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难在哪儿

 海潮轩 2015-05-07
汉字难在哪儿

    《汉字难在哪儿》

    叶昌元著

    开明出版社出版

    刘宏伟

    汉字之难,到底难在哪儿?在信息社会键盘为王的当下,这样的问题,恐怕只有像流沙河、叶昌元之类的少数研究者还在坚持地自问。如我等才疏学浅之流,囫囵的答案往往会是:难在不认得。

    提及“认得”二字,看似简单,但真要做到,却是大有讲究的。我们不妨看看流沙河眼里的认字标准:“你若面对生字,能读出音来,能讲出义来,能写出形来,那就算认得了。不过,汉字往往今音之外尚有古音,今义之外尚有古义,今形之外尚有古形。你若能进一步读出古音,讲出古义,写出古形,并能说清楚此字的古今演变过程,那就算完全认得了。”

    而叶昌元先是在6年前用一部《字理——汉字部件通解》,将近300个汉字部件来龙去脉一一解构,2014年又以一部《汉字难在哪儿》从象形衰减、变隶之繁、简化之乱、部件趋同、部件错舛、部件省略、结构漫漶、久借不还、造字异端、字义嬗变、读音流转等方面,通过对大量史料、古碑帖的研究考证,梳理出汉字构成的规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旁征博引地诠释了汉字的古今之变,将解构后的汉字按脉络重装组合。告诉我们,认字,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显然,这在流沙河的“认得”基础上,更深了一层。

    在叶昌元看来,构成文字的基本元素多少、基本元素是否易于掌握、基本元素构成字词的规制是否简单清晰以及字词之间的关联度高低,是判断一种文字难易最基本的要素。参照这些要素,我们很容易便能发现汉字难在哪里:部件多,已将近300个;演变乱,导致汉字构成规则和逻辑被破坏;将错就错,如假借字久借不还、不顾字理以简代繁等,日积月累直接造成了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汉字。

    如何化解认字难?叶昌元认为,首先是汉字的基本部件数量不能太多,规则要明晰。其次是消除假借字的影响,可以在教学中提倡写“正字”。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简化”和“繁化”并存。因汉字作为我国的官方文字,要为其保存一份完好的“国家档案”,收录其中的汉字必须是权威的、规范的、有理据的、公允的。既不迁就某一特定的人群、偏倚某一方言区,也不照顾某些权威人士、领导的口味。在此基础上,将繁体字与简体字合二为一,让全世界的华人使用同一个文本,这才是最理想的局面。

    其实,汉字难在哪儿,在我看来,跟笔画多少和演变规则固然有关,但最难的,还是你压根儿没想去认识它,没想去认真研究它的“前世今生”。不错,汉字由上古时代的汉族人发明,得名于汉朝,不认识随时可以谷歌百度,照说仅仅只是一族一朝一键之事,但别忘了,它历经千余年的漫长演变后,还有另外两个名字:中国字!中文字!就此而言,原本只是少数研究者自问的“汉字难在哪儿”,就变成了面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追问!这,也正是《汉字难在哪儿》的价值所在,也是当前各类汉字听写、成语大赛类电视节目火热表象背后民族文化传承觉醒的细微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