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破惊天:朱元璋可能密葬于盱眙二山

 黄建伟882 2015-05-08

盱眙县明祖陵文物管理处  胡仁生

名词解释:

盱眙:县名,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

二山:山名,与明祖陵隔淮河相望。

历代帝王中,采取密葬形式不乏其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百计千方的不让后人找到自己的葬身之处,更不会容许历史典籍中,有任何关于自己陵墓的文字记载,甚至在自己墓志中,还要说明自己如何如何追求薄葬,不会在自己坟墓中埋什么金银宝贝,请盗墓者手下留情,以免自己死后不得安宁。作为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是否也不能免俗,也采取密葬形式,给自己在明孝陵之外,找一个真身安息之处?这也是多年来,明史研究者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明史研究者,对此发表系统的见解,更没有人,对朱元璋实际密葬地做出实地调研和社科研究。

本文作者在走上行政岗位前,做过16年中学老师,拥有高级科普师职称,个人著作《画育》曾获淮安市五个一工程奖。任盱眙文广新局副局长、明祖陵文物管理处主任五年中,由于对历史的热爱和工作关系,结合明代野正两史、《葬书》及南京、凤阳、盱眙民间传说的研究,结论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密葬于盱眙二山!

这个研究结果的提出,一开始本人也不敢相信。因为此语一出,会如一磅炸弹,震惊明史学界及明陵体系,颠覆明孝陵地位,事关重大。但本着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原则,我还是将研究成果公布出来,期望得到专家指教,给考古界增添一个新线索,以期引起争鸣,现列举如下五点理由:

理由一:南京“十三城门同时开”的传说,证明朱元璋处心积虑学曹操设疑冢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生前炮打功臣楼,严刑酷罚杀人无数,按常规思维,他有可能怕死后被人盗墓,所以处心积虑一边大张旗鼓营建明孝陵,敬葬马皇后,一边学曹操设72疑冢,以使自己真身得以永久安宁。

明代野正两史多处提及,朱元璋去世的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九日,皇位继承人朱允文,按朱元璋嘱咐,南京十三城门同时抬出十三具棺材,由此产生出朱元璋究竟葬于何处的疑问。

明史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葬在南京西城朝天宫的三清殿,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从他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到皇位后,把父亲的灵柩运到北京的万岁山(今景山)安葬,目前明史中朱元璋埋葬其他地方的争论还比较少。但朱元璋没葬在明孝陵这个说法,一直流传几百年,民间和野史上一直流传明孝陵马皇后夜夜孤单悲啼的传说。到了清代,金陵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评论说:“世传三清殿下为太祖真葬。国朝赵秋谷执信,又谓葬于燕京之万岁山,作长歌以纪,有‘马后悲孤独’之语。然崩葬孝陵,见诸正史,以当时情事而论,相度地势,起造山陵,动帑数百万,经历十数年,岂第为马后而计?且建文仁孝,又安忍以太祖遗骸置诸渺不可知之域?群臣岂绝无目击其事者?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朱元璋临终前的遗诏规定:‘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朱棣从北平赶赴南京,中途遇到朝廷使臣向他传达遗诏,只得返回北平),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徙之事?”。

由于历史上一直有关于明孝陵没埋葬朱元璋没有入葬明孝陵的争论,所以,作为南京明孝陵管理者心中也没有底气,1988年12月,在南京市文物局、中山陵管理局领导下,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对南孝陵万岁山中轴线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勘测,并采用无破坏性的精密磁测量技术(GPM),但科学结论证明中轴线内无地宫存在,明孝陵一下傻眼了,后来不得不找证据论证在中轴线以外可能有地宫的结论,这个结论目前尚不足以让人信服,但明孝陵只葬马皇后和朱元璋衣冠的说法,很多明史研究专家是认同的。

