士称,如果没买浅色车,则要让车身颜色与环境对比强烈。范立称,为提高行车安全,早、晚及恶劣天气下,一定要将大灯近光打开,这样可以提高可见度。如果在车身上贴些颜色鲜艳的贴纸,会让车辆在白天容易被看到。

上路前查轮胎

轮胎是“最脆弱的环节”,尤其在高速路上,可能因强度不够,中途爆胎。所以,每次上路前,都要检查并重视换轮胎。“老司机通常按行驶的里程数来决定是否更换,这是不科学的。车胎也会老化,应该在规定时间内换。”一般而言,轮胎的寿命是3年、8万公里。

行人学会“左看,右看,再左看”

行人过马路时,首先左看观察车辆,然后右看,最后再左看,确认安全后,才可直线过马路。黄昏时更要注意,因为这是驾驶员最不容易发现你的危险时段。

链接:

9句警示语让儿童远离车祸

据统计,在全球,短短90秒就有1名儿童死于交通伤害。在中国,每年有近2万名儿童因交通伤害而受伤,其中死亡人数超过7000多人。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每年的6、7、8月是儿童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月份,约占全年同类事故总数的30%。看好孩子,父母责无旁贷,采访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给父母和孩子提出了几点安全建议。

父母要牢记的话

以身作则不违章

如果父母无视交通规则,孩子也会效仿。因此,父母自身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以言传身教培养儿童良好的交通习惯。父母要教孩子认识交通警示信号和道路标志,为孩子上好交通安全的第一课。

8岁前抓紧孩子的手

儿童一般要到8~10岁左右才能独立过马路,在这个年龄段之前,他们对空间、速度、距离等无法很好地认知,很难判断车辆需要开多久会到身边。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8岁前都要亲自带着他们过马路,并给孩子找一条上学、回家相对比较安全的路。每天帮他们熟悉道路,并教他们在紧急情况下怎样寻求帮助。

过马路遵守“三字诀”

父母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交通行为,比如过马路“三字诀”:“停”,过马路前先停;“看”,看信号灯,看车;“过”,快速过,并左看、右看、再左看。遵守黄线安全原则,即永远站在黄线的后面等车等。

不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数据表明,在夏天,只要3分钟,封闭的车厢内温度就能从26℃升到38℃;6到8分钟后,甚至可上升到52℃。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中暑、高烧、脱水、抽搐、死亡的风险很大。而且孩子一个人在车内,出于好奇,这里摸一摸,那里按一按,很容易把车发动,造成意外。

孩子要牢记的话

马路上不能跑跳嬉戏

孩子喜欢在马路上玩耍嬉戏,一旦车辆无法及时避让,后果将不堪设想。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报告表明,中国每年有近1.6万名15岁以下儿童步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甚至死亡,而违章穿越车行道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躲开拐弯的车辆

当汽车的方向灯一闪一闪的时候,就是汽车在告诉你它要转弯了。遇到要转弯的车辆,特别是大货车,不能靠它们太近。因为汽车转弯时,前轮通过道路的某一物体,很可能后轮却不能通过。这时孩子即使躲开了车头,也很有可能被车尾撞倒。

远离汽车尾部5米

实验证明,2岁幼儿蹲在车后10米处,司机从后视镜都可能看不到。因此孩子一定要躲开没长“眼睛”的汽车尾巴,否则一旦倒车,就很容易被撞倒。

小区门口跟紧大人

小区门口是汽车进入的繁忙口,而且这里往往因车需要转弯或种有树木等,导致驾驶员有盲区,可能造成事故发生。因此,孩子在小区门口不要玩耍嬉戏,而是要紧紧抓住家长的手,父母更不要因为碰到邻居聊天就忽视了身边的孩子。

停车场也要小心车辆

静止的车不代表是安全的,反而比马路上开动的车更危险。停车场空间窄小,视角也有限,孩子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司机发动车辆后才突然发现孩子,很可能已没有反应的余地,酿成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