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行记之清名桥题照

 文久远 2015-05-08

无锡行记之清名桥题照

文久远  201557

     无锡时代国际大厦是座最先进的办公场所,位于太湖广场南侧,旁边就是太湖大道、京杭运河,建筑外形壮观,周边环境秀丽,各种花草树木环绕围墙,美不胜收!最欣赏的是古式木制亭阁,与旁边矗立的现代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有钱有闲人士,打个电话就可以请旁边的茶艺社提供全套服务,品茗聊天,洽谈业余,其乐何融也!!!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无锡通杨路大公桥入口处,有2420年树龄的银杏树,风雨侵蚀,虫蚁啃食,树干斑斓不堪,枝叶却郁郁葱葱,由此可见其生命力仍然旺盛;四周设有保护围栏,人心人力,功不可没!

 

  吴楚之地,自宋以来奉西汉时人张渤为治水之神,在传说中,张渤化身为猪婆龙,拱开渎山浦岭两门,沟通太湖蠡湖,化水害为水利,造福于民,香火千年不绝,公道自在人心!

 

 民国年间,锡商凭借精明的头脑,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面粉、纱布大王荣德生、荣宗敬,实业大王周舜卿,丝茧大王薛寿萱,桐油大王沈瑞洲,电气大王祝大椿等一大批民族资本家;永泰缫丝厂即为周舜卿创办,并在沈瑞洲手上发扬光大。旁边新建了缫丝纪念馆,空空荡荡,实物文物均无,让游人无从凭吊;在历史中,永泰缫丝厂是难以跨越的存在,在现实中,它却不过是一座让后人唏嘘不已的门牌!自西汉以来,中国的丝绸就远销海外,在1840年前后,丝绸也是赚取外贸顺差的主打商品,民国年间,永泰缫丝厂产品畅销欧洲各国,直到现在,丝绸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所淘汰的,不过是落后的手工工场这种生产方式而已!

  

 泥人手艺是无锡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项目,该作品为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先生所创,米花爆好时,无锡人的说法是:“响了”!南昌人的说法却是:“细伢子蒙到大人的耳朵啊”!
 

  大公桥位于无锡古运河中段,西北方几百米是金塘桥,东南方几百米是清名桥,相传为荣德生于1929年兴建,解放后不断翻修,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单人出游,想留影只好拉郎配,请一位大哥帮忙拍照,结果就没了双脚,可惜了一双好鞋……

 西北望,即是金塘桥……
 一座很有吴楚风格的亭阁……
 整个景区非常冷清,没几个游人往返,绝大部分商店关门,只有几位不甘寂寞的小老板在抽烟聊天……
 

这幅对联不错……

 

1920年前后,无锡就成立了民间救火组织,所持者木桶水炮也!没有实物,仅有解说词犹在,此楼犹存!!!

  

 与时俱进,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街道不兴,店铺何旺?! 
 
 
     几百年前,清名桥是无锡最重要的一座桥梁,用于沟通古运河与伯渎河,建造者为寄畅园主人秦耀的儿子太清太宁,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名为清宁桥;后来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名为“清名桥”。桥长43.2米,单桥孔跨度为13.1米,全为花岗岩建造,属于无锡古运河最著名的景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没有自来水之前,妇女们就是这样在运河旁洗涤衣物的……
 

  仿古建筑,看看感觉还可以,但是没有几个人愿意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更没有游客愿意住在这样的旅馆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