理由二:有意恶化盱眙风水,朱元璋把自己葬在祖先身边,符合“孝陵”之名

盱眙有一个流传几百年的关于朱元璋说的民谣,说朱元璋小时候,在盱眙山上放牛时,坐在山头上,面对淮河,对同伴说:盱眙这地方,“十座山九个头,淮水向西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这个民谣特指朱元璋有意恶化盱眙风水。但一旦我们往深处想,这个传说也可能是朱元璋迷惑世人,让人万万想不到自己实际上很早就看中出生地风水奇特,好死后叶落归根。

朱元璋出生布衣,得天下后,也十分迷信,晚年着意做“十全十美”老人。民谣中,朱元璋说的九个山头加上自己屁股下面隐藏的一个山头,实际上是一个“十”,朱元璋小名叫重八,加二山,又是一个“十”,双“十”,为十全十美之意,太子朱标在洪武十九年写《泗州祖陵形胜赋》,提到一山、三山和四山,有意避写二山,600年来,没有任何人有过什么怀疑,所以盱眙的“二”和“八”,“一”和“九”,是非常有韵味的。

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自己的陵墓也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孝”字。“孝”可以对自己祖先,也可以对自己逝去的父母。所以朱元璋也可以选择葬在凤阳皇陵父母墓旁,但本人研究后,否定了这一假设。因为洪武八年四月初二,朱元璋满怀喜悦地前往中都,准备“验工赏劳”。不料,他在视察宫殿时,苦于工役繁重、食不饱腹的工匠,却在殿脊上搞了据说可招来鬼神作怪的“厌镇法”,以发泄他们的怨恨情绪。朱元璋气的七窍生烟,下令尽杀搞厌镇法的工匠。四月二十九日,朱元璋闷闷不乐地回到南京,又得知刘基已在本月十六日去世的消息,心情越发沉重,因为当中都的营建工程正在紧张开展之时,刘基就表示了反对意见,说:“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国榷》卷四),刘基还叮嘱朱元璋说:“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九)。所以,凤阳的风水,早使朱元璋放弃了定都的修建,更不可能考虑死后做自己陵墓的可能。

依据出自于明万历11年编写的《帝乡纪略》,泗州即今天的江苏盱眙,城市不大但环境幽静,又处在交通要冲,盱眙的“风水”成为朱元璋“肇基帝运”“钟祥孕秀”的圣地,洪武18年(公元1413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选定杨家墩修建祖陵。一方面寄托对先祖的哀思,同时也向天下诏告,达到他“承天命,治国家”,巩固大明王朝的目的。朱元璋密葬二山,与明祖陵隔淮相望,葬自己出生地,老祖宗身边,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孝,与自己陵墓取孝陵的思想吻合,而且,朱元璋从洪武19年初步建成明祖陵,到洪武31年去世,从没到明祖陵祭祀,每年清明、大冬两次大祭,派官员祭祀祖先时候,多次关照官员隔淮“望祭”,都符合帝王密葬之俗。

理由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朱元璋煞费苦心借修明祖陵之空隙,为自己修陵墓

从洪武18年太子朱标督建明祖陵算起,修建时间跨度前后历时28年。但本文作者研究后发现,明祖陵修建耗费时日并不多,洪武19年已由太子朱标代表朱元璋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敬葬三代衣冠,怎么算,明祖陵修建,也不需要那么长时间。

明祖陵陵墓设计者是因为修建明孝陵有功,被封为崇山候的朱元璋老乡,濠州人李新,但七年后的洪武28年,朱元璋临死前几年,找了个借口,把这个修陵唯一活口杀了。这七年,李新在盱眙做了什么,朱元璋是最清楚的。明祖陵名义上修建多年,而规模并不很大,在推断上,极可能存在明修栈道,暗修“盱眙孝陵”之可能。

现在的盱眙周边,有很多关于大堪舆师刘伯温的传说。明代风水大师刘基多次考察盱眙山水,先后在二山后面,靠近洪泽湖处,设置镇河铁牛,多达九处,现在还有多处遗迹存世,从风水学角度来说,有可能刘基是为调整明祖陵和朱元璋自己的陵墓,有意调整风水布局。     

