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鸦的恶名在中国历史上是自何时开始的?

 青梅煮茶 2015-05-08

乌鸦是鸦属鸟类的通称,属于雀形目鸦科,是很多国家和地方非常常见的一种鸟。它全身乌黑,故得其名。因头甚大,也叫胖头鸟。西方人还叫它清道大夫。在我们中国民间,大家都喜欢叫它老鸹、老鸦、灰喜鹊、渡鸟,嘴大喜欢鸣叫,声音嘶哑,性情凶猛;杂食谷类、果子昆虫等,且全身是药,终生一夫一妻,功大于过,属于益鸟。

而且据加拿大动物学家研究,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类,其综合智力大致与家犬的智力水平相当,类似于一个7岁儿童。

早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古代史籍《淮南子》、《左传》、《史记》也均有名篇记载。

直到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无论是凶是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不过乌鸦是否真的具有这种习性,还有待现代人的研究和观察证实。

到了现代,乌鸦又被赋予报忧不报喜、专门暴露抨击不合理现象的孤独而勇敢的自由斗士色彩。如胡适白话诗《老鸦》:“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天寒风紧,无枝可栖。/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在当今中国文化界,还有一些冷静的批判者,给自己取了“文学乌鸦”、“哲学乌鸦”、“教育乌鸦”之类的绰号,所谓“持不同意见者”、“另类”。

不过,乌鸦的虽然形象不雅,但在中国文化中仅限人们心理上的灰色影响,还不存在对它的特别排斥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