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系列讲座——“学”而“习”之“说”何在?

 东方竹马 2015-05-0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开篇《学而》(《论语》以每篇开头的几个字为篇章名)篇开头的三名话。

“不亦说乎”的“说”读ㄩㄝˋ yuè,指内心欣悦。《诗·召南·草虫》有言: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说。这样的意思,原多用表示,后来写作表示。当然,“不亦说乎”的“说”也有说出来的意思,这个稍后我们要提到。

“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会“不亦说乎”?所“悦”何来?这涉及到学什么和“习”的意思。

那么“学”的是什么呢?是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当然也包括孔子所讲授的内容。其目的,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不是指学习一般的实用知识或技能。

所以,孔子讲君子不器

所以,《论语·子路》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所以,《论语·颜渊》中孔子又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那么“习”又是什么意思呢?


习,甲骨文一形是羽(鸟类展开的双翅)在囗(ㄨㄟˊ wéi,区域,范围)上,表示小鸟在空地鼓翅学飞之意;后(二形)“囗”变为“日”,以强调于是白日练飞,并最终能自由翱翔于天空。

古文承接甲骨文二形线条化;篆文承之整齐化进而将“日”变为“白(白天)”,表意更明确。隶变以后写作习。

也就是说,“习”的本义是小鸟反复练飞,并最终化为能自由翱翔的本事。如:(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礼记·月令)

引申表示反复地学练、实践,以掌握某种、某项知识或技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习”用的就是这层意思。还有如人们平常所说的:修文习武、学习、练习、演习等。

明确了“学”的内容,了解了“习”的含义,也许对“学而时习之”何以“不亦说乎”,就有了不一样理解:

学习(经典)并时时按照其义理、规范去践行,修为、境界就会不断提升;修为、境界提高了,当然会心感欣悦。但这种欣悦的感受,他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只能形诸于言以表达,所以这里用了(ㄩㄝˋ yuè)字,也表示(ㄕㄨㄛ shuō)的意思。

如果“学”指的是学一般的实用知识或技能,“习”指的是“复习”,“说”仅指快乐,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时时、时常地进行复习,更别谈复习的快乐之感啦。

(ㄩㄝˋ yuè)了为什么还要“说(ㄕㄨㄛ shuō)”呢?《学而》篇随后的第二句话给出了答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古代多指同师门的人,也指同道之人,而非一般亲友。亲友的意思用表示。

前面所说的“学习”活动,同门、同道之间的交流、借鉴对于个人修为与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远来之“朋”可以带来不同的理解和观点的碰撞,由此激发出对所学的新的领悟,那种悟道的喜悦,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体验的。因此,有远方的同门、同道来交流,那自然高兴而喜不自胜啦。所以——

《礼记·学记》中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评价孔文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里仁》中孔子提醒:“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当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心境,而这种“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收获,一般人则不一定了解和理解,所以非议、诟病在所难免。对此种种,君子是不会愠怒的。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古来圣贤和成大事业者,在其立业之初甚或历世之时,鲜有为世人所认可、赞许、崇尚者。然其固守己志,穷究笃行,终成宏论伟业,泽被后世,多缘于此。所以——

《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刘冰清编辑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