《明史太祖本纪》称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实录》、《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类似记载。朱元璋一生最崇拜布衣皇帝刘邦,起事时也曾以刘邦老乡为荣。自己和刘邦老家都是徐州附近的沛县附近,沛县因此有“千古龙飞地,两代帝王乡”之美称,在今天的沛县县文化馆的西面隔路相望有一座泗水亭公园,进门回首,大门内侧飞檐下题“千古龙飞地”五个大字,沛县在民间中一直以“明先世家”享誉神州。到他祖父、父亲时又几经迁徒,最后才定居安徽凤阳。盱眙地处南京和古沛之间,一衣带水,朱元璋死后,葬古代“项王城遗址”之上的凤凰之岗,自己祖先身边,从理论上说应该更合朱元璋的心思。从风水上看,盱眙二山对面是著名的天台山,《盱眙康熙县志》上记载,天台山葬着古代义帝,目前秦砖汉瓦还俯拾皆是,朱元璋把天台山作为自己坟墓的案山,显得大气磅礴,历代帝王都无法比肩。从宝积山起,一山、二山、三山和四山组成龙脉,二山为圣穴,这在风水学上,应该可以大胆假设。

理由四:“在宫不在陵”,朱元璋机关算尽太聪明,无意中一个“宫”字泄露天机

《明孝陵志》24页记述有“世传太祖实葬金陵之朝天宫”的说法,但随后录王棠《知新录》:“俗说这朝天宫是明太祖葬处,此诈言也”,否定了前说。民间传说朱元璋真身“在宫不在陵”。

本文作者曾对这个“宫”字发呆数日,百无聊赖,一日夜深人静的时候,突觉云开雾散。原来,这是个朱元璋对手留下的字谜,也是个宝藏密码。大家仔细看看:宫子的两个“口”,在葬书中,是两个“0”,是古代墓葬“穴”的符号,两个“穴”,表示明祖陵和“盱眙明孝陵”,隔淮河相对,“宫”字的宝盖头更有韵味,因为朱元璋认为自己先祖为古沛人(徐州附近),祖父朱初一时代才流落定居盱眙泗州的。如此,古沛方向的祖先老家为“宝盖”,下面两穴相对,自己葬在祖先身边,一看家乡,二看自己首都南京,多么完美!所以说,朱元璋轰轰烈烈在南京大肆建设明孝陵,掩耳盗铃,煞费苦心的刻意隐瞒,无奈一个“宫”字,尽泄天机,估计修陵墓的同乡李新,为后人留下这个伏笔,600年后的今天有人破解,也会在长眠后笑醒。

朱元璋密葬盱眙,因素肯定会很多,但在刘基点拨下,内心深处肯定出生之地的风水,还是诸多因素的核心。《帝乡纪略》中录有完整的《泗州明祖陵形胜赋》,写道:蠙城直北,汴河西岗,管鲍分金之地,招贤贵士之乡。山名万岁山,河名金水河,周围旋绕九曲罗堂水,势真龙之象。陵畔有凤凰之岗,上自马郭,下至龟山。观来山,马郭相连打石山,盱山上有第一山,更有陡山相拱近,一带三山与四山,下口龟山不等闲。弯如牛角样,势非凡。观去水,淮泗通流有曲弯,陡湖口,黄龙口,弯曲入海子口,青龙回转下汴河,随势流来左右手,沱沟水在祖陵后,流转东南真罕有。土山也有势,环拱祖陵朝圣地。朱山出宝最稀奇,柳山青翠俱随势,影塔是古记。一溪流水自东来,流水湖口又还回,看来真是回龙势。滔滔长淮自汴来,旋旋绕绕排淮泗,连小湖,接小岗,绵绵不绝势非常。山色明,水色秀。山川总是天生就。层山叠水绕盘旋,地灵人杰风醇厚。万古千年国运昌,便是神仙夸辐辏。可见朱元璋如何痴情于盱眙风水,稍有叶落归根的思想,也有选择盱眙密葬的可能。

