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属的工业冶炼 1.活泼金属的冶练用电解法:如钠、钾、镁、钙、铝等。但要注意前四种金属可以电解熔融的金属氯化物制取金属如MgCl2 Mg+Cl2↑,而铝绝不能用电解氯化铝的方法制取(因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而是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2Al2O3 =4Al+3O2↑ 2.热还原法:用还原剂CO、C、H2、Al等冶炼金属活动性介于镁和铜之间的大多数金属。如工业炼铁的重要反应为:Fe2O3+3CO=2Fe+3CO2 另外,铝热反应是重要的考点,要熟记。由金属氧化物与金属反应常常指铝热反应。在高温下,铝不但能使Fe2O3、Fe3O4和FeO中的铁还原出来,还能使MnO2、MnO及V2O5中的金属还原出来。如果考题中出现铝与你生疏的某金属氧化物反应,首先考虑铝热反应。 3.不活泼的金属的冶炼,可以用还原法、置换法、热分解法等。 六、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1)卤族单质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升高(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类似的还有: ①HCl、HBr、HI ②H2S、H2Se、H2Te (2)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Li、Na、K、Rb、Cs依次降低(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因为碱金属单质为金属晶体,金属键的强弱由离子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决定(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越多,金属键就越强,熔、沸点越高)。类似的判断如熔点:Na<Mg<Al (3)金刚石、碳化硅和晶体硅的熔、沸点依次降低。因为它们是原子晶体,熔点的高低由原子间的共价键强弱决定。C的非金属性比硅强且原子半径小于硅,故键能C-C>C-Si>Si-Si。 (4)NaCl、KCl、RbCl的熔点低次降低。因为它们是离子晶体,熔点的高低由离子键的强弱决定,而离子键的大小又由离子半径和所带电荷决定。又如熔点NaCl<MgCl2,但要特别注意AlCl3因为不是离子晶体所以在与NaCl、MgCl2的熔点比较中不是最高,而是最低(分子晶体). (5)常识性比较:比如已知汞在常温下呈液态、碘呈固体、干冰呈气态,则三种物质的熔点比较为S>Hg>干冰。 由上所述,进行物质熔、沸点的比较时,先看晶体类型,再用上述相应的方法进行判定。 七、气体制备的合理性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由上可以看出,在物质的制备过程中,请同学们一定要牢记反应物(包括状态)、条件。否则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 八、离子方程式判断中的常见易错知识点
1、 MgCO3+H2O=Mg(OH)2+CO2↑ 注意电解MgCl2溶液,也有Mg(OH)2沉淀生成。
2、
3、
4、 Fe2+、S2-、H2S、SO32-、SO2、HSO3-、I-等分子或离子均能被硝酸氧化。 (2)注意HClO和ClO-的强氧化性:上述离子也能被其氧化。 (3)注意H2O2既有较强的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性质。如与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时表现还原性,被氧化成氧气: 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5O2↑+8H2O 2Fe2++H2O2+2H+=2Fe3++2H2O 5、注意所加试剂的用量:如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生成CaCO3↓。而通入过量的CO2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或过量的二氧化碳都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C6H6O-+CO2+H2O→C6H6OH+HCO3-。此类题目变化多端,重在考察考生对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的理解和掌握。请同学们加强性质及方程式的落实,注意平时练习中涉及的量的变化对产物的影响,就能应对自如。 九、有关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题或正误判断题 1.学会熟练使用电荷守恒(以0.1mol/L碳酸钠溶液为例,下同)-定要找出所有的离子: c(Na+)+c(H+)= 2c(CO32-)+c(HCO3-)+c(OH-),易漏掉HCO3-,另外要注意系数 2. 学会熟练使用物料守恒:c(Na+)=2c(CO32-)+2c(HCO3-)+2c(H2CO3)=0.2mol/L 特别要注意当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时,浓度要减半。
3. c(OH-)=c(HCO3-)+2c(H2CO3)+c(H+) 或此式的再变形。 4.注意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向NaCl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使溶液pH=4的溶液中,c(Na+)=c(Cl-)是否正确?如果产生定向思维也用上述平衡来判定的话可能就会出现错误答案。 十、注意概念辨析及重要物质的俗名 1.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的混合物) 2.盐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等铵盐) 3.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4.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5.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是纯净物。无氧酸(如盐酸)是混合物。 6. 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或K2SO4·Al2(SO4)3·24H2O、 绿矾FeSO4·7H2O、重晶石BaSO4、冰晶石Na3AlF6、小苏打NaHCO3、苏打Na2CO3、 大苏打Na2S2O3(硫代硫酸钠)、硫酸亚铁铵俗称莫尔盐[FeSO4·(NH4)2SO4·6H2O],浅绿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比一般的亚铁铵盐稳定,不易被氧化。 上述明矾和莫尔盐是复盐。芒硝Na2SO4·10H2O、硝石KNO3。 十一、其他
SO2和Cl2虽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现象有不同特点。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次氯酸的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而SO2是由于它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褪色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 不能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值。 Na2O2、NaClO和O3等利用强氧化性漂白、活性炭是吸附(物理性质)有色物质而达到漂白目的。 2、大气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密切关系,其中由SO2引发的现象是酸雨。降水时,硫的氧化物以及所形成的硫酸和硫酸盐随着雨雪降到地面,称之为“酸雨”,其发生的主要反应:2SO2+O2 2SO3,SO2+H2O=H2SO3,2H2SO3+O2=H2SO4。溶于雨水中的酸性物质,使雨水中pH在4.5左右(正常雨水的pH=5.6)。SO2等气体引发酸雨,O3、氮氧化物(汽车尾气)、有机烃等引发光化学类烟雾,氟利昂、氮氧化物等造成臭氧空洞,CO2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这些导致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复习中应予以重视。 “钙基固硫法”实际上是把生石灰或石灰石的粉粒掺入煤中,再进行燃烧。利用石灰石分解生成的CaO也能吸收SO2,但因石灰石分解是吸热反应,所以用CaCO3固硫比用CaO固硫多消耗部分热量。 2CaSO3+O2=2CaSO4这反应易漏写,在有空气存在和高温条件下,CaSO3易被氧化为CaSO4,这可以得出一条规律:温度高时,热稳定性不够好的物质将向热稳定性好的物质转化,如本法涉及CaCO3→CaSO3→CaSO4的转化。以防漏写其中一个方程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