理由五:实地调查结合正野两史,朱元璋密葬之谜,有可能改写明孝陵历史

明祖陵由于黄河夺淮,沉没在水下300多年,历史的沧海桑田,已使地质地貌发生了很多改变。明祖陵选址在古时候的杨家墩,位于盱眙县淮河下游河的西岸,距古泗州城十二华里,这里原是一个方圆数百丈、高一丈多的大土堆。因宋朝保议大夫杨浚、大理寺评事杨楠的两座坟墓埋葬在上面,故名杨家墩。《天府广记·园陵》对杨家墩的具体位置都有详细描述:“泗州与盱眙夹淮而居,泗州在淮河西,盱眙在淮河东,相距五华里许,渡浮桥(此桥为巡按张淮恕建造),从州城外沿淮河北行10华里,渡小河及基运山,山一片漫土堆。”杨家墩地处淮河与岗坡相接之处,墩前是千里淮河与汴河,隔河与盱眙第一山、二山、三山、四山、宝积山、龟山、老子山等诸山相望,墩后是“九岗山”其向西延伸经泗洪双沟镇与其西南的岗地、安徽泗县、宿州、徐州等地的丘陵、山脉相连接。整个地势绵延起伏形似巨龙,其岗岭、山脉是龙的背脊,“九岗山”是这龙的颈项,从管镇向东北延伸的漫土堆,恰似这条巨龙伸向淮、汴河戏水的龙头,淮、汴河对面的众山,好像是俯首向真龙天子朝拜的群臣。朱元璋“以孝治天下”,让自己死后看护好自己的祖坟“藏龙孕凤”的“风水宝地”是最大的孝心。

猜测毕竟是猜测,朱元璋是不是真葬在盱眙的二山,还必须有实践作为支撑。盱眙发现汉代江都王刘非墓,大批精美文物面世,轰动全国,这个考古发现,已经获得2013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刘非死后,不远百里,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风光秀丽的盱眙大云山,说明帝王死后,把自己葬在百里之外,在路途上是不成问题的。盱眙离南京,路途也在一百公里左右,所以,朱元璋葬二山,路途不是问题。朱元璋死后,不但抬出多具棺材,迷惑世人,还留有遗诏,要求分封在外诸侯王临国中哭祭,不得赴南京。而燕王朱棣不听,一听老子死了,星夜兼程,往南京奔丧,按常理,朱棣应该在明祖陵附近的泗州被拦住,不许进南京奔丧,但谈迁《国椎》中,清楚记载着燕王是在淮安就被严旨挡回的,这个情况也说明,当时明祖陵附近近百公里,都是被部队封锁的,任何人,都不得随便靠近。

走近二山,除了赞叹这个被老百姓称为大龙山的山头,非常秀丽挺拔之外,一眼就可以看到这座山周围有很规则的大型人工填土,长度过千米,这在古代,肯定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工程,明显有别于其他山脉,老百姓口口相传是古代修建的跑马场,用于古代部队练兵,但稍懂风水的人,都可以肯定是人工填土,意在圈围设祭,是古代大型墓葬的保护的手段,但没有老百姓会想到,这片他们非常熟悉的土地会和一个出生在本地的帝王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这个大型人工填土上种植粮食,收获属于自己的希望,只是不时发现点明代铜钱和零星的瓦片,偶尔让他们不解而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二山附近开山采石时,曾有人在山腹中发现过大型人造下水道,传说点火后,烟可以从山的另一面冒出来,留给世人一个无解之谜。

纸短情长,书不尽言。盱眙二山,极可能深埋葬着一代天骄朱元璋的推论,得到了非常多朋友的支持,明史专家胡汉生先生在看完本文提要后,专程致电“倾阅华章,甚为钦佩”给于大力肯定和研究支持。当然,在没有科学考古论证前,这些推断,还仅仅是一个美丽而大胆的社科理论和猜测,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历史重大谜团揭密的那一天!如果真的研究成真,朱元璋幸运、明祖陵幸运、盱眙人民幸运、盱眙子孙后代幸运!!

(作者:胡仁生 盱眙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明祖陵文